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孩子们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抑郁的孩子们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关注青少年抑郁,不要让孩子陷于无望、无助、无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左中括号
因抑郁休学的高中女孩
左中括号
这学期开学没几天,西安某重点中学高中女生小冉便离开了校园,这个被抑郁症折磨的女孩刚办了休学手续。
其实,经历过心理挣扎的小冉得到了学校班主任和心理老师L老师的帮助,曾经一度好转,但刚刚经历一段感情并分手的她经不起打击,再次陷入了抑郁,并且更加地严重,已经不能正常上学。学校帮助小冉联系了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她正在做治疗。
“上学期刚开学在给学生们做心理测评的时候,有个小姑娘就悄悄对我说:'老师我下课可以去办公室找你吗?’我说:'当然可以!’我们之间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她告诉我她有抑郁症,说着说着就哭了。作为新手心理老师的我很担心她,也感到束手无策,我能做的只有陪伴和倾听,还有给她拥抱。
我们把测评结果告知了她的班主任,联系了家长,告诉他们她需要接受更专业的心理咨询甚至治疗。后来,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她来咨询室,我想她应该会好点儿了。再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她会时不时来找我,状态还好,有时候不想说话我就一直陪她坐着。
寒假以后,她来找我了,说自己的状态特别不好,医生建议她去住院治疗,她已经两周没有来学校了,在家里和医院接受治疗,也在接受心理咨询,尽管经受了很多,她一直在努力着!”小冉的事,让L老师有种说不出的痛。90后的她拥有心理专业研究生学历,是学校的专职心理老师之一。
﹏
﹏
﹏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左中括号
抑郁低龄、高发:初中生三成抑郁,高中生四成抑郁!
左中括号
多位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的人士告诉华商报记者,像小冉这样的抑郁症患者或有抑郁倾向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并且趋于低龄化。
日前发布的《2019-2020国民心理健康报告》中的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约1成,其中重度抑郁率检出率约1.9%-3.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7.6%-8.6%;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4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10.9%-12.5%。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抑郁?华商报记者日前走访了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的专家及心理咨询师,期望从中找到答案。
3月19日,在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心理咨询督导中心(以下简称督导中心),记者见到了几位心理咨询师。督导中心主任师艳丽介绍说,自2月5日,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服务热线4008—320—132(每天8:00-22:00可拨打)开通以来,至2月28日,共接到53个求助电话,线上咨询有十几例。接线咨询师的反馈中有8个孩子有抑郁的特征,2个孩子有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抑郁症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有的小学一年级孩子甚至四五岁的孩子也出现了抑郁。当孩子出现厌学、社交恐惧、不与人交流、情绪暴躁、闷在房子里不出来,身体有多处自残的伤疤等明显特征时,家长们才会急切地求助,希望解决孩子的问题。而处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状态下的孩子,大多并不会主动寻求心理疏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
﹏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左中括号
案例
左中括号
一、来自考试的恐惧:抑郁的她总在逃离
自从中考失利后,小雅就特别恐惧考试。就读高中后,情况越发严重,发展到在她面前不能提考试,考试时手会发抖,以至于有一次她交了白卷,还有一次差点晕倒,人也变得抑郁了。
初中时,小雅学习不错,老师寄予厚望,希望小雅考上当地一所知名的高中。各学科的老师和班主任对孩子都很关注,因此,每次小雅成绩有下滑,学科老师、班主任就会找孩子及家长沟通、谈话。期待家长能够更好的关注和支持。久而久之,小雅压力越来越大,不堪重负,没有考上那所目标高中。
自此,小雅的生活中便不能出现与那所目标高中有关的任何信息,与考上那所高中的昔日伙伴也逐渐疏远,更不愿意去母校,甚至连母校所在的城区都不愿踏进一步。
督导中心心理咨询师任永华分析说,小雅初中学校的老师期待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所以当孩子有一点的考试成绩下滑,老师就期待与父母一起支持孩子。而老师的关心让孩子产生了很多的误解,父母的不恰当关注、关心让小雅更感到压力山大,父母对她的包容、关爱,让她背负了太多期待。上高中后,小雅的境况并没有太大的转变。小雅自述,每次老师的关心,她都知道,觉得自己要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他们,好像只有成绩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家庭中,父母都把小雅视为焦点,而忽略了夫妻关系的链接和互动,建议小雅父母先改善夫妻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以恰当的方式关注孩子,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欣赏孩子学习之外的各种成长和进步;和老师沟通不要过度关注孩子成绩,让孩子多体验学习之外的更多成就感。
