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伤寒论》第一方,伤风感冒了很好用

本  期  导  读

伤风感冒了,脏腑辨证叫「风邪犯肺」,六经辨证叫「太阳中风」,八纲辨证叫「表虚」,病因辨证叫「风证」,但它们都会用到一个经典方剂,那就是桂枝汤。

风的本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自然界的风,是空气的吹布流行。风之所到,无孔不入,它所侵掠,多以草木树梢之动为表征。

取这些象,那么,风邪就具有升发、向上、向外、开泄的特性。

既然具有打开、向外的特点,所以风邪就易使人体腠理疏松而开张,而出现以下症状:

1.腠理开张,就容易汗出;

2.汗出则腠理更疏而恶风;

3.风邪袭表,正气趋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则容易发热。但汗出则热易外泄,所以它的热一般不高;

4.风袭阳位,常伤及人体上部、属阳的经络和肌表,所以常见头项痛,眩晕,肩背、上肢疼痛等;

5.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属于阳位,所以伤于风者,易见咳嗽,喉痒,或遇气流入肺即咳(这也是风象),鼻塞,流涕,喷嚏等肺系统症状。

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正邪相争于表,所以脉浮;腠理疏松,所以脉不紧张而见和缓。

我们把刚才解释过的症状重新列一遍:

汗出,恶风,发热,头项痛,眩晕,肩背、上肢疼痛,咳嗽,喉痒,或遇气流入肺即咳,鼻塞,流涕,喷嚏,脉浮缓。

这就是六经辨证中的「太阳中风证」,就是太阳经被风邪所中。

八纲辨证将它称为「表虚证」,因为汗出则气易外散,同时因为血汗同源,血也易耗,气血皆易损,所以说虚;

脏腑辨证是「风邪犯肺」;病因辨证叫「风淫证候」。

虽然所用辨证方法不同,证的名称不一,但本质不变,都是以风邪袭于阳位,卫阳不能外固,营阴不得内守为病机(这里说的营阴,一般是指汗液)。

只不过是六经辨证重经络,八纲辨证重表里,脏腑辨证重脏腑,病因辨证重病邪而已。

治疗用的方,大家都一样——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桂枝汤的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就这五味药。

风性袭表,当以袪风为首要。方中桂枝味辛甘,辛则发散,所以用它来治风邪袭表。

但风性开泄,如果发散太过,就容易伤正气而使表更虚,桂枝的甘味能补虚而实表,而且甘味能缓,使发汗而不致过汗,发中带缓,旋转于表里之间以和营卫,它的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

表虚的发散,一应防腠理汗孔开泄太过而漏风,二怕阴气走泄,三应该会意到,出汗之症应该补充汗源,以载邪外出。所以用芍药酸收以固腠理、和营阴,酸甘以益阴增汗源并可载邪。

桂枝配芍药,一散一收、一外一内,一解卫一和营,开合相济。

再以生姜辛散助桂枝的祛风,大枣补血,甘守而助芍药和营,生姜得大枣而不至过散,大枣得生姜而不至过守,生姜「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为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姜》)

这个证的病因为风邪外袭,证的病机则为营卫不和。什么叫营卫不和?

汗出毛孔疏松,容易受风,叫做卫气不固;汗出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叫做营不和。合起来就叫营卫不和。

而营气与卫气都生于中焦脾胃。那么生姜温燥,与脾喜燥的性格相合;大枣柔润,与胃喜润的性格相投;再以甘草补脾益胃而调和,脾胃调则营卫得其化源。

更以甘草配桂枝、生姜,辛甘化阳,祛风以攘外;配芍药、大枣酸甘化阴,和营以安内;并调和诸药,和协众情。

最后是热米粥,「精义尤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阴,用之止汗,自不至于贻患。」(《伤寒附翼》)

这样,则发表兼和里,正气得助而风邪自祛。

当然,治疗的时候,以桂枝汤为底方,作为基础,对付咳嗽、鼻塞、头身痛这些症状,还要加一些对症的药物。

中医开方就是这样,参考病因病机,想明白了再出手,才能做到丝丝入扣。

一门课带你读懂中医

答摩精品视频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