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中的文昌帝君文化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北端的文昌阁,得名于文运昌盛,为一座城关式的建筑。“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道教众仙人的一员,为道教神明,在道教中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实际上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文曲星就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代表有文艺方面的才能或者爱好文学及艺术的人。中国民间普遍认为,文昌帝君的原型是张亚子,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李白、范仲淹、包拯也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的两侧常塑两位童子像。这两位侍童即天聋、地哑。地哑掌管文人录运薄册,天聋手持文昌大印。民间俗称为“能知者不能言(地哑),能言者不能知(天聋)”。铜特为文昌帝君的坐骑,长着驴面、骡身、马耳、牛蹄,俗称铜骡子。天聋、地哑、铜特是文昌帝君的三个帮手。在皇家园林的原始设计中,万寿山西麓的宿云檐城关供奉关圣帝君,东面的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取文武辅政的寓意。
文昌阁是目前颐和园园内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城基上原为三层楼阁,光绪十七年(1891)改建二层。建筑坐南朝北,面积543.4平方米。文昌阁的下部是面阔17米,进深17米用城砖砌筑的城台,城台的中央开拱形门洞,安两扇板门。城台上部正中是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二层楼阁,四周有人字游廊,四角上立着四个歇山过垄脊剪边屋顶式的角亭作为陪衬。楼为歇山式屋顶,过垄脊形,黄色琉璃瓦绿色剪边。有正吻垂兽仙人。天花木吊顶,彩画枋心,绘苏式彩画,地面铺尺二方砖。南立面城墙券门上方石刻“文昌阁”匾,有卷草花边。二层上有栏杆,下有琉璃瓦云头式挂檐板,姜磋式台阶。城关内东为石阶,西为假门,内有一储藏室。一层南檐柱联“石窗湖水摇寒月,山峡泉声报早秋”。北檐柱联“日月往来苍翠杪,烟云舒展画图中”。二层北檐柱联“窗迎紫翠千峰月,帘卷玻璃万顷秋”。
现文昌阁阁内一层北侧有须弥座,上坐文昌帝君铜像(面北朝南),文昌帝君头戴文昌冠,身穿蟒袍,腰束玉带,体态雄伟。在文昌帝君两侧各肃立一童子像(东侧为天聋、西侧为地哑),但两童子手中无录运薄册和文昌大印,西侧为文昌帝君的乘骑铜特。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以人天道为基础,以因果律为准绳,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的一篇文章,清代朱珪校定的《阴骘文注》认为:“《阴骘文》有宋郊之事,当作于宋代。”清代还有些学者也持这种见解。书成于《太上感应篇》之后,至迟不会晚于元代。《阴骘文》中有言“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文昌帝君是在不断的转世的,也就是说文昌帝君有很多的化身,在颐和园中体现出文昌帝君的化身有范仲淹、许仕林、包拯、李白。在昆明湖西堤南部有景明楼,整组建筑由一座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楼名就出自于范仲淹《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诗句,实际上景明楼就是范仲淹的一种显现。长廊中有关于《白蛇传》的彩画,许仕林就是《白蛇传》中的人物,他自小聪明伶俐,长大后俊秀非凡。表妹对他芳心暗许,妖精对他情深义重,唯救母重责如山,儿女私情只能暂抛。尔后不枉一番艰辛,终能救母出塔,接父下山,合家团聚。他是天地间最有智慧的精灵的化身。面对歧视和孤独,他没有选择报复和堕落。他坦然面对命运的捉弄,他勇敢地用自己的才华担负起力挽狂澜的重任,只因不忘那珍贵的生身之恩。“白蛇传”原本是没有生子的,更没有祭塔。但正由于“许子祭塔”的出现,使白蛇终于成为了一个“人”,一位“母亲”。也正因为祭塔的出现,使得白蛇传所承载的主题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更触及人类更为基本的亲情与母爱。长廊中有关于包拯的彩画,水浒传中第一章第一节指包拯是文曲星下凡。“端的是玉帝差遣紫微宫中两座星辰下来,辅佐这朝天子: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这两个贤臣,出来辅佐这朝皇帝。”长廊中还有关于李白诗句的彩画,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李白不愿应试作官,但诗名远播,诗歌在其年轻时已经唱响天下,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奇句。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一说喝醉了酒,在水中捞月亮而死。
中国自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现象十分严重,武将拥兵自重,往往自立。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此情况下崭露头角,他在后周担任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力量发展壮大起来,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代周。赵匡胤本人对藩镇割据和军将掌握军事大权对皇权造成的威胁有深刻的感受,藩镇割据使得战乱不断,社会经济、文化等遭到严重破坏,要想使社会重获安宁,就必须消灭藩镇割据,将军将的兵权收回中央。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军权,消除了藩镇割据依靠的军事力量,节度使成为虚衔,继而加强禁军,取消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等重要禁军职位,由三衙分掌禁军领兵权,实行将兵分离,不让武将充任枢密院长官,规定武将不能参与最高军事机密,武将见同级文官必须揖让执礼,从而抑制了武将的社会地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分割宰相权力,分散各级官员权力,使官员互相牵制,官名与实职分离。同时扩大仕途,取消释褐式,一中进士立刻做官,让更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取士不论门第,这使民间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民间意识到通过科举可以改变社会地位,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官官僚集团。文人社会地位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而文昌帝君的崇拜广泛在民间流行。元、明、清三朝继续重用文人,从而减少了内部的反叛,特别到了清乾隆年间,中国的文官官僚集团已经十分成熟,乾隆皇帝为了笼络文官官僚集团,消除文官官僚集团对清王朝的反叛思想,对文官官僚集团加以礼敬、重视、培养,最高统治者在皇家园林清漪园中修建文昌阁也就不足为奇了。
听说转发文章
会带来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