二、父亲执意要替孩子“出头',少年抑郁住进精神病院
13岁的小文生于高知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爸爸还是大学的老师。
一天,小文与同学在学校发生了摩擦。小文的父亲得知此事后,他出面与校方交涉,先后找到了副校长、校长等领导,认定小文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班主任偏袒对方。从那时起,小文父亲便开始了无休止的与校方的交涉。在此过程中,小文的状况越来越不好,直至因抑郁不能上学。
小文的悲剧令督导中心心理咨询师高东华心痛不已,她说自己眼睁睁看着一个初一少年住进了精神科,而事情的起因只是同学间的争执。
“我们感到很无力,因为自始至终,孩子的爸爸坚持要用自己的办法'帮’孩子,家长始终没有觉醒,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把自己关到房间不能上学时,其父母还在想着找人、申诉,而我们给的建议他们并不接纳。”
三、父母要的是孩子的感恩,而孩子想要的是父母认错
“你能来我家帮帮我的孩子吗?孩子把自己锁在屋里不出来,谁也不见……”年前的一个晚上,督导中心心理咨询师李红丽接到一个焦虑的妈妈打来的求助电话。
这位母亲已用尽各种办法、四处求助,想要缓和与孩子的关系,然而孩子却对她仅有一句话:“我不想见到你!”母女关系降到了冰点。
“孩子拒绝与妈妈见面,并在家里制造各种噪音,引起邻居的投诉”,在进一步了解后,李红丽发现,这个初中女孩其实各方面相对正常,只是很自卑。其父母关系不好,妈妈自述长期失眠、焦虑,出现甲减症状,没有积极治疗。孩子被妈妈贴了很多标签,如学习能力差、没有目标、厌学、不听话、不理解父母、很危险有自杀倾向等,给孩子带来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当母女发生冲突时,妈妈还多次借助“110”、物业、居委会等社会力量。
﹏
﹏
﹏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李红丽指出,强势、焦虑、控制欲强的妈妈尤其要需要反省,因为多少孩子受不了妈妈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控制自己。这对母女问题的主要出在:父母要的是孩子的感恩,而孩子想要的是父母的认错。“父母注重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要求,忽略孩子内心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批评多于鼓励,隐忍多于表达,这种深沉而内敛的爱,是亲子关系中最大的隐患!这样的家庭矛盾,是因为没有边界感,想控制对方而引起的。”对这样的家庭,李红丽有几点建议:无论是给或求,都不是表达爱最好的方式。太强的控制欲会谋杀对方的人格,过分的服从会谋杀自己的心灵;不要借爱之名,施加控制,不要因爱之名,甘被控制。
﹏
﹏
﹏
﹏
左中括号
心理专家:心理问题主要源于孩子自我否定、自卑、不自信
左中括号
专家指出,青少年抑郁高发年龄段是10-18岁,抑郁原因比较复杂,有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不单纯是某一因素造成的。
家长过度控制和要求孩子,过度宠爱和溺爱孩子,或者因二胎而忽视老大以及家庭关系不和谐等都易导致孩子对自我否定、自卑、不自信。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极易造成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青春期爆发式呈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有孩子天生气质的因素,有的孩子会将这些不良情绪发泄给家人或者其他同学,出现霸凌或者被霸凌的情况。
而一部分孩子将这部分不良的情绪转向自己,伤害自己,敏感,自我否定,觉得生命失去意义等,这部分孩子若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调整极易出现抑郁的症状,日趋严重,身心受伤。
﹏
﹏
﹏
﹏
轻度抑郁经干预可康复
轻度的抑郁,可以适当干预,通过身心科的测评、处方及心理疏导,合理饮食和规律作息,完全可以康复。重度抑郁的孩子从自残会发展到自杀,孩子内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和孤独感,一旦确诊治疗周期非常长,除了长期配合医生的处方药物,还要定期复查和做心理咨询,此外还需饮食合理、作息规律,同时需要父母的长期陪伴和理解。恢复到一定程度后也需时刻留意,避免在强刺激下使抑郁复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李红丽老师认为,所有人应有“健心”概念,“'健心’,学会净化自己的心灵,如果有心理咨询的需要,不必感到羞耻。”
正如师艳丽老师所说的:“孩子需要一个苹果,而你却硬塞给他一个梨。”家长要了解孩子的需求,悦纳不完美的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家长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副校长李小琴建议卫生部门定期开展抑郁症筛查 将抑郁症治疗纳入医保。她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专业老师配备不足、老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学校可加大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文中学生为化名,案例均做了技术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华商报记者 耿艳红 实习生 锁铮铮
审核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