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既是中秋节,也是国庆节,小编在此祝大家双节快乐!
提到中秋节,就离不开月亮。古往今来,那一轮明月承载了人们无尽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观潮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八月,天气初凉,天显得分外的清明﹔月,也显得分外的皎洁﹔芬芳的桂花也在此时盛放。正是赏月最好的时令,这幅画描写的便是中秋节赏月情景。妇女们牵着儿童,轻盈漫步在庭院平台上,欣赏着皎洁月色。露台上,正举行盛大宴会﹔阁楼中有女乐师吹奏着琴笙,悠扬乐曲飘散在空气中,明月当空,真所谓良宵佳节也。画家纯熟的技巧,把古人的生活趣味无限延伸。画中描绘一位文人坐于石上,童子随侍在侧,他手执酒杯,邀请明月共饮。《举杯玩月》 从画名和意境来看,乃是引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的名句入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构图采取左实右虚的对角布局,主要景物置于画面左下角,与右上方的皓洁明月相对。坚硬的山石和拖长枝桠的松树,均以浓重的焦墨画成,在画面上显得清晰突出,藉由层次丰富的水墨烘染,将画中的物象巧妙地融入朦胧月夜中。这种设计和风格,来自南宋山水画家马远,他的画风透过元代孙君泽、明代戴进传到钟礼身上。与前代画作相比,钟礼这幅画作笔力更苍劲刚硬,水墨渲染技巧,成功地表达了画中的空气感,让主题和意象更为突出,反映明代宫廷画家学习南宋院体风格的一种模式。这件作品的构图十分简洁,就是几棵松树、一只小船、一轮明月,便组合出一幅巧妙的图画。画面大量留出空白,以表现水天的辽阔,用最少的笔墨,画出了深远的意境。是难得的精品。图左上方赵孟頫行书李白五言诗《题宛谿馆》:“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二句,款署“子昂”,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月色秋声图》截取一个小景特写,一长者临流而坐,沉吟幽思,一童侍立旁边。人物、坡石、树木色线皆是“柳叶描”笔法。元代王蒙赞其作品:“脱去铅华艳冶,专为清雅圆融,向来画院一派,至是为之一洗。”
明代 沈周 中秋赏月图卷 1486年
纸本设色 34.7cmx1343cm
画面描绘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时的情景。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
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与浦汝正等友人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
该卷画作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具有粗沈山水画的特点。书法则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
北宋《月色波涛图》,画夜月下潮水奔涌。宋代,秋季观潮甚盛,中秋节前后有多种游艺。秋夜泛舟赏月,是中秋节俗起源之一。此幅《月夜看潮》图,所画的是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赏钱塘江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八月十五看潮》一诗中“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四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夜,明代书家文征明对月清吟,挥毫漫写中秋诗三首合为一卷。数百年来,世人竞相争求,此卷先后历经七大收藏家递藏,今由香港近墨堂所藏。
▼请横屏欣赏
明代 文徵明《友梅图》及行书《中秋诗》卷
紙本墨笔 30.2cmx229.2cm
近墨堂
古人过中秋节的方式你会pick哪种呢?欢迎评论区留言。最后,小编祝大家花好月圆人团圆!即便此时暂时无法相见,也能与亲友共赏一轮明月,寄托彼此的相思之情。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