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书法史,写得真好
我们常说,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口号,而是以五千年历史为底蕴,实打实、沉甸甸的东西。
作为书法爱好者,对文化自信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多少远古文字都逐渐消亡了,而我们的汉字却从甲骨绵延到今,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头里。
因此,每当重温千年书法史,在学习、欣赏的同时,都能收获满满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就是文化自信。
1
远古及先秦
学术界有种说法,文学起源于巫术。有人觉得,文学这么高尚,跟装神弄鬼完全两回事,可是倒退几千年,会装神弄鬼的都是文化人。
至于甲骨文来自于占卜,倒没什么反对意见,因为,实物在这儿明摆着。伟大的中国先民不仅玩火玩出了中华BBQ,还玩出了汉字的雏形,这是玩泥的古巴比伦人比不了的,楔形文字早成了古董,而甲骨文的基因,沿着金文,小篆,传承了几千年。
殷商·甲骨文
殷商·蝌蚪文
西周·大盂鼎
西周·毛公鼎铭文
西周·散氏盘
春秋·子仲姜盘铭
秦李斯·峄山碑
信阳楚简
2
两汉三国
铁器的发明,让汉人凿石头上了隐,凿着凿着,就凿出了一块块隶书的丰碑。所以,如果你喜欢汉碑的博大雄浑,一定别忘了我们会打铁的祖先。
当然,还要感谢那些伟大的木匠,他们把木头和竹片削平磨光,才有了传世的竹木简。不过,这话祖先听了会不高兴的,什么竹木简,在绳子烂了之前,那是书好不好?
西汉·西狭颂
东汉·张迁碑
东汉·鲜于璜碑
东汉·曹全碑
汉·《袁安碑》
汉·祀三公山碑
汉·孔宙