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抗糖应该有“粗调”与“细调”之分

《血糖控制优劣的几个层次》是我自己觉得非常不错的文章。以至于还做了语音版的解读,供糖友理解。

首先,我告诉糖友一定要制定一个“个体化”的控糖目标,

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血糖尽量达到或接近正常(即餐前不低,餐后不高,餐后不高不能以餐前低血糖为代价。

这是我对绝大多数糖友的共同建议。

为了这个达到这个血糖目标,我曾做过一个“顺序图”,如下:

当高血糖出现了,降糖是必然的。(高血糖危象是急症,暂时不提。)

饮食、运动、药物,是降糖的“三大的法宝”。

--------------------

如果患者的初始血糖只是轻微升高,单纯的饮食、运动管理或许就会非常良好。

如果血糖不是很高(糖化血红蛋白小于9%),体型又肥胖的2型糖友,我们在饮食、运动干预的基础上,可以使用一些对体重改善有帮助、同时低血糖风险又很少的药物。比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于是,我又作了文章:《低血糖低风险治疗策略下的糖友,如何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和自我血糖监测方案?》

对于上述两种(紧靠饮食、运动管理和使用低血糖低风险的药物),低血糖风险尤其是严重低血糖极其少见,所以,血糖控制就应该“更好(达到正常)”一些。使用低血糖低风险的药物,也可以在能够耐受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剂量,而不必像使用胰岛素那样,常常因为低血糖而“畏手畏脚”。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当糖友的血糖很高(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或者因为其他原因,需要增加低血糖高风险的降糖药物,重视低血糖问题就必须提到日程上来。

低血糖高风险的降糖药物,主要是胰岛素和磺脲类促泌剂。

为了解决使用胰岛素时血糖达标与低血糖风险之间的矛盾,我作文《胰岛素治疗时的“个体化”自我血糖监测方案》。文章中有一句话:“在没有低血糖的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就已经是一个可以考上“211”或“985”大学的成绩”。

当我们选择了胰岛素治疗,就一定要了解这种胰岛素治疗方案中低血糖的高发时间段。血糖良性改善而不发生(严重)低血糖,这是胰岛素初始治疗的重要环节,也决定了胰岛素初始治疗时的监测策略。一般而言,三餐前+睡前+夜间是低血糖的高发时间段

初始使用胰岛素,我是非常建议患者住院调整的。

对于抗糖经验相对较少,尤其是对胰岛素不很熟悉的糖友,我都建议使用“粗线条”管理。这个“粗线条管理”,包括“饮食不必斤斤计较”,运动不必刻意增加,血糖目标要高一些,比如“三餐前+睡前血糖”维持到5-7mmol/L,或6-8mmol/L之间,甚至7--9mmol/L。此时我并不推荐积极的监测餐后血糖(除非有低血糖症状,监测随机血糖)。

为什么不建议此时监测餐后血糖呢?------空腹血糖如果是8mmol/L左右,餐后2h血糖常常会徘徊于12--15mmol/L之间。很多人看到这么高的餐后血糖,会非常害怕。陈大夫教给您的不是“掩耳盗铃”,而是因为这种恐惧本身就会升糖,我们应该远离这种应激。实际上,当餐前血糖到达7--9mmol/L的时候,您原来高血糖时候的口渴、多尿、乏力症状已经消失,身体代谢已经转向良性发展上来了。

您不要对这么高的空腹血糖目标心存恐惧,这只是胰岛素初始治疗时的“短期目标”,是个过渡期,在这个时期,除了心理上接受糖尿病 、接受胰岛素之外,还要学习糖尿病尤其是胰岛素治疗的更多知识。我们要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寻找饮食、运动、胰岛素注射、胰岛素保存、血糖监测和记录,低血糖预防和自我处理,等等

当我们知道了饮食的总量、运动的基本知识,胰岛素心理关、注射关等都基本了解了,此时才可以考虑是否要将血糖目标下调,比如将三餐前、睡前血糖控制到5--7mmol/L。

血糖控制,先控制基础,再考虑餐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如果没有发生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能够降到7%,对于大部分使用胰岛素的糖友而言,糖化就是达标了。

随着科普的宣传,人们对血糖控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餐后血糖、血糖波动问题,都被提到非常重要的“档次”。

我们可以把对三餐前、睡前等基础血糖的控制看做是“粗调”,也就是说如何调整饮食、运动和胰岛素,能把中餐前、晚餐前、睡前的血糖都恢复到空腹早餐前的“良好”基线状态,而不发生低血糖。而“细调”则是在“餐前不低”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餐后不高”。

“粗调“常常是在规范饮食总量的基础上的药量调整,或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更换;而“细调”虽然也可能有一些使用对餐后血糖药物的微改动,而更多的则是研究饮食、运动等生活与胰岛素作用曲线的匹配(饮食上,比如微调饮食加工、食物搭配、进餐顺序、吃饭速度等等,运动上则微调运动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运动强度,等等)。

上图,

最上边的是红线,是未治疗前的高血糖状态,基础和餐后血糖后很高,是不可耐受的;

经过治疗后,要先追求第二道“黄线”,即三餐前、睡前的血糖基本达标,餐后血糖高低不一,但都可能没有达标,这就是“粗调”时候的血糖状态,先不追求餐后血糖;

然后是“绿线”,是非常完美的血糖曲线,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都在4--6mmol/L,餐后血糖峰值不超过10,偶有超过8mmol/L,关键是没有低血糖,由于此时不做药物的大调整,饮食运动的微调,使得血糖更加完美;

最后的曲线仍然是“红色”,因为有了低血糖,尤其是有夜间低血糖----亮红灯,需要重新审视治疗策略。

之所以做这篇文章,是因为经常看到小学生再读高中书,煞有介事却一筹莫展”。

对于新糖友或新用胰岛素的糖友,当您还不具备“成为胰岛素使用的智者”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定位。追求血糖完美没有过错,但当您废了“洪荒之力”仍然低血糖频发之时,除了要找医生和自己积极学习以外,一定要记住那根黄线,此时的这根“黄线”可能就是您的“绿线”,是您最适合的个体化血糖目标。

如果大家能用我的血糖记录表格记录,上述的那个血糖变化的展示就一目了然了。

做科普不容易,上面的三张图,每张都是我用来1个多小时才做出来的,不要说我笨,只是略表我为“抗糖事业”所做的努力而已。

能读懂就是缘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