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又没得罪你,凭什么把她赶走”,前妻:她已经不是我婆婆了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每个人都有“被重视”的渴望,从这种需求的角度来说,人都是自私的。但现实告诉我们,人不能只有自私,尤其是与人相处的时候,建立特殊关系的时候,则需要管理好自己的自私,这样才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渴望。

戴尔·卡耐基说,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一直都在不断研究人际关系中的规则,最后,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则受到了世人的重视: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需要怎样待人。

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卡耐基对孔子的话进行了演变,更容易理解:己之不欲,先施于人。

话虽如此,但很多人受内心自私的影响,使得他们总希望别人用上面的准则对待自己,认为别人应该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之所欲先施于人”,而不对自己提要求。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问题:如果别人也是这样想的呢?

就像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说的:“你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希望体现自身价值所在,希望被重视,不想听虚伪的奉承,其实,你所期盼的这些,是所有人都希望得到的。”

这就要求我们聪明一点,灵活一点,不要等待别人主动,先要自己主动,做那个“技高一筹者”,结合感情之事来说就是:想让别人爱你,方法其实只有一个,想要别人怎样爱你,你先要怎样爱人。

这种方法指的不是不顾自己的感受盲目爱别人,而是有的放矢,需要先明白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你自己想让别人怎样爱你?

这个问题其实是最容易想明白的问题,然而却又是时常被人忽略的问题。虽然每个人都有被重视被爱的渴望,但就像我们前文中提到的,他们能想到的只是“希望有人来爱我”,却不去想“我需要什么样的爱人”,以及“我想要别人怎么爱我”。

感情随心,你自己心里没有答案,你所定义的爱就会欠妥。就像papi酱在电影《明天会好的》中的内心独白:“我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这样其实不好,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状态中,要寻求答案。

人生的答案或许不太好明确,但“想让别人怎样爱你”,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难解答,最便捷的方式有两个:一是自己平时是怎样爱自己的,如果别人给你的爱还没有你给自己的爱多,肯定就不是爱;二是参考下别人的爱情,通过分析别人期待的爱以及得到的爱,不难认清自己想要怎样的爱。

明确了这个问题之后,你去选择爱情或婚姻,就可以在相处的过程中判断出对方能否给到你想要的爱,这样可以直接筛选掉不符合要求的人。

别人想让别人怎样爱他?

我们都知道,一段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但我们往往只是知道这个事实,却不去深入思考。有的人虽然明确了上面那个问题,但却因为没有弄清楚对方想要什么样的爱,以至于爱了不该爱的人。

比如朋友芳芳的婚姻,就败在这种问题上。她想要男人对她好,想要男人在乎她的感受,想让男人的条件不太差,对方都符合她的条件,而她却觉得这样就够了,觉得男人爱女人天经地义,没有想过男人也需要爱,她不仅把男人的爱当成理所当然,而且还觉得自己条件好,让婆婆住自己名下的房子,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剩下的只需要对方无条件对她好就行。

我们不难看出,她从始至终只在乎自己想要什么,没有在乎过对方想要什么,对方给了她想要的爱,而她却没有回馈对方想要的爱,甚至没有做到想对方爱她一样爱他。虽然她也有付出,但她给的只是“我想给你的”以及“我觉得你需要”,并没有想过对方是否真的需要,以及除此之外还需要什么。

男人在这样的感情中心有不满,情有可原,但芳芳不这么认为,她仅仅因为男人对她提了要求,诉说了自己想要什么,她就觉得是在索取,从而就认定对方不爱她了,非要离婚,闹到后来一拍两散。

她因为生气,因为想跟前夫划清界限,刚离婚就把住在她房子里的婆婆强行赶走了,结果她和前夫又闹了一次矛盾,被前夫问及“我妈又没得罪你,凭什么把她赶走,跟她说明情况,礼貌一点让她离开不好吗”时,她理直气壮回答:就凭她已经不是我婆婆了,你们一家没一个好人。

单从他们再次闹矛盾的细节就可以看出,她前夫很需要被尊重,然而芳芳从来没有理会过,综合来说,他们两个在选择婚姻时都犯了错。芳芳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对方想要什么样的爱,她前夫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这样会导致双方都无法长久被爱。

这种问题其实很好避免,只需要在明确“我想要别人怎样爱我”之后,进一步明确“别人想让别人怎样爱他”就行。

你想知道别人想让别人怎样爱他,可以通过你对他的了解进行判断,也可以直接通过沟通得出答案,沟通是最便捷的方法,当双方都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之后,都明确表达自己对另一半的期待之后,一切都会很明朗,如果合适就在一起,不合适就好聚好散,既不会对彼此心生怨念,同时还能转身去爱应该爱的人,这样才是对待爱情该有的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