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艺术都是相通的——浅谈音乐、文学、电影的艺术感知
【影音中国 hdavchina.com】
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但如何相通?相通在哪里?很多人可能不得甚解。恰好前阵子本人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城市歌手的情人》,书中呈现了诸多音乐的元素,杂志主编便邀约我,谈谈文学与艺术的相关话题。我觉得这很有意思,便欣然应允,在这里和大家探讨。
人的大脑分左右脑,左大脑负责逻辑与理性的感知,而右大脑负责非理性的艺术感知。大脑中有无数个不断发出信号的神经元组成的密密麻麻的网络,人们在听音乐、看文学书籍、看电影,都是在接受艺术的审美,形成对艺术的感知。其实就是触发神经元的感知,增加“脑内吗啡肽”,促进左右大脑更协调,进而通过神经传达到身体任意部位,并带来愉悦感。黄色影片能激发人的肾上腺荷尔蒙,带来极强的愉悦感,便是这个原理。(人体内有75种荷尔蒙,其中有部分荷尔蒙的激发和分泌,能带来体内的兴奋感。)
当然了,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有益,比如说音乐而言,有些音乐让人听起来毛骨悚然,是因为其声波、音调、振幅、音频等刺激了人体内其他非愉悦的荷尔蒙。《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笑傲江湖》的莫大和黄钟公、《天龙八部》的康广陵,以乐器为武器,发出对手难以忍受的声音,以使对方不敌。当然啦,音乐也是可以调理身心的,令狐冲内力全失之后,就是任盈盈弹奏《清心普善咒》,为他调理内息。
这虽然是小说,但实际上并非无稽之谈,乃至于古语“对牛弹琴”,其实在今天也是大有科学道理的。现在很多养牛场就播放音乐,能够使牛更安静下来,牛也更爱吃草料,有利于长肉。不信大家可以上网查查。
当然,电影作品对于人体也是有益有损。有益的就不举例了,那为什么有害?比如一部恐怖片,小孩看了往往那恐怖画面会萦绕在其脑间,激发全身不适。甚至有些人看了电影之后变得颓废,想不开而自杀,都是有的。
读书也是如此,人在读书的时候,会将文字摄取的信息,在大脑里转化成片段的场面,差不多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在大脑进行“视像直播”,然后激发了身体内的各种荷尔蒙。于是不少人读着读着会哈哈大笑,或者痛哭流涕。
所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作品是否优秀,受众是很容易感知得到的。但是对于创作者而言,那就相当有难度的事情。
比如说,什么是优秀的音乐作品?很简单,就是乐器演奏或者人声演唱,其声音的旋律、曲调、节奏出来的效果,能令人愉悦,甚至愉悦的强度很高。那么,就是优秀的作品。《梁祝》固然是优秀作品。而很多人诟病广场舞歌曲,或者一些口水歌,其实也是好作品,因为这些歌曲能激发听众体内的愉悦荷尔蒙。至于一些听了无感、听过就忘的歌曲,就说不上优秀了。当然,现在音乐也是产业化了,起码经过了作词、作曲、录制、发行等环节,包括必要的审核,都经过很多环节,很多人的参与。所以通常能听到的歌曲,都有其可取之处,或者至少能让某部分听了觉得不错。
电影是相当工业化的产物,它以画面、声音和故事情节,来激发观众的感知。从剧本开始,到拍摄、制作、审核、放映,一部片子汇聚无数人的心血。因此,人们在电影院能看到的电影,基本都是好电影。当然有些可能剧情更好,画面更好,就显得更优秀。
而文学创作就不一样的,文学作品是非常个人化的产物,通常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作者独立完成。文学的感知也是更个体化的,比如说有人失恋了,他看到“今天下雨了”这句话,就觉得心情很凄凉、失落。他把下雨跟失恋联系在一起了。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下雨反而是很欢喜的。现在自媒体发达,人人可写,人人可发,文学作品就成为了最泥沙俱下的艺术。
现在谈回我创作的小说《城市歌手的情人》,里面有很多音乐的元素,甚至读者可以发现每个章节最后面,都有原创的歌词。我相信这些音乐元素融入到文学作品里,会有更好的阅读体验。虽然说这是十多年前写的书,但毕竟是用心之作,这部书发行之后,还是得到了很多读者的首肯。
而我觉得,读者在阅读中于大脑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愉悦的。读者对这些艺术感知有所共鸣,才会认可作品的价值。我也相信,好的文字阅读,应该就是容易在读者大脑里形成很好的影像感知,甚至是音乐感知。这种高雅的艺术感知的阅读享受,才是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努力追求的方向,也算是自我勉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