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京剧传承中的“二少一多”及郭德纲现象
(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当记者问麒派传人鲁肃:“麒派传承面临那些困难?”,鲁肃答:“难度在于我们演的太少,会的太少。传承应该越来越丰富,但我们是日渐式微,我们没有站在巨人肩膀上,反而放弃了很多东西。”鲁肃提出传承上“二少一多”,击中了京剧传承发展中的不足,演员演的少、会的少,对传统放弃丢掉的多,就拿音配像来说,抢救了400多出戏,可舞台演出则很少,挖出来的音配像不去演最后还是会丢掉!这现象不仅应引起京剧界有关领导、专家重视!还应去分析、找找原因!是什么原因出现“二少一多”这现象?以下我分折影响京剧发展的几个重要原因,不一定对,望网友来共同分折,找找原因:
“二少一多”在中青年演员中带有普遍性!现在已成为京剧发展中流砥柱的中青年研究生班学员,京剧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但他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二少一多”,对此现象存在几种不同态度:像杜镇杰等在拼命学传统、演传统、挖掘传统;也有人无动于衷;也有人就靠少得可怜的几出戏自吹自擂自我掏醉,不求上进;也有人把精力放在创作新剧上,认为创新就成功,一个接一个去创新剧,梦想有自己留传万世的成名作;也有人因会的少不会表演,而求助于灯光布景大制作,因此有人说越是不懂不会的人胆越大。鲁肃在答记者问时,还说:“能做什么赶紧做,能为京剧挽回点什么、争取点什么赶紧去行动。不要考虑那么多,如果京剧真正绝在我们这代人身上,那才是罪孽。”希望研究生班学员,特別是中年优秀演员,你们不能对挖掘、抢救丢失的传统无动于衷,应承担振兴京剧的责任!
相声和京剧一样,也很不景气,因此姜昆疾呼国家扶植相声,而郭德纲则自己挑班成立《德云社》,他20年磨一剑,最后他成功了,在相声界他“火红”起来了。他喜欢、热爱京剧,为了把《德云社》做大做强,他又跨界来鼓捣京剧了。他不但挖掘冷戏组织全国巡演,还和魯肃、陈少云等合作成立小剧社,并以麒派祖师爷的艺名来命名《麒麟剧社》。他希望用《德云社》二十年成功经验来振兴京剧,他希望用他拥有的自主权、决策权来圆他的京剧梦。他这举动震动京剧界,得到扬赤支持。京剧界应反思!为什么本应京剧界自己做的事不去做,而让外人来做?郭德纲成功经验,京剧界是否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来借鉴?
郭德纲挑班组团,没有人给他发工资,他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一个剧社,他没有退路,他必须背水一战,不进则死。他的成就是拼出来的。“京剧院”这形式是事业式管理,国家拿线养着,演员知道自己、会的少、演的少,但能吃饱有退路,会多会少一个样,拼命劲头就不足,也有人拿着工资这有利条件去为自己去奋斗,去争名夺利,大锅饭严重阻碍了演员积极性。国家拿钱只能解决一时,不能解决永久,演员靠觉悟去奋斗,不是长远之计。
电影过去也是不景气,现在电影也冲出来了!2015年电影创造了440.69亿票房记录,比同期增长48.7%。如果把那些大牌影视名星也像京剧一样,成立一个什么“院”,由国家供养,由院领导按排计划去排戏,电影能冲出来吗?
京剧应进行企业化试点,自负盈亏试点,应支持史依弘挑班办公司试点,只要解放思想想办法一定能找到一条京剧振兴发展之路!
阻碍京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京剧受“传统老戏过时论”、“戏曲夕阳论”、“戏曲消亡论”等思潮影响,戏曲走了一段盲目创新的岐路,正如崔伟在《京剧史话》一书中所说:“上述情况也将京剧艺术的发展引向了盲目鼓励排演新戏并以人为热闹的'节’'奖’作为强心剂的岐路,导致了京剧在危机泥坑中久陷难拔,并出现恶性循环”。这段岐路至今也未很好的总结,它的影响在今天创作中还不时出现。
最后引用崔伟在《京剧史话》一段话来作本文收尾,崔伟说:“曾一度妄自菲薄的京剧界逐渐重新明確了京剧作为传统文化载载体的本质特点,开始理顺传承与发展、创新的辨证关系。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家通过思考开始明白:京剧要发展,首先是传承,创新的前提是真正继承好传统,对传统的学习、领会、消化、吸收是展现风格与展开创新的营养源。京剧发展史上的所有大家,固然无一不是创新巨匠,但又首先是具有扎实传统基础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多少年来我们对于创新理解过于庸俗,以为创新就是一切,只要创新就是成功。大家终于明白:京剧要有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就要凸出自己的艺术特性和保持古典文化属性,泯灭自我、盲目求新无异死路一条”。让我们把“二少一多”变成传统戏会的多、演的多、传统挖掘的多,再创京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