“动画”技术今夕对比,改变视觉体验的是技术,不变初心的是艺术

你小时候,玩过这个吗?

编者小时候会在书角处画上这样的火柴棍小人,快速翻动书页小人便动了起来,当时就想动画片可能就是这样制成的吧。前两天查资料,我去!这竟然还真是动画片最早的雏形。

原来,早在16世纪,西方便首次出现类似这样的玩具,他们把图画在火柴盒大小的手翻书上,书上每一页都有细微动作差异,快速翻动书页就会形成有生命的动画,它还有个名字叫FlipBook,FlipBook的出现还引起了当时艺术家物理学家的注意,为人们探索运动、时间、距离等画面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和研究。

你幻想过这样的场景吗?

时光流转,跨越五百多年历史之后,“动画”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几天前,迪士尼研究中心发布了一款“魔法长凳”,这个长凳或许让我们当中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长凳本身配置了触觉执行器及一系列内部感应器,可以了解参与者的位置和数据。再结合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MR)技术,会给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也就是说,可能有一天,你作在迪士尼的长椅上休息时,会有一只迪士尼的可爱卡通跑来和你玩耍。

你对它了解多少?

很多人爱“动画”,它可以称之为众多跨越年龄与国籍的艺术形式之一。因为它比文字更直观,因为它色彩鲜明变换丰富,因为它易懂且没有国界。关于“动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是它一点一滴成长的动力。而身在中国不得不提的应该是——皮影戏。

皮影戏可追溯的历史大概有2000多年,没有把它归为动画的鼻祖是因为,传统的动画是利用人的视觉残留现象,通过把静的东西快速播放达到动的效果。但皮影,本身就是以动的形式在演绎。但不得不提的,皮影也充分利用的光与影,灯光下的绚烂世界,本来已经很美,更别提那些用动物皮雕刻的精细无比的皮影作品。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皮影可谓流派众多,遍布各大省市。与影相对应的声,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另一种积淀升华,可惜,这么美的艺术我们大多数人只能在电视中的纪录片里一睹它的尊荣。皮影虽好,却是被时间甩开的艺术,不知还有没有重新翻盘的机会。

这个“玩具”,你曾经体验过吗?

“拉洋片”是清末的上海街头开始流行起来的艺术形式。道具是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箱内配备数十张图片,并使用灯光照明。表演者在箱外面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同时配以演唱,解释图片的内容。

拉洋片又分为“琉镜”、“推片”、“西湖景”、“水箱子”、“大洋船”等表现方式与技巧,据说民国初年,三个大铜板等看里面的二十四张图片,显现想来,在当时这简直是一种“暴利行业”啊。

有暴年龄……

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玩过这种玩具?淘宝上搜“玩具相机”便会找到童年的回忆,透过前面的小孔,每按一次按钮都会有不同的画面出现。我看过西游记、还珠格格、黑猫警长……小盒子里只有几张照片,却乐此不疲的不定的按,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谁成想这就是从拉洋片演化而来的。

现在,某宝上还有加强版,这种玩具相机增加了投影的功能,灯光下面色彩鲜明的图片,是不是也很给力?

或许这些都谈不上完整的动画片,但作为动画片的“野史”却野史不错的品味。科技的进步改变了动画的变现形式,也许它色彩更鲜明,场景更逼真。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艺术和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喜悦与享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