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源夜谭】追思闽源上古遗风 再话清明乡思习俗
2019年4月4日周四
页面底部[写评论]·交流观点·提供线索
闽源夜谭
点击下方绿标可收听朗读音频
闽源夜谭
追思闽源上古遗风 再话清明乡思习俗
清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赏花,感受诗意暖春的欢笑声。
那么,对于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史的古城建瓯来说,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又有着什么样的习俗呢?
1
祭先烈 思先贤
在建瓯,清明节这天要公祭两大人物。一位是革命先烈杨峻德。杨峻德,建瓯吉阳人,中共福建省早期领导人之一。闽北革命根据地的缔造者。1931年5月23日,年仅31岁的杨峻德不幸就义于南京雨花台。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对党的忠诚和热爱!直到今天,每年的清明节,建瓯人民都会自发地到黄华山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清明节这天,建瓯民众自发祭奠的还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就是“大义保全城的练氏夫人”。唐末五代闽天德三年(945年),练氏夫人以大恩大义,救建州百姓免遭屠戮,被奉为“全城众母”。此后每年的清明节,家家户户门前都遍插杨柳,以志纪念。
2
吃“醮冢暝”
建瓯方言中,扫墓不叫扫墓,也不叫上坟,而叫“醮冢”。“醮冢”,这是一组古汉语词汇。“醮”,就是祭祀。“冢”,则是指那些比较高大、显赫的墓。
建瓯人为什么会习惯称“扫墓”为“醮冢”呢?据史料记载,西晋末期,中原战乱,一些士大夫和社会名流为了躲避战乱,携家带口往南方迁移,第一站便到了建瓯。首次南迁的主要有林、陈、黄、郑等八个姓氏,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衣冠南渡”不仅迁来了八姓望族,同时也带来了厚重的中原文化。当然,这些士大夫死后所葬的墓便称作“冢”。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清明扫墓回来,还要大聚餐,方言称为吃醮冢暝”。这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的凝聚力认同感。
3
吃“清明粿”
说起聚餐,不得不提起清明节建瓯人必吃的一道美食,对了,就是清明粿。清明粿根据其制作食材的不同又叫“艾子粿”或“黄花仔粿”。艾子和黄花仔是这个季节的时令野菜,在勤劳智慧的建瓯人手里,就魔术般地变成了,翠色诱人的清明粿。若是加上连地白笋刨丝儿炒馅儿,那便是醮了乡愁的地道建瓯美味儿。
建瓯还有句俗语,“吃了清明粿,再来揽脚腿”,意思是清明过后,就要开始一年中最繁忙的春耕春种时节了。
文明祭祀 绿色清明
3月6日,建瓯市政府副市长雷佩兰特别到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看望史志工作人员,调研史志工作并召开座谈会。
日前,福建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平12个项目榜上有名(建瓯3个),其中新增项目11个,扩展项目1个。
3月22日,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闽源文化部分研究员及地情示范校二中与一小代表,在市行政中心三楼会议室,举办《建瓯十大街区史话》暨红文色街区史话专题品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