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中草书”,工具书《辞海》二字就选取于它
文/一者
隶书成熟于汉代,有“汉隶”之称,书法史上流传的汉隶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墨迹,书写载体多为帛书、竹木简牍,贯穿两汉。另一类就是石刻(摩崖、碑刻等),主要是东汉时期遗存,其中摩崖石刻的代表作之一《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
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 仿古栈道
《石门颂》是我国著名摩崖汉刻之一,也是“汉三颂”之一(《鄘阁颂》、《西狭颂》),是东汉中后期十分成熟的汉隶作品之一。
《石门颂》拓片
它表现在书法艺术上的特色,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藉;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平碑记》说:
“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摩崖原貌
从全局来看,整篇风格统一,字体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富于生命,充满灵动之感。尤其竖笔拉长的“命”、“升”、“诵”诸字保留了汉代简书的遗韵,在全国现存的汉代石刻中绝无仅有。
汉代简书的遗韵
《石门颂》拓
《石门颂》古拙、飘逸的鲜明个性,深受自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坛上的书家所青睐。中国的大型工具书《辞海》封面的隶书“辞海”二字,就选取于《石门颂》。
“辞海”二字,就选取于《石门颂》
《石门颂》对碑派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成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
“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石门颂》属古隶演变为隶书过程中之作,因而其用笔从篆书蜕变而来,与篆书的用笔一脉相承,以圆笔法为主,适当增加隶书波磔笔法,尤其是横笔,往往表现为蚕头雁尾之状,但没有成熟隶书波磔明显,而是在运笔过程中随势而出,一任自然,没有雕琢刻意的痕迹。本碑的章法也是一任自然,没有隶书章法中常见的排比之痕迹,苍茫高古,雄浑奔放,一派山林之气。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汉代隶书中的巨构,无论是学隶、临碑,无不以其为宗。如何临习该碑呢?
临习书法任何书体,不外呼点画、笔法、结体、章法,循序渐进学习。
点画
竖点、斜点、相背点、相向点
三连点、三竖点、四点底、短横
长横、长竖、雁尾横、短竖
垂露竖、回锋撇、长撇、弯撇
长捺、平捺、平钩、雁尾钩
折钩、竖折、横折、斜折
结构
1、独体字
独体字的结构特点是点画较少,横的字重心尤为重要,这就要将点画的位置、长短轻重、形状等进行合理的搭配,关键是重心平衡,姿态优美。
独体字
2、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讲求偏旁部首合理安排,在对称的基本要求下,要使笔画组合中有交错与承让、相通或聚散,一般原则是左紧右松,但也要讲究对称与平齐。
左右结构
3、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字的组成一定要掌握好重心,一般原则为上紧下松,注重上下部分的联系与变化,点画错落有致,伸缩自如务求整个字的端庄稳重重心不可太低,主次分明,敏正相安。
上下结构
4、包围结构
包围结构一般分为上包下、下包上、左包右、右包左、左上包右下以及全包围等,包围结构的字最主要的是不要写得顶格,要留有余地,不然字形就会显得偏大。
包围结构
章法
隶书的章法相对于行书、草书而言,简单一些,讲究横平竖直及结构扁方,布局上整齐划一、排列有序,一般要做到横有列、纵成行,纵成行、横无列,有整体感即可。
▼
▲
点击图片看链接文章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