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没注意到的“气至”和“针感”

说到针灸的时候,针感是很多人比较关心的,甚至很多大夫都在讲,没有针感的针灸是不合格的,是失败的,而施针的人则是假冒针灸大夫。

我不想说这些人是不是愚昧的或者别有用心的,只是单纯就个人学识经验分析浅说一下关于针感(也就是得气)相关的一些问题。

得气的含义,据权威讲是指针刺腧穴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即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者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

而教材基本上也是这样说的:得气又可称为气至,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 并引《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为证。具体的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施术者针刺时手下的感觉,经典的说法如《标幽赋》所言:“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医学入门》:“如针下沉紧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者觉痛者为实,觉酸者为虚, 如针下轻浮虚滑者,气犹未至。”

对于权威我一向是不敢怀疑的,毕竟自己水平有限,但反复研读经典和权威专著后,有些小问题还是存了下来,就比如和针感有关的“气至”,个人是不太认同“气至”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针感,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在同一篇中亦提到“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我在临床中还真没听过那个大夫扎针进去,等有针感了就拔出针的,如果“气至”是“针感”的话,“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讲的不正是“气至”后就要拔针的吗?

后《中国针灸》杂志上有人讲“气至”一词的真正含义是指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而不是指针感,指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摘录如下:

“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有多处出现“气至”一词,其前后语义完全一致,无一处是指针下感觉。但目前针灸教科书及大多数针灸书籍中多将其解释为针感,结果导致在目前的针灸临床上片面追求“针下得气”及“针刺感传”,也就是所谓的“气至”。不仅使得患者倍感不适,致使接受针灸治疗的人群逐渐缩小,而且严重者还会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然而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腕踝针与腹针等针法,均不要求出现针感,但疗效却十分突出,由此也证明了“针下得气”及“针刺感传”并不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前提条件。因此,以提倡“无创痛穴疗学”著称的魏稼教授,对目前针灸界认为是颠扑不破真理的“气至而有效”理论提出了质疑。实际上,在《黄帝内经》一书的原文中就有对“气至”一词清晰明确的解释,其本意指的是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而不是我们目前所谓的“针下得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该文在“气至而去之”紧接其后,又马上强调指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唯恐术者忘记诊脉而盲目施针。”

虽从上面这般讲来我却是感觉这“气至”应该是“脉象变化”了,但在《灵枢·终始篇》开篇“凡刺之道,毕于终始”的指导下,我找出了以下一段反复研读: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由此愚见,“气至”实际上也就是“谷气至”的缩语,“气至”与“谷气至”、“气调”是同一个意思。而如果将“气至”理解为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那么也不符合的,脉象变化只是针灸前后所表现的一种现象,而不是针灸治病的机理本质。

实际上,在《内经》看来,任何疾病都是机体内阴阳之气的不相协调所导致的。通过针刺扶正祛邪的补泻手法,使“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机体的阴阳恢复平衡,针刺治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根 结》曰:“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应该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那么针感呢?如前所述吧,愚不认为针感是“气至”的,但一定要简单来讲,针感就是针灸的感觉。

目前临床和爱好者之间讲的针感,实际是得气的一种,用针感去判断患者或者针刺是否得气,从而来指导临床或者评判临床效果。然而又如前面引文中所说“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腕踝针与腹针等针法,均不要求出现针感,但疗效却十分突出”又该如何解释?

用阴阳去解释针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当然用阴阳去解释任何一件事都很有意思的,因为现在很多人讲不出道理的时候就将问题引导到阴阳之中,此时你在和他辩论就会很尴尬了,要不是你没水平不懂文化,要不就拿民族情怀来压你,从而悄悄的将一个很严肃的医学问题搞的不见了。

社会上或者历史上,从来不缺先将自己摆到制高点,然后指手画脚的人。这应该也是特色吧,与人斗,其乐无穷嘛。

人体实验表明,用毫针直刺印堂穴,针感为胀为主;直刺外膝眼穴,针感以酸、胀为主;而直刺合谷、内关、昆仑三个穴位可出现多种针感。用直接刺激经手术暴露的各种组织的方法,从病人的感觉反应得知:虽然刺激穴区的血管、神经、肌肉、肌腱和骨膜等各种组织都可引起酸、胀、重、麻等多种形式的感觉,但刺激不同组织所引起的各种感觉所出现的频次不一样:刺激神经干、较多引起麻感,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酸胀感,而刺激血管则多引起痛感。

临床中也经常会发现,针感是一种深部感觉,有的定位明确,有的定位不甚明确,甚至有的定位很难确定,而且可单纯的出现一种针感,也可以见到几种针感混合出现。

愚以为此类现象,当属于不同腧穴之间的解剖结构而引起的,而刺激不同的组织所产生的各种针感的几率不同,这也可以影响不同腧穴甚至同一腧穴不同深度和角度所引起的针感差异,运针手法不同所引起的针感差异。

近来才尽,愚人愚见,引方家谈笑,有好的思路就该一起碰撞交流哦,不然过些日子,您就可能忘了,如此当为一段憾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