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为何正南偏2度
导读:我国古代一直视南方为尊,而北方象征失败、臣服。比如皇帝登基那叫南面称尊,打了败仗叫败北。所以,无论哪朝哪代,皇帝宝座都要面南背北,皇宫也是一样。而且还不能偏,偏了不合礼制。可事实上,这话不完全准确。因为现在研究发现,北京紫禁城的朝向,就不是准确的面南朝北。所以啊,从这方面来看,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坐偏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里的故事。
紫禁城本应坐北朝南,却被发现偏了
我们知道,“面南而从”是我国古代帝王都要遵守的规则。皇帝必须坐北朝南,皇宫也是一样,不能偏。不过,现在研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北京的紫禁城大家都知道,明清两朝的皇宫,住过24位皇帝,他们在这里面南背北,号令天下。可是您绝对想不到,这些以南为尊的皇帝。他们的宝座居然坐歪了。
明清两代皇帝位置坐歪了,这怎么可能呢?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信,为啥呢?北京的城市规划,那是出了名的规整。一环、二环、三环,一圈一圈的很标准。不光标准还对称,尤其是中心紫禁城这一段,从南边的永定门为起点,向北经过正阳门。紫金城后面是景山、钟楼、鼓楼,基本上以这根直线为中轴,两边全是对称的。
而对称最标准的那还是紫禁城,从地图的图纸上看,沿这根线对折,两边几乎可以重叠。而最关键的是,这根中轴线是什么方向呢?在地图上可以看到,跟子午线完全一致,那什么是子午线呢?子午线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经线,也就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这条线,它指示南北方向。
好,既然中轴线是标准的南北方向,那紫金城又是以这个中轴线为中心,东西对称,那皇帝的宝座不就是标准的面南背北,那怎么还说他们都坐歪了呢?问题就出在这根中轴线上,怎么回事呢?
紫禁城所在的子午线和北京城的中轴线重合
有关专家利用遥感技术,对北京城进行拍摄,制作地图的时候。发现紫金城的这条中轴线,偏了一点点。中轴线歪了,那就意味着紫禁城的方向也偏了,这可能吗?你要知道,自古以来皇家对建筑的朝向风水,那可是特别讲究的,举个例子。
清东陵的九凤朝阳山,那曾经是雍正钦定的陵址。可是开工不久,雍正却下旨把这里给废了,为啥呢?土质不好,容易渗水,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来有人上奏说,这个陵址的“神路”,也就是朝向有问题,偏了。所以啊,一个陵址都这么讲究,那更别说紫金城了。
所以,当专家发现明清紫禁城偏位了,感到非常的惊讶。于是,更加精准的测量开始了。经过测量的计算,北京城的中轴线偏离子午线两度多。所以啊,明清两代的皇帝真的都坐歪了。那么,这样的偏差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有历史学家从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解释。说北京市的发展,从辽金开始有八百多年了。原来的金朝京城,是在宣武门、广安门一带,是为中都。后来,元朝就在中都的东北方建了大都。现在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就是大都的北城墙。
北京曾经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北京拆除明代城墙,当时在西直门发现,明代的城墙竟然和元朝的城墙是包在一起的,这啥意思啊?这说明明代的城墙,是在元代城墙的基础和位置上修建的,那这就使宫殿的位置,刚好就出现在中轴线上。
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再到明清北京城,随着朝代更替,北京城也在变化。但是,这根中轴线却始终没有变动。有人就怀疑,导致北京中轴线偏位的,其实不在明朝,而很可能是在元朝。那么,这个怀疑成立吗?
这时,有专家将北京到内蒙古的几张地形图连接起来,再把北京的中轴线向北延伸。却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什么呢?这根延长线直指一个地方,古开平。那这开平是个什么地方呢?那是元世祖忽必烈发迹的地方。
元代初期,忽必烈就是从古开平起家的。之后,他在这里建立过一座古城,史称元上都。那么,北京的中轴线指向了古开平,这究竟是巧合、是意外,还是人为故意设计的。如果是人为设计,它和元上都之间又会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忽必烈就是从古开平发迹的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南旗商都镇的东北面。想当年金国也在这里建过皇宫,可成吉思汗创建蒙古政权不久,蒙古骑兵就一把大火把这皇宫给烧了。直到1260年,当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来到这里,立马就爱上了这里。
1267年,他在这里建了都城。所以,这地方对于元朝来说,确实份量很重。很快,调查组根据GPS卫星定位仪提供的数据,来到元上都遗址。可问题是,经过测量发现,从北京延伸过来的中轴线,却指向了元大都遗址的东面。
那么,问题来了,北京的中轴线就算是指向元上都,也应该指向元上都的皇宫所在呀。可现在的结果呢,却和元上都擦城而过,难道,这只是一个巧合?
专家不这么认为,要知道在元代,七八百年前,当时的人毕竟没有现在这么完美的工具,更没有卫星定位。一根看不见摸不着的线,要延伸数百公里的距离,唯一的办法只有天文计算。却能够只相差这么一点点,那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您说是不是这样呢?
北京城中轴线指向几百公里外的元上都遗址
所以,由此可以断定,北京中轴线的偏位,就跟元上都有关。那么,元朝皇帝在北京,当时叫元大都建成的中轴线,为什么要指向元上都呢?有人认为,北京的中轴线之所以连接元上都,这应该跟元代实行的两都有关。什么是两都制呢?
前面说了,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被推举为这个蒙古大汗,从此发迹。1263年,他下令将开平府升为都城,定名上都,并在这里开建皇宫。但是到了1264年,当蒙古大军跨越燕山,忽必烈又将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先改名中都,后大力扩建,再改名大都,也做了都城,两都制就这么来的。
不过呢,定立两都后,两都的位置和作用有些变化。其中,大都是正都,主要作用是“南控中原”;上都呢,是陪都,主要作用是“北连朔漠”。那么,北京的中轴线为什么要指向上都呢?专家认为,这应该是忽必烈建立两都后,考虑的一个人文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
北京城最大的特点,不是单纯一个民族的文化。事实上北京建都八百年,建城是三千三百多年了。它之所以多次成为国都,是因为不仅汉族把它当初定为燕京,而且满族以及更早的蒙古族,都欣赏这个位置。
北京城的中轴线世所罕见
所以,专家认为,很有可能这是忽必烈希望通过这根无形的中轴线,实现两都一体,民族融合,以便元朝的统治者能够长久。
当然,因为要指向上都,它稍稍就改变了一点点中轴线的方向。结果导致明清两代,那么多皇帝都坐歪了,这肯定是他想不到的。但是不管如何,北京城的中轴线,时至今天,它绝对还是世界建筑史上,非常罕见的一条艺术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