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学||【百家争鸣】 读 书 杂 谈

        读 书 杂 谈

文/张显学

《白水之湄》约稿,我十分后悔地应了一句“赶一篇”。可是肚里除了青菜之外,没别的什么货,能写点啥呢?但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写几句,一是不拂人家美意,不惹怒嗔。二是咱也想混个脸熟。可手机打开半天,没见一字,倒是脚下落了十余只烟屁股。

于是,放下手机,随手拿起一本书,未及看却突然想起辛弃疾的一句话来:“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辛老先生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但咱们都知道.这其实只是他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即便如此,我觉得他的话还是有些道理的。连亚圣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段时间,提倡“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上怕要吃亏),假若某个什么“长”的写了一本书,我们更应谨慎地去信他。孔老二的话我们也可怀疑。别指责我对圣人大不敬,毛泽东主席、鲁迅先生都曾批判过孔子的某些学说。读书当然好,但不要被书牵着鼻子。

此时,我才看看手中是本什么书?《鸡病的预防和治疗》。大家千万别以为我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这样的书孔老二会不屑一顾且嗤之以鼻),只不过曾养过鸡,那时的必备。我不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忘了哪个名人说过读书多的人,其成就未必超过读书少的人。的确如此。我受过某农大的成人教育,读了厚厚的十几本农书,可我的庄稼就是沒有邻家几乎不识字的二哥家的产量高。读过酿酒的书,但半坛黄酒还要靠老伴去酿。宋宰相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尽管这句话是不是赵普所说尚存质疑,但“半部论语治天下”毕竟流行于天下)。可见好书读半部一部即可。

但我决不是反对多读书。1953年,毛主席据《庄子》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提出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在亲自主持的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1977年在夏威夷举行的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美国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肖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一位革命家、哲学家、政治家居然比物理学家们更远见卓识,足见其博览群书及博览群书之好处。但他毕竟是伟人,我们只是凡人。

我只是想说:不是每本书都适合你去读。真要做诗,依这本鸡书去写,只怕写出的诗也充满鸡屎味。即便是《诗经》丶《离骚》,对陈景润来说,大概不会助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人读什么书,自己掂量。“读万卷书”,有些误人!

当年这本有关鸡病的书我不知翻过多少遍,但最终没能成为专家,甚至连个三流的鸡(兽)医也不是。而赵普读半部论语而能治天下,除了其它方面因素外,起码说明他悟出了书的精髓,读出了别人读不出的“神”来。读书是要用心的,切不可泛泛,象我这样翻鸡病之书,是不行的。

好在我翻了这本鸡病书之后,沒用剧毒农药去治鸡病,自身也沒有染上鸡病。但有些人却不能幸免。一部《水浒》,就有人把自己读成了西门庆,老想着潘金莲的小脚。个中原因,大家去思考,想明白了,给有些读书人提个醒。

我还想起“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等等一些话来,但猛然一惊,一个一事无成的人,教导别人如何如何,可笑至极。是不是该打住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本鸡病的书我沒能翻出“黄金屋”来,虽有一个不“如玉”的“颜”却是在翻书之前,但我从未怀疑过读书人都奉为经典的话。

唉,那些可怜的读书人!

张显学:

新野新甸人,1954年生,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务农。

谷亮:

70后,自由职业者、主持人、教书匠、演员。无科班出身的光环,千禧之年与麦结缘,而立之年方幡然醒悟:此生应属于舞台,遂创立主持工作室。

为了传承主持和声音艺术,开始带成人学生,因成人学生时间无法满足教学的热忱,不惑之年起像带小徒弟一样带播音主持与表演班孩子,成立教书匠谷亮私塾。

【联系方式:138037730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