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除刊登上海市区的消息、新闻外,对周边郊区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川沙与浦西仅一江之隔,在《申报》历史上,曾刊载过诸多涉及川沙社会、小道、传闻、乃至八卦的报道。本期推文萃取1872年、1873年《申报》中有关在川沙发生的三则离奇传说,并由小编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加以改写,以飨各位好友。本期推文资料来源于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档案局(馆)、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史学会编,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申报中的浦东 1872——1921》(主编:许建军 唐国良)
川沙出海口外随风飘来一段原木,既不像栴檀木也不像灵寿木,呈黑色,木纹坚实致密。浮木被一捕鱼人家捞上了船,恰巧船上缺少烧饭做菜的柴火,故在临近晚餐前,便将木段劈成柴爿,以解无薪之急。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当刚点上火,渔船周边突然云迷雾锁、一片茫茫,大风四起,浪涛翻卷,渔船犹如被万马蹴踏而过一样,顷刻翻覆,倒扣在洋面上,一家五六口人全部落水毙命,无一幸免。不过很奇怪,周围散落的其它渔船,都没经历这样的遭遇,平安如故。真不知这段浮木是否是连通天河和大海的星槎,还是海中的灵木,竟然如此奇诡谲觚。
原文刊于《申报》清同治壬申四月十九日(1872年5月25日)第二页
【浮江檀佛】
三月后的一天,在川沙东门外高家乡水口,忽然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尊佛像。乡民将其捞上岸后,经细致观察,佛像高三尺有余,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其刻镌极为精致,仪态庄严,衣褶凌风,手持杨树枝条,仿佛正在为人世间普洒甘露,是一尊广受百姓喜爱的白衣大士(即观世音菩萨)像。乡民旋即用茅草为佛像搭建了一间庵堂加以供奉,也引来了当地百姓的香火、膜拜。说来奇怪,一尊不请自来的佛像却十分灵验,几乎有求必应、有求必灵。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哄传起观世音像的神明圣灵,一时四方辐辏、香火骈阗,小小的庵房根本容不下纷来沓至的香客,大部分人只能围在庵房外叩头烧香,常常里三层外三层,令人叹为观止。而香火的旺盛场面激起了邻村一村民的觊觎,意欲偷偷地将佛像请回本村供养,从而鼓惑本村妇女更大布施。于是,其纠结了十多位村民趁一个月黑风高天雨的夜晚,前往佛庵。可是,十几号人踩着泥泞的土路,急急匆匆狂走了一夜,却怎么也找不到庵房,到天亮才发现,他们其实一直在村里村外兜圈子。翌日晚,他们干脆举着火把再次前往,到了庵门前,忽听得庵内有巨声,像牛吼又像虎啸,震耳欲聋,摄人魂魄,令意欲窃佛像者个个毛骨悚然,扔掉了火把撒腿就跑,一路抱头鼠窜逃回自己的村里。如此一来,邻村的不轨意图和诡异经历不胫而走、人所皆知,也使得人们对庵内观音大士广引慈航更加笃信不疑,并越传越广。而村内百姓对这般佛法无边的神像竟被安顿在简陋的草房里,实在于心不忍,遂集议通过募捐钱物为观音大士修建永久的庵房。原文刊于《申报》清同治壬申四月十九日(1872年5月25日)第二页
川沙守备署位于西南城角(约在现邮电局处——小编注),地处僻静,四周皆无民居相连。守备署后院植有紫荆树一棵,其枝干粗壮,需两人展臂方可合围,树虽不高但虬枝夭矫、分外妖娆,与数庹外的老桑树相纠结,更平添了几分婀娜妩媚。紫荆近根尺许有一树洞,其中空空。相传,树龄已有300余年。话说守备署前任守备官在职三年,积压了许多公务事项,而新任守备到任不久,面临诸多急需处理的公事,故暂住于署衙内。新任守备见紫荆树枝有碍室内光线,便拿出剪刀拟对紫荆树稍作修剪,不料,刚开剪就见得一股烟气从树洞中喷涌蒸腾而出,源源不断。守备官大惊,断定树洞内必有妖孽作祟,遂掏出洋枪向树洞连开数抢,枪声未消,烟气顷刻间化成了烈焰,满树熊熊燃烧,而火焰呈淡白色,与平时所见的略有差别。火情惊动了四邻,民众纷纷鸣锣呐喊报警。城内救火队带着五六支水龙迅速赶到了守备署,围着火树四面喷水、灭火。从黄昏到二更(19:00至21:00——小编注),有一半的水龙因长时间高强度使用而损坏,火势却依然不衰。这时,守备官真的慌了,想必自己开枪射击的鲁莽行为惊扰、触犯了树神,故遭此离奇大火,遂恭恭敬敬点上了三支高香,双膝跪地祈求神灵保佑,在一番跪拜叩头后,大火缓缓而息。据说,当夜紫荆树已烧成灰烬,但次日天明,却见枝干完整无损并没有被烧毁,只有树洞内色黑如炭,而树洞之下隐约似乎有窟穴,有人用长竹竿探测,竟然深不见底。
原文刊于《申报》清同治葵酉二月初九日(1873年3月7日)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