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传统哲学认识中国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是是现实的反应。艺术作品不仅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表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氛围,一个民族文化精神。作为民族文化、民族心态表现形式之一的书法艺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意识、民族哲学思想影响,是极具民族的特征艺术。

中国书法之图腾: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中国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民族哲学思想传统是“天人合一”,在中国多元文化中,儒家从伦理道德观方面讲“天人合一”;道家讲求精神性灵的道法自然,超脱自然;禅宗讲在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中顿悟。中国书法艺术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精神,儒家的“中庸”、道家的“尚自然”、“清静无为”,在得意与失意的士大夫思想上得到呼应,因而也在他们的书法创作中的不同方面、不同环节上得到反映。

从艺术美学出发,儒家提倡“中和之美”,道家讲求“自然全美”,儒道互补,连释家之为书者也能接受。释家的书法美学追求中不乏释家道义,但体现在其书论中,恰是儒道思想的统一,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矛盾中求统一。枯润结合,方圆并举,肥瘦相间,曲直有度……这是中和思想在书法创作上的具体反应。

项穆《书法雅言》讲: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这完全是儒家之思想的教义。

虞世南《笔髓论》: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技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这又是以道家思想对书法创作规律的表述。

王羲之书法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这是儒家的艺术观念;“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又属于道家的美学思想了。两种思想,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只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创作心境下,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来。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则又是老、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思想在书学思想上的体现。

唐楷法度森严,体现了封建鼎盛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反映了儒家寓教于艺的积极用世的美学思想。因此唐楷成为后人学习实用书法最好的范本,但作为审美对象,宋代则一反唐代“守法”的思想,米芾提出了“安排费工,岂能传世?”,在苏、黄、米那里成为共识,追求自我、写心为上。此时道家的“无为”而得“天地之大美”的思想被强调起来,“无刻意做作乃佳”,“返璞归真”、“尽得自然”,更成为时代的审美追求。米芾谓“书至隶兴,古法大坏矣”,元明清人称“法不宗晋,便入恶道”。古法,晋字之妙安在?不过契合和体现了“真朴”、“虚静”等儒道美学思想罢了。

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

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氛围长期笼罩民族文化艺术的美学追求,并由此形成民族艺术的独特风神,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尚意、尚韵、尚法、尚质。这种书法美学思想,不仅渗透于创作者书家的作品中,同时渗透到欣赏者的审美意识之中。但是艺术创作,终究是个性、气质、修养、意兴的产物。法度可以规定运笔、结体等范式,却不能规定创造者的心灵。后来者讲求法度的遵守,远过前人,而创作成就却大逊于先辈。

书法是传统艺术,不同时代书写的那种文字的精神状态延续成了传统,给了我们以榜样和经验,但也压抑了我们的创作意识,因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需要强化我们的创作意识。我们反对抛弃传统的做法,从书学思想、具体经验到书法作品,传统里有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把孩子连同污水一齐泼掉。

北宋 黄庭坚 《惟清道人帖》

然而我们反对把传统当作一种固定的模式来接受,要摆脱传统模式的桎梏,对传统书学思想、书法观念的重新认识和清理。如与道家“为无为”思想相结合的失意文人消极出世、隐迹山林,以“无人间烟火气”为尚的美学思想,以儒家“致中和”的思想派生出的尊儒雅、反霸悍的艺术思想,和怀着封建文人的偏狭之见以阶级、性别标准论书之高下的思想等,就应该站在时代的审美立场上,重新予以认识,要有批判地汲取,而不是照搬。

当今书法人人二王,倒成了书坛弊病,历代书法可以作为陶冶我们精神情操,丰富我们艺术生活的宝贵资料,但不是唯一能够采用的风格和模式。二王的萧散超逸风格,并不是一种超时代的至高无上的艺术风格,学二王但不一定人人二王,试想中国书坛一片二王那将是书法的悲哀。缺少个人独立的气格和深厚的学养,即使执意临习,也只能得到前人书艺之外表形式,也难以得到其精神内涵,况且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八大书法

前人艺术的精神气格是不可再现的,这是因为精神气格是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复杂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历史的发展,书法艺术的精神气格随时代不同而变更其内涵。每个时代的书家都要有自己的创作追求,书艺才得以繁荣发展。从前人作品中可取经验、取方法,却不可以取模式。古人创造的书法形象,是今天仍可以欣赏的艺术,是我们学书可以汲取的营养,却不是取代我们表达心志的模式。

时代需要刚强勇毅的进取精神。冲破凝固不变的书法观念,破除对传统观念的迷信以后,我们乃可以创造性地发扬以学问修养养书、“无刻意做作”的经验等,凭借时代的物质基础,在发展了的民族哲学意识指导下,做突破性的书法创作。学习前人书法,旨在汲取经验,接受熏陶,增进学养,以便以本时代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结合自己的情性修养,创造自己的艺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