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隐白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隐”,隐藏;“白”,白色,指赤白肉际部位。该穴位于大趾末节内侧,好像隐藏于赤白肉际中,故名隐白,属足太阴脾经。

【定位取法】

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临床取穴时常将趾甲内侧缘和上缘的反向延长线交点处,作为距趾甲角0.1寸。

【穴性特点】

本穴为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具有健脾统血止血的作用,善治各种血证;作为足太阴经的井穴,又善清热开窍。

【主治概要】

1.隐白穴为治疗各种血证的首选要穴,是治疗崩漏的特效穴。可用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置宫内节育器或刮宫术后、女性生殖器炎症等引起的阴道出血,以及鼻衄、尿血、便血等出血性疾病。

2.隐白穴是脾经脉气始发之处,具有健脾止泻之功,可用于急慢性腹泻、新生儿非细菌感染性腹泻、婴幼儿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3.“治湿当先理脾”,针刺隐白穴,可益气健脾,清热利湿止带,故本穴对带下病有一定疗效,临床应用时还应辨清寒热虚实。

【临床应用举例】

1.功能性子宫出血 简称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异常的子宫出血,经诊查后未发现有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根据排卵与否,通常将功血分为无排卵型及排卵型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占80%~ 90%,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及更年期,后者多见于生育期妇女。针灸具有很好的良性调节作用。

(1)艾灸法:临床上主要选用温和灸和隔物灸。前者选用清艾条灸隐白穴20分钟,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灸至穴位皮肤潮红为佳,每日1次, 7日为1个疗程;后者将紫皮蒜切成薄片置于穴上,上置米粒大艾炷,灸3~7壮, 3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此外,也可采用灯草灸,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爆于穴上。

(2)毫针刺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取双侧隐白穴,常规消毒后,以33号1寸毫针,呈45度角斜向上快速刺入0.1~0.15寸,施轻捻有胀痛针感后,留针25~30分钟,期间行针1次,每日1次, 7日为1个疗程。实证加太冲、中极;虚证加气海、三阴交;肾虚型加太溪;脾虚型加足三里;气滞血瘀型加太冲。

2.急慢性腹泻 急慢性腹泻属于中医学之“泄泻”范畴。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针灸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等优点,临床上也常用于治疗婴幼儿腹泻、新生儿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等。

(1)毫针刺法:选用33号1寸毫针,浅刺,行捻转补法以健脾益气,可配足三里、天枢、上巨虚。

(2)点刺放血法:行针速度快,不需要留针,适用于治疗婴幼儿腹泻。选取单侧隐白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小号三棱针点刺放血3~5滴,待针眼出血减少时,用酒精棉球压迫针眼。每次用一侧穴,左右交替,身体好的患儿亦可取双侧穴,同时放血治疗。每日1次,如1次未愈,第2天可再行治疗。

3.痛经 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轻度下腹疼痛、坠胀、腰酸、乳房胀痛及乏力等感觉,属生理现象。如下腹及腰痛较剧,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四肢冷,影响正常工作及学习时,称痛经。痛经为妇科常见症状之一,尤其多见于未婚青年妇女。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继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症等引起的痛经。

点刺放血法:于行经期间交替点刺隐白、大敦两穴,出血1~2滴,隔日1次,经期结束停止治疗,治疗3个疗程。临床可以配以中极、地机、三阴交、次髎、大赫等穴。

4.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病相当于中医学之带下病,症见白带色黄或色白,量多,或有臭味,或伴腰酸,阴部瘙痒,经妇科检查排除癌变。本病因湿邪影响任脉和带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形成,其中黄带多属脾经湿热,白带多属虚寒。针刺隐白穴可健脾祛湿止带,并主要根据白带颜色进行辨证施治。

(1)艾灸法:侧重于温阳除湿,健脾止带,适用于带下之虚证和寒证,以及白带色白量多伴有腰酸等症状。选用普通清艾条,点燃后,置于距穴位1.0寸左右进行熏灸,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治疗时间每侧穴位各为20分钟,灸至穴位皮肤潮红为佳,灸后不起泡,不留瘢。注意:灸治后半天内穴位处忌着冷水。

(2)点刺放血法:侧重于泄热除湿,健脾止带,适用于带下之实证和热证。选用小号三棱针,治疗前推按、挤压穴位数分钟,使局部充血,以便刺血治疗时容易出血。消毒后,医者以左手拇食两指捏紧患者大脚趾两旁,使穴位处皮肤绷紧,右手拇食指捏紧三棱针针柄,针尖紧靠中指内侧指腹,露出针尖1分左右,迅速刺入穴位约半分,随即迅速退出。同时配合左手拇食指挤压,血随针出,挤出如豆大血珠3~5滴。运用此法进行刺血,可减轻疼痛,且易于出血。

注意:刺血治疗前后要对穴位、针具和医者手指严格消毒。隔日1次, 7次为1疗程。

(0)

相关推荐

  • 痛经难忍又棘手,中医针灸解烦忧

    痛经,是指女子月经来潮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其疼痛剧烈甚至昏厥的一种常见妇科疾病. (网络配图)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常由于经期受寒湿之邪,滞于胞宫,经血运行不畅而 ...

  • 实用一针疗法:

    ​一针治愈疾病的针灸绝技 (1)     一般三棱针刺尺泽穴一次即愈.如胃炎.水食不进,进则呕吐,点刺出血后一小时后停止而痊愈. (2)     尺泽治鼻出血100例.针到病除 取左尺泽一穴用28号毫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