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205):一代名君,终将谢幕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205)
昆仑战役中唐军最大的损失,是阵亡了安西军区司令(安西都护)郭孝恪。
当时唐军攻下龟兹(新疆库车)都城,郭孝恪带兵留守。一天夜里,龟兹反唐武装一万多人发动偷袭。郭孝恪粗心大意没安排好警戒,仓猝应战,不幸阵亡。虽然唐军很快收复该城,但西域驻军最高长官的牺牲,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李世民治军向来严格。听说这情况后十分生气,下令剥夺郭孝恪的官职。后来想想毕竟为国牺牲,才为他补办了一个追悼会('后愍死战,更为举哀。’)到高宗李治上台,又追认了原先的官职。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西域一战结束,时间就来到了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此时的李世民,身体已每况愈下。三月久旱逢雨,'上力疾至显道门外,赦天下。’强撑着出席了大赦仪式,说明健康情况已经相当不好。从本月开始,命太子李治主持朝会。
四月,长安天气转热,李世民搬去城南山中的翠微宫。翠微宫建于贞观二十一年,建成后李世民还作了首诗《秋日翠微宫》:“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李世民打仗机变无穷、充满灵感,写起诗来就四平八稳、了无新意。老实说,跟表叔隋炀帝没法比。他这首诗给人印象一是文字拘谨,二是发一点老生常谈的感慨。不过作为一个帝王比的不是作诗,论起本职工作,还是李世民高明。
古人评价一个帝王,首先看他有没有把家业传下去。光这一条,杨广就被判了不及格。李世民虽然接班人问题也栽过跟头,但大唐家业总算兴旺发达。他一边在翠微宫中养病,一边加快了交班的步伐。
第一个被安排的,是李世勣。
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
李世民跟李治商量:李世勣有本事,但跟你交情不深,怕你吃不住他。我现在找个理由把他贬斥到外地去,他如果老实出发,等我死后你再召回重用,这样他肯定感念你的恩德。他如果徘徊观望,马上除掉以绝后患。
李世勣什么反应呢?'五月戍午(15日),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甘肃迭部县)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堂堂一个宰相,发配去做个偏远军区的司令。接到命令后,竟然一声没吭,连家都不回直接从办公室上任去了。
胡三省对《资治通鉴》这段有个评注:'太宗以机数御李世勣,世勣亦以机心而事君。’意思两人斗心眼,结果棋逢对手。
李世民和李世勣有感情吗?当然有感情,两人一块打那么多仗,前两年还一同奋战在辽东前线,那是血与火的感情。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他们两人一个是君一个是臣,不同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君一定要提防臣造反,臣一定要表露自己忠心,大家必须按这个剧本走。谁要是讲个人感情不按角色行事,最后一定受到惩罚,这就是规律。
当然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和李世勣都是很好、很合格的演员。尤其李世勣,已经到了不需要看剧本、随时上台就能演的程度。请大家记住这一点,这将解释他此后的一些行为。
安排完李世勣,老天又帮李世民安排了另一个重量级人物:'辛酉(5月18日),开府仪同三司、卫景武公李靖薨。’一代战神、唯一在军事上能和李世民比比的李靖,以七十九岁高龄而离世。
放逐了李世勣、又送走了李靖,李世民终于进入生命的倒计时。五月二十四日,李世民病危,紧急召见长孙无忌。见到长孙无忌后,不知是太虚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竟然难以成言,又挥手让他退出。
两天后、五月二十六日,召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次李世民情况稍好一点,交待二人:“我把后事都托付给你们了。太子仁孝,你们是知道的,一定要好好辅佐。”
太子仁孝,本是这两人帮李治争太子时,拿来劝说李世民的话。因为当时李世民嫌李治太懦弱,犹豫着想换掉他。现在旧话重提,实际在提醒二人:不要违背初心。
接着交待李治:“只要无忌、遂良在,你不用担忧天下!”意思叫他和两人搞好关系,这样可以保持政局的稳定。
最后又单独吩咐褚遂良:“无忌对我忠心耿耿。我有天下,多赖他的出力。我死之后,不要让人用谗言伤害他。”这就是在警告褚遂良:要和长孙无忌团结,不要你们两个先斗起来了。至于为什么交待他而不交待长孙无忌,原因很简单:搞政治斗争,长孙无忌不是褚遂良的对手。其实从前面刘洎的事,已经可以看出褚遂良的手段。别人不清楚这几个宰相的底,李世民心里可是跟明镜似的,因此单独有这么一个交待。
此后,开始了最后一道流程:写遗诏。这是褚遂良这个中央秘书长(中书令)的职责。
李世民强撑病体,一一安排完毕。为了眼前这个庞大的帝国,付出了最后的一丝精力。'有顷,上崩。’一代英主终于谢幕,走完他五十二岁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