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专栏:等血糖好了,就可以……
荐
曲
好听的曲子能稳糖
经常听医生讲到一句话:等血糖控制好了,就可以适当吃点水果;等血糖控制好了,就可以适当喝点酒;等血糖控制好了,就可以……
我想,应该所有的糖友都畅想过这个问题:等血糖好了,我就可以那啥啥啥了。大家不要过于自责,觉得自己意志力太弱,动不动就想吃的,因为这是人之常情,属于人的本性。
只是,很多人都没想清楚,到底什么情况下才叫“血糖控制好”了?前段时间听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启煜教授讲课时,才发现这是很多人都没注意的问题。
好了,下面开始划重点,请记住,同时符合以下4点要求,才叫“血糖好”。
1、无高血糖事件
高血糖的危害是全身性的,尤其是当血糖超过16.7mmol/L时,不但会促进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有引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可能,比如酮症酸中毒等。
为了不出现高血糖事件,尽量应该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不同的糖尿病人群控制血糖的标准又不一样,以下从各个指南中摘选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妊娠、1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1)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2)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在妊娠期血糖应控制在餐前及餐后2 小时血糖值分别≤5.3、6.7 mmol/L,特殊情况下可测餐后1小时血糖≤7.8 mmol/L;夜间血糖不低于3.3 mmol/L;妊娠期糖化血红蛋白宜<5.5%。
先患糖尿病后妊娠(PGDM)的患者,在妊娠期血糖控制应达到下述目标:妊娠早期血糖控制勿过于严格,以防低血糖发生;妊娠期餐前、夜问血糖及空腹血糖宜控制在3.3-5.6 mmol/L,餐后峰值血糖5.6~7.1 mmol/,HbAlc<6.0%。
无论GDM或PGDM,经过饮食和运动管理,妊娠期血糖达不到上述标准时,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进一步控制血糖。
(3)1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2、无低血糖事件: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低血糖就是当血糖低于3.9mmol/L,根据最新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血糖最好不要低于4.4mmol/L。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糖的危害,却不知道低血糖比高血糖可怕的多。因为高血糖的危害可能患病3-5年,甚至10-15年才出现,而低血糖的危害则是以分、秒计算。它的危害对于1型糖尿病来说,至少4%是死于低血糖;而2型糖尿病低血糖会诱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眼底病变、肾脏病变、昏迷和死亡。同时还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就业。如果是从事的士司机、高空作业的话,低血糖可能会直接导致致命。
3、平均血糖满意
光看平时监测的血糖还不够,还必须看一段时间的平均水平。很多人都知道,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反映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它不受数日进餐与运动的影响,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好于单次血糖测定。
4、血糖波动不大
血糖波动比高血糖更可怕,因为它同时具有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危害,双重应激会导致早餐后血压波动,加剧氧化应激,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看完以上这几点,你也许问题更多了:这么复杂,那么,我该怎么做到这4点呢?这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如果一定要说,那只能把五驾马车再简单地讲述一遍,即:少吃一点,多动一点,学习一点,监测一点,药要吃一点。
这里,我重点讲下“监测一点”。以前在做编辑的时候,我经常要给别人改稿,把“血糖检测”改为“血糖监测”,很多人搞不懂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后来,郭启煜教授告诉我,在1971年的时候,这个词在英文里用的是test,即检测;到1985年,就变成了monitor。检测是一个动作,监测是检测这个动作的持续。
郭教授说:“没有血糖监测引领的治疗,必然是盲目的治疗。因为不充分的监测,往往会误导我们的治疗。”
自我监测的注意事项:
1、 正确使用血糖仪。曾经有人说,不正确的血糖数据大多都是因为操作失误,比如忘记调码,洗手没等水干,积压手指等等;
2、 应在医生指导下监测血糖并解读血糖;
3、 应按医生指导调整治疗计划。当血糖长期不达标的时候,应该告诉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不要一个方案用几年,也不要血糖异常完全不管,当然,自己调整用药方案也是不可取的;
4、 记录血糖监测结果,同时注意记录可能导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的事件;
5、 每次就诊时携带血糖记录册。
好了,关于第5点,我们最后一个问题来了:监测血糖后,到底应该如何记录血糖值,是不是把血糖值抄在本子上就可以了?就诊时要携带什么样的血糖记录册,才能让医生一目了然呢?
点击如下链接,是两位分别患1型糖尿病30多年和20多年的糖友研发、设计出的血糖记录册,据说既好看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