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及其详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人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作者简介】: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习武。

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虽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和志向为当道所器重,频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辞却。

同乡人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此后勤加钻研。禹襄长兄澄清从河南舞阳县盐店得到一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转交给禹襄。太极拳本为民间秘传,传承无可考。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短短不足五百字,是当时仅有的太极拳理论文章。禹襄比照参悟,结合实践,常招来力大者与之较技,检验实际效果。

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禹襄处念书。禹襄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禹襄。

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李亦畲、李承纶均从其学,尤以李亦畲拳艺最精。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武禹襄武学,以气贯串。武禹襄的武学理论,除了追随王宗岳的太极理论之外,其个人特色最为强烈,影响後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气"论。"气"字用於武术,虽然不是武禹襄所独有独创,但是却可以说是完全发扬光大於武禹襄。在他短短的"打手要言"中,武禹襄就使用了二十五个"气"字,在他极短的"四字秘诀"中,也使用了六个"气"字。由此可见,武禹襄的武学理论可以说完全是以"气"来贯串。武禹襄故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瞻仰。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之注释

作者:杨澄甫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注: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中,开时必须意气达于手指,合时必须意气通于脊背,而后之足跟,在如斯线路中,将全身之筋伸直行之,则自然沉着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注: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手内发生棱角之病,是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注:使目平视,两头略拔,则谓虚领顶劲也。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棚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注: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分,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谓之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谓之活;内中顺遂,是谓之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注: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沉着行之,尤须不准发生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谓之,体会空洞谓之,如斯松净沉着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分,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沉,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也。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注: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米棱角致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注:百炼之钢,成绕指之柔钢,柔非棉花之柔,可比之柔中带刚,外柔而内刚也,内刚柔由掤劲而产生,掤劲生于筋直之气功。凡人运动能炼到百炼之钢如绕指柔时,则身内之坚块不化之处,莫不摧去无遗矣。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注: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搏兔之鹄,盘旋无定,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势待发,有似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注: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注: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谓也;蓄而后发者,乃发由蓄生,有蓄而后有发,蓄得足而发得脆也。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注:含胸拔背,以成蓄劲之势,脱扣发劲,先沉其肩,劲则方可由脊背发出,此劲乃中正之劲,且为全身之劲也。步随身转则为功,身随步转则为病,凡运动之身有移动,步亦随之,而移动为左顾在盼之步,不然成为外摆裆之步。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注:收,为放收;放,为收放;两者互为表里,如环之无端,此运动滔滔不绝之功也。蓄发劲,其发出之劲反断,则劲方可越出身外,所谓后连者乃糸按劲,即褶迭之功用,先求能己之断劲,而后可以连接他人之劲也。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注:运动至终点时,若再按之,非往即复,其往复中间必折之,而往迭之,而复所谓意上寓下之谓也。进退之有转换,乃足之折迭也,故折迭在步转换;在步转换者,顾盼之步也,即所谓步之进退须先顾盼,二步为折迭而后再进退也。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注:外愈柔而内愈刚者,因内有掤劲之故也,有掤劲外而极柔软,则里面极坚刚矣。有如弹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质刚为最坚刚也。呼吸急促则意志不清,心之气滞矣,若呼吸深长,谓之能呼吸,则心神安宁,而转换折迭自然灵活矣。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注:养气须直养(筋直)则灵活松净而易贯串,若曲压则滞住而动,致成努责,易生病害矣。劲须曲蓄,则弹性足,蓄之无余,太过为偏,是有缺陷之曲蓄,所以谓之病矣。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
    注: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而后行腰为大蠹,巍然挺立不偏,无昧可倒,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
    注: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于小圈,由外显之圈,成为内隐之圈,是可成为慎密无向之运动,方会放之则进,卷之则退,藏于慎密之义也。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注: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谓也。身体松开,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此运动时不二选择,应时时刻刻铭于心也。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脊背而敛入脊骨。
    注:即以背为中心,乃运用离心力本也,如觉每一动作,背上之反应会绷紧,则失去此义也,统能以此行之,亦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注:内固精神,则神注易得内刚之功;外示安逸,则神怡易得外在之效。迈步如猫行,乃指所有迈步须如捕鼠时的猫下伏铲地而迈步也。运劲如抽丝之旋转,如来福线之螺转也。掤出为顺抽丝,採入为逆抽丝,有如公母二螺丝也。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注:虽然以心行气,在意不在气,若注意在气,则意为气所击而生滞也,盖神速而气慢,欲练气合神,必须意在精神,不在气之本身,然后神能导引其气变为神,则气随之功可得矣。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注:有气者无力,无气者能柔,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必须刚柔相济。若力气隐于内而刚柔现于外则刚,欲求柔于外而刚于内是之为劲。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方可得气之用,使生弹性,欲得气活,须气贯串遍于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欲得轮之旋转,须有轮之中心有轴,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转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0)

相关推荐

  • [名师讲拳]武禹襄宗师太极拳理论综合经典,练拳者所必需!

    武禹襄太极拳理论 武禹襄<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dào):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

  • 「经典」民国太极老人黄元秀注“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气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以气运身者,所谓 ...

  •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二)

    研读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最大收获便是让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论体系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体悟. 本文集作为我的体悟之二,与拳友分享. 体悟之五:非下真功夫,难见太极拳"尾闾中正"的真面目. ...

  •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清代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先生言:学拳宜明其理,传其神,顾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细.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太极拳界公认的拳论之一. 在现在极少见到的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所 ...

  •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转变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 ...

  •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01):气敛入骨的...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01):气敛入骨的关键所在 十三势行功心解曰: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杨澄甫先生之注解: 心为精神意气之 ...

  •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及注解 众谱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及注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 ...

  • 《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

  • 十三势行功心诀

    十三势行功心诀 轻则伶,伶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 太极内功“运气”的秘密: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十)

    以气运身,务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太极内功"运气"的秘密 一一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十) 李新方 [原文]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