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涅槃变相碑,按时间线解读图像
2017年10月随北京古迹群海淀小组到太原纯阳宫访古,纯阳宫建筑群本身是第七批国保,而纯阳宫内收藏的山西文物才是拜访的重点,其中有两件全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64件之二),属于国家宝藏,一件是涅槃变相碑,一件是常阳天尊石像。先说涅槃变相碑,石碑藏匿于碑廊之中,普通游客很难发现其特殊性,我也是一带而过。只是最近听了历史讲坛老白在喜马拉雅上《国宝巡礼》的讲座,他对于这块碑的重视程度引起了我的兴趣,开始了解其中的故事。这块造像碑不仅在网上介绍的年代有误,对每块造像图案的讲解也不统一,比较混乱,比如我们在2017年拍的文物介绍牌的内容,与现在改进的介绍牌有很大差别,国家级重点文物变化莫测的介绍牌,没有统一的官方介绍,反映了地方文保水平的真实状态,而历史讲坛老白老师的讲解依据了更老的版本,也是有错误的,比如“难陀供养图”的演绎,是不存在的,有可能是纯陁供养图,佛祖接受最后一次供养。
涅槃变相碑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图案,沿着一条完整时间线展开的连环画,碑阳六铺,碑阴二铺,合计八铺浮雕,前七铺从临终遗诫开始到八王分舍利结束,是释迦佛祖涅槃的故事,而第八铺是当时宣传的重点,武周第二年,必须是弥勒三会图,这样不仅与当时时代背景吻合,又与该碑的铭文《大云寺弥勒重阁碑》内容一致,一件石刻艺术珍品,也是真实历史的见证。
1、涅槃变相碑,在纯阳宫碑廊中是唯一一块螭首龟趺形制的石碑,非常罕见的完整,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瘦高的身材也比较显眼,石碑是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制作,而石碑上“天授”年号,可能在武则天退位之后被扣去,变得模糊不清。在四格图的中间有铭文“大周大云寺奉为圣神皇帝敬造涅槃变碑像一区”,与碑阴《大云寺弥勒重阁碑》铭文一致,互相印证当时的佛教背景。按时间线解读八铺浮雕,从碑阳自下而上展开,与敦煌壁画涅槃经变相图的标准器符合,顺序为:1、临终遗诫(或者纯陁供养);2、双树涅槃;3、摩耶哭棺;4、棺中说法(为母说法);5、抬棺绕城(绕城送葬,大出殡);6、火焚圣棺(荼毗、火葬、焚馆图);碑阴碑额舍利塔,自上而下,7、八王分舍利,8、弥勒三会图(三佛四菩萨),这是一条严格的时间线,早期的解释比较生硬,比如难跎供养图与纯陁供养、临终遗诫之间的混淆,难跎供养没有逻辑性,首先排除,其它可继续争论,现在的解释比较合理,给文物部门点赞并做时间线示意图一张。
2、关于涅槃变相碑的三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是碑阳底部供养人的称谓,这个碑比较奇怪,正面铭文不是颂文,而是供养人名单,一般石碑在碑阴镌刻供养人名单,而此碑供养人称谓有十种之多,除了僧侣之外,有“发心主、大弥勒像主、存陁主、大重阁主、大碑主、愿成主、大施主、涅槃变主”,这些称谓令现代人莫名其妙,可能反映当时的宗教细节和供养人细分体制,比较有趣。第二个知识点是有关弥勒信仰的词语,比如弥勒下生、阎浮之境,在碑文中有所提及,现在很少用了。第三个知识点是几个优美造型,在佛祖涅槃图中,天上飞着优美的飞天,这次飞天可能和佛母一起来的,撒花致哀,这是唐代石刻浮雕腾云的标准图案,在石碑两侧的天王像造型也很标准,算是体型最大的浮雕,尽显阳刚之气,而化生童子(菩萨),又不失阴柔之美,刚柔结合可细细欣赏。
3、涅槃变相碑,原址在山西临猗县北门外大山中的大云寺,1921年大云寺毁,移至县文庙保存,文庙荒废后弃之田野无人过问,建国后移至老山西博物馆保存,就是纯阳宫,也叫山西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张建华先生《山西临猗涅槃变相碑》)
4、再说常阳天尊石像,也是镇馆之宝,1959年在山西运城安邑景云宫遗址被挖出,当时景云宫一片废墟,仅有一块残碑记录曾经有天尊石像的存在,文保人员坚持挖地寻找,终于见到唐代(717年)建造的老君石像真容,不知埋了多少年,石像表面光亮如新,可与另一尊同时期的天尊石像对比(河南崇唐观元始天尊石像)。官方介绍,像通高256.5厘米,分为石像、底座和基座。石像的材质是白石,人物刻画十分细腻。底座和基座的材质是青灰色石灰岩,坚固硬实,庄严肃穆。石像的人物头戴莲花冠,相貌丰腴而不臃肿,慈眉善目之间又不乏威严。他蓄留长髯,双目细长,神态自若。他穿着宽大的道袍,右手举着一把扇子和拂尘,左手则自然地放在几案之上,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神仙仪态。在底座的正面,刻天尊像铭并序共22行,左右两面则是弟子道士像以及供养人的名字。虽然两面已经磨损,但我们还可以看到,弟子道士像一共有13幅,供养人约八十人。题记曰:大唐开元七年岁次己未十一月乙卯朔十日甲子,观主赵思礼上为开元神武皇帝皇后,下为七祖三师见存家眷及一切群生,敬造常阳天尊像一铺。道士侯熯书。
纯阳宫是山西艺术博物馆,馆藏宝贝很多,有机会再去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