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园林中的南方情致——谐趣园
去了若干次颐和园,可总有些地方没有抵达。
我一直觉得颐和园去的比较多了,这座皇家园林里几乎遍布了我的足迹,直到今年上半年我才知道,颐和园我还有没有去的地方,那就是谐趣园。
谐趣园没去,一直错误地以为谐趣园已经划到园子外面去了,因此每次从北宫门往东,走到东边半山腰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就不再往东。
上半年得知谐趣园的存在,便继续往东寻找踪迹,可惜,到门口的时候还是吃了闭门羹,因为疫情的原因,颐和园内可以关门的景点几乎都关门了。
我站在墙根上,往里眺望了一眼,当时的感觉是“别有洞天”。由是,谐趣园的景就进了我的心里了。
虽然怀揣着公园年票,可想去次颐和园,还是要找机缘的。对于旅游我一直秉持着,没去游览,就是因为机缘不到的观点。
机缘来了,我就格外珍惜。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几乎没做任何准备就直奔颐和园。我也不用提前做功课了,直奔主题,自己去设计功课。
从北宫门进颐和园,过了苏州街及慧因牌坊后一直往东。沿着山脚的弯路大概走出有一公里有余,就到了谐趣园的门口了。
假如不知道就里。很有可能错过一场以美景的相会,估计很多游客与之前的我是一样错过的。
我小心翼翼地跨进门内,瞬间,我迷失在这极具江南园林特色的园子里。
园子占地不大,估计就几十亩的空间,通过弯弯曲曲的连廊和亭台设计,感觉空间被放大了若干倍,每经过一道弯折,见到的都是一番不一样的景色。
我非常喜欢这个园子,我主要觉得它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谐趣园核心是湖,湖在夏天被荷叶覆盖着,谐趣园充满荷香荷韵,冬天湖面会结冰,大雪覆盖冰面,会形成比较典型的北国冰封的美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荷塘冬有雪。
二是亭台楼阁邻水而建,各个景物相互成趣、相映成景,站在知春亭,可以欣赏洗秋亭,端坐涵远堂,可以远眺前方的知鱼桥。
三是谐趣园有水趣。这里的水是活水。设计园林时,设计师考虑了它地处低洼的特点,将后湖的水引入到园中,地势和假山的作用,在园中竟然造成了飞泉流瀑的感觉,这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四是知鱼桥。在不大的湖面一侧,设计一条夸湖的石桥,在桥上可以清晰地欣赏湖中鱼儿的游动和嬉戏,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副画面啊!当然,乾隆给这座桥取名“知鱼桥”还是大有来历的,它取自于《庄子·秋水》的典故,庄子与惠子讨论鱼之乐。也许乾隆皇帝为自己的“神来之笔”所叹服,他在桥头题了诗,这首诗就直接刻在桥头的石柱上。
知鱼桥仿佛就是魔法师手里的权杖,往湖里一放,谐趣园顿时生动和有情趣起来。
据资料记载,谐趣园是乾隆皇帝仿照无锡惠山下的寄畅园建造的,开始取名叫惠山园。后来嘉庆时根据乾隆的惠山园诗改名为谐趣园。
关于谐趣园的名字,乾隆和嘉庆都有说明,我就不再推测圣意了。以前我总把它跟圆明园里面的“谐奇趣”搞混。那个就是个迷宫,八月十五晚上,皇帝坐在亭子里,让太监宫女在砖制的迷宫里面打转转,以逗皇帝和太后一乐。
而这里的谐趣园,三个字应该分开来说,谐是指和谐,园子整体设计是和谐的,无论是假山怪石、松柏翠竹、亭台与湖桥,都是十分和谐的,是相映成景的。趣自然是指趣味,趣味是指设计的艺术水准和美学情趣,这是一种天然与人工相辅相成的美景,在天然里增加了艺术元素,人工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不违背自然的生态,这是最高的园林建造情趣。
据野史说,某次乾隆在园子里大宴群臣后,说了一句酒话,大意是,宁愿当这个园主,也不愿意当皇上。这当然是酒话了,皇帝跟这个园主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假如,我们这等俗人,能抽个半天时间在亭子里静坐观鱼,享园子里山水之乐,倒不失一种人生趣味。
去颐和园,推荐去谐趣园静心尚景。
冰封的世界,亦可感受曲径通幽。
洗秋对春色,真的一副绝对美景。
冬天来了,换个视角看世界。
看看知鱼桥的范。
乾隆的诗,直接刻在桥首的柱子上。
知鱼桥!
连廊转弯处的圆亭,增加了观赏的空间。
杨柳发情,万物复苏。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