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琴记,三
2019年1月20日,今天去七宝,参观张充仁纪念馆,风大,有点冷。今天三个小朋友:顾庭羿、乐乐和小小。
行前介绍自行车的车架,自行车三大部件:刹车、链条和车架。车架都是三角形的,因为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定最坚固,车架连接车轮的有前叉和后叉,有些山地车和旅行车有避震功能,避震部件就做在前叉和后叉处。今天大家骑的车都没有避震功能,无法演示。
莘庄的母亲林,在沪闵公路转弯处,对面是莘庄龙之梦,龙之梦人流如梭,而这一片绿地乏人问津。1980年代,此处是莘庄镇的棉花收购站,说明30多年前,附近有很多棉田,很多棉农,而且市场上需要大量的棉花。
出发前问过小朋友和家长几个问题:自己印象中的雕塑作品有哪些?中国的雕塑作品有哪些?外国的雕塑作品有哪些?上海的雕塑作品有哪些?站在这座名为“生命之源”的雕塑前,再问一遍,小朋友们都非常懵圈。
不过稍微提示一下,比如米洛斯的维纳斯、罗丹的思想者,大家都恍然大悟。至于中国的雕塑,小朋友们能想到的是毛主席像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非常政治化的印象,而兵马俑、三大石窟的雕像,或者乐山大佛,基本没有被小朋友归类为雕塑。但中国最多的雕塑就是在那些墓穴和宗教场所,中国确实没有多少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感到自豪的城市雕塑或者雕塑摆件,上海的城市雕塑在中国已经算是多的,但一时还真想不起来有什么作品。
七莘路淀浦河桥的栏杆上有一个莘庄的非物质遗产项目:钩针编结。1980年代,莘庄地区有十万织女从事这项工作,几乎家家户户人手一只“小扎钩”。更早的时候,据记载,莘庄地区的“贫苦之户,赖以宽裕者数千家”。我们申北路上几个小区里的老年妇女,应该都有这门技艺,小朋友可以做一下调查。编结的原料是棉线,可以想象,当年的莘庄棉花收购站一定很红火,把这儿改建为母亲林、生命之源,也是有道理的。
张充仁纪念馆位于七宝老街,老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到纪念馆门口,顿时清静了许多。张充仁本人的雕像是他的学生塑造的,据说这个学生的雕塑手法比较接近张充仁,换句话说,只是形似,没有达到神似,更不要说达到张充仁的高度。
张充仁的雕塑是世界级水准的,他的手模被法国艺术收藏馆永久收藏,全球
艺术家获此殊荣者只有三个人,另外二位是罗丹和毕加索。
张充仁出国留学时,先学油画,一年后转去学雕塑,他认为雕塑是三维的艺术,比绘画这种二维的艺术更难,因而更高级,他希望学成之后能把更高级的艺术带回中国,服务于他那苦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但看起来中国人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艺术,1948年的时候,据张道藩统计,全中国从事雕塑的艺术家仅有28人,时至今日,这个数字恐怕也不是很大,不知道有没有一万人。
张充仁回国后创办了充仁画室,中国的古代教育与此类似,比如私塾和书院,但进入近代以后,学校教育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我们对画室这一类的教学方式感觉很陌生,甚至很难理解,事实上,在欧美成名的画家和雕塑家,至少一半是从画室里走出来的。不过,充仁画室里确实也没有培养出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有二个原因:张充仁回国不久,抗战爆发;等抗战结束,张充仁为蒋介石和司徒雷登二个反革命头子都塑了像,1949年后肯定没人再让他塑像了。
张充仁的父亲是七宝人,不过张充仁出生后一直生活在徐家汇。十多年前,闵行区为了提升本区的文化品位,在寸土寸金的七宝老街建了这座张充仁纪念馆,而且一直在充实展品,维护得也不错。
今天行程近1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