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养阴4法

小编导读

在秋燥天气,各类阴液不足的病证变多,养护阴液尤为重要。医圣张仲景在临证中也十分重视养阴护液,而且会根据病证情况不同选择不同的养阴方法。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学习根据《伤寒论》总结出的养阴4法。

一、法中护阴

阳明热证中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的治疗,就体现了仲景法中护阴的治疗方法。篇中白虎汤证,病机总归阳明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耗伤阴津,而出现阳明四大症,即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此乃无形实热弥漫阳明,治疗若发散则更伤阴津,若攻之则邪气内陷,病情加重,故投辛寒重剂之白虎汤以清热生津。《医宗金鉴》认为其于“大清胃热”中“急救津液以存其阴”。此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清阳明散漫之热;知母苦寒而润,善泻火滋燥以补充肺胃不足之液,佐炙甘草和粳米益胃家之气,补后天而滋化源。四药合用,煮汤入胃,直折其热,使邪热得以消去,津液得以保存。

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正治之方,因重用乌梅,取其酸味,益阴柔肝,并佐当归、人参和白蜜养血益气,滋补阴液,以阴柔之品制约辛燥,共奏滋阴清热、缓他药苦燥之功。《伤寒论》中第310条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此乃少阴邪从热化,热迫下利,耗伤阴液,而出现虚火上炎,心肺受灼,故以猪肤汤滋肾润肺,和中止利。方中猪肤甘润微寒、滋阴润燥,白蜜甘寒滋阴,两者合用可养心肺肾之阴,白米粉甘淡平以养脾阴。正如喻嘉言所言:“阴竭者,用猪肤润燥。”此外,《伤寒论》中对于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咽喉干燥等麻黄汤的禁忌证提出“不可发汗”之戒,就是为了保存阴液,防止后世滥用汗法,重伤阴液。

二、直接养阴

《伤寒论》第29条“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此为阴液不足,筋脉失养而出现脚挛急或筋脉挛急,因此用益阴缓急的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滋肝阴而养筋脉。方中芍药酸苦,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滋阴养血,缓急止痛。故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脚挛急自伸。外感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热盛阴伤。鉴于此,应泄热与滋阴并用,泄热使阴液不再因热邪煎熬而继续消耗;救阴既可制约阳热之性,又能补充已损阴液以防阴液耗竭。《伤寒论》中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乃少阴邪从热化,心肾不交,水火失济,故用黄连阿胶汤泄热滋阴。方中黄连、黄芩直折心火,以除炎上之热;用阿胶、鸡子黄、芍药大补肾阴;诸药合用,滋肾水而降心火,心肾交通,水火既济,阴阳平衡,神明自安而诸证自除。

此外,益阴养血的炙甘草汤,用生地黄、阿胶、麻仁补心血不足;滋阴利水的猪苓汤,旨在育阴利水。如此等等,均是这一治疗方法的体现。

三、间接养阴

阴液来源于脾胃所生的水谷精微,如《本草汇言》曾指出“仲景方用峻药,必配和胃之品以监制之”,故仲景在治疗时多用甘草、大枣、生姜以调补中州,顾护阴液。如十枣汤中甘遂、大戟、芫花辛苦性寒有毒,药性峻烈,逐饮之力甚猛,然峻下易伤胃气,故选用肥壮之大枣为君,煎汤调服,缓其毒,此乃补益脾胃,滋补中宫,顾护阴液之举。

“气能生津,津能载气”,据气与津的这种关系而利用益气生津的方法以护阴液。《伤寒论》中多方选用大补元气之人参以生津补液,如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等。白虎加人参汤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元气足则生机蓬勃,津液源源生化而来,气阴亏耗之证自除。白虎加人参汤在《伤寒论》中多处可见,用于治疗阳明热盛,气津两伤,或因误治而使表邪入里化热,津气受损者。用白虎汤大清其阳明之热,加人参益气生津,救补阴液,阴液充盛,诸症自除。

《伤寒论》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以及第254条“发热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条文皆属热入阳明、灼津耗液、真阴欲竭的危重证候,被称为阳明三急下证,当急下存阴,防止真阴欲竭。因为三证均为里有燥热,故用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阳明燥实,泄阳救阴,以存津液,顾护阴液,截断其热极生风之险恶证候。

曾修平等认为可通过温阳存阴的方法达到护阴液的目的。《伤寒论》中第390条言:“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此为霍乱吐利而致阳亡阴竭的危候,阳亡液竭,水谷津液枯涸,无物可吐,无物可利,阳亡欲脱,温煦失常,汗出而厥,其证最属危笃,阴阳离决之甚虞。病致如此,非大辛大热之剂不足以回阳救逆,然冒昧用之,恐有损阴,又恐躁动浮阳,故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阴通脉,体现出温阳存阴法,调节人体气化功能,促进阴液的生化。

四、预护阴津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群方之首,重视保胃气。承气汤方中“若更衣者,勿服之”“一服利,止后服”等,皆意在防苦寒攻下太过,以损伤阴液。再如《伤寒论》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汗、吐、下及利小便之法本为《伤寒论》常用的祛邪之法,然用之不当,则不仅邪气不去,还会损伤正气。此条文就为大下之后,复发汗,致使津液重亡而又现小便不利,因此需待津液回复,化源充沛,阴阳自和,其病自愈,可以通过“糜粥自养”,饮食调补和休息疗养使津液回复。

《伤寒论》中的护阴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提示我们,阴液在人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盛衰会影响并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机体体质的好坏以及正气的强弱。阴液充足,脏腑组织滋养充分,使正气充沛,健康得以恢复,故顾护阴液是治病防病、养生康复的重要原则。所以,在临床诊断、治疗、用药以及调护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勿伤阴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