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真正的“国货之光”敦煌迎来第五任掌门——为什么偏偏是他?
因故宫“看门人”单霁翔退休,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由敦煌研究院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接替。
5月24日,甘肃政府下发任免通知,决定赵声良任敦煌研究院第五任掌门人。
敦煌研究院新任院长 赵声良
所以为什么是他?
有人曾说过,如果不热爱敦煌这个地方,对它没兴趣,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赵声良热爱敦煌,这种热爱在其还没去敦煌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1951年莫高窟第431窟加固前外景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1983年,年仅20岁的赵声良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期间读了很多关于敦煌的书,对敦煌壁画尤其喜爱。这种喜爱最终转化为一封信,一封承载着赵声良对敦煌无限热爱的信,这封信开启了赵声良的敦煌生涯。
与当下吾日三省吾身:白否?富否?美否的时代,赵声良的时代是阵痛刚刚过去的时代,是改革刚刚起步的时代,每个年轻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澎湃,都在思考往何处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赵声良信心满满,雄心壮志:
到敦煌去。
他给时任敦煌研究所所长段文杰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明确表达自己想去敦煌工作的想法。所长当然非常欢迎,因为那个时代的敦煌,艰苦得很,常人难以忍受,所以敦煌研究所一直缺人,更缺人才。
1978年莫高窟第155窟以北,未加固前之状况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赵父听闻儿子将去北方沙漠里工作,不断给其写信,用各种办法阻挠:沙漠中,苦得很,水都没有,你一个南方人是没有办法适应的……
赵声良是云南昭通人……
但热爱这件事情,一旦发生了,任何人都无法阻止。
一毕业,赵声良瞒着家人,跑到了敦煌。
那么,赵声良究竟热爱敦煌的什么呢?
热爱敦煌的壁画艺术。
初来乍到,赵声良对所有洞窟都十分着迷,对洞窟壁画上强烈的色彩、充满动感的造型和其中体现出的神秘精神所震撼。
热爱“敦煌人”,
热爱为敦煌艺术坚守在此的一批老先生们。
要知道敦煌研究所未成立之前,敦煌石窟长时期处于残败之中,无官方人员看管。在石窟壁画、塑像上题写刻画,在洞窟中住宿、生火、嬉戏打闹是常有的事,直到1943年“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的成立,才结束这种混乱状态。
1955年3月莫高窟窟顶,挖防沙渠情况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1944年,敦煌研究所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敦煌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这其中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坚守在敦煌的老先生们:
敦煌研究所创始人常书鸿、第二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第三任敦煌掌门樊锦诗、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王旭东等等,这些先生们令赵声良感动,令赵声良有所触动。
1956年7月,常书鸿和美术组的同事们在研究工作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在热爱敦煌这件事情上,他们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敦煌人。
有人曾说,必须热爱才能坚守,有的人也热爱,但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坚持下来。
赵声良坚持了下来。
刚来敦煌,住平房,地上是扫不完的土,索性不扫;
刚来敦煌,喝的是敦煌的井水,喝完就拉肚子,没关系,喝两三个月就适应了;
废报纸糊的天花板,时不时掉下来几只老鼠,用热水灌老鼠洞算作“报复”。
冬天夜间的敦煌零下十七八度,小平房里无暖气,把所有衣服棉被盖在身上,早上醒来,鼻孔旁都是冰渣子;
出差坐火车,没有卧、坐票,一站就是24小时,赵声良有了经验,每次带一个大塑料纸,铺在别人座位下面,实在抵不住困意,便躺在纸上,枕着别人鞋子散发的臭味入睡。
……
这些对赵声良来说,对无数坚守在敦煌的人来说,都是习以为常的小事,但没有这些小事的坚守,就没有敦煌的今天。
坚守敦煌,不是意味着守株待兔,而是勇往直前、与时俱进,不是指单纯的守着敦煌这片沙地。
他们身上肩负重任。
从敦煌保护、研究、弘扬的开拓者、奠基者常书鸿到扩建敦煌研究院的段文杰,再到发展数字敦煌、建立敦煌石窟数字档案的樊锦诗,最后到全体敦煌艺术工作者,他们对敦煌倾尽所有。
1976年6月2日常书鸿在莫高窟103窟临摹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2009年8月5日樊锦诗院长在莫高窟第85窟指导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只因热爱,所以坚守。
有人曾说过,对敦煌,光有热爱,光有坚守,没有奉献精神也不行。
从1984年来到敦煌,赵声良便在敦煌研究院主办的《敦煌研究》杂志做编辑,此后十余年间,勤勤恳恳。1996年赵声良赴日本成城大学进修。两年后,又自费在日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003年3月获文学博士学位(美学美术史专业),从日本毕业归国,赵声良收到国内多所重点大学抛出的“橄榄枝”,但他依然选择留在敦煌。
身为美术史专业,他说,如果把敦煌做好了,那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这不仅让小编想起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所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这位学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日本早在1937年就已经出版了全面研究敦煌艺术的著作《敦煌画研究》(松本荣一著),并一度成为研究敦煌石窟的必备参考,20世纪70-80年代,又出版《敦煌讲座》系列著作。而当时的中国,敦煌学的著作真是乏善可陈。
但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1983年全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1984年敦煌研究院下设石窟保护、考古、美术、文献等研究生,诸多大学开设敦煌学课程。
1998年,一位日本敦煌学教授看着敦煌研究院编的大型图录和研究著作《敦煌石窟全集》,对赵声良说,想这样深入地研究敦煌石窟的著作,我们日本的学者是做不到的呀。
这其中怎么少得了敦煌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有他们,敦煌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有杂志采访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什么是他理解的敦煌精神,王院长说了三个关键词:热爱、坚守、奉献。
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长 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王旭东(摄影:马玲)
短短六个字,精准概括了所有坚守在敦煌第一线的工作者们的工作宗旨,这不仅仅是新任赵院长的,也是所有敦煌工作者的敦煌精神。
最后,让赵声良院长告诉我们,去敦煌,我们应该看些什么?
看洞窟建筑,感受佛教在古代中国流传的轨迹和繁荣;
看佛像雕塑,不要把那些佛像雕塑仅仅看作是一个个宗教偶像,从中感受到一种崇高的意境和精美的艺术技巧;
看壁画艺术,从壁画所描绘的场景中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这不仅仅是宗教,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宗教。
附:
2019全国书偶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已经开始啦!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报名呀!
登录网站https://www.artlib.cn
或https://www.artlib.cn/shuou.html注册信息、提交作品。万元奖金,等你来赢!
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二十六画生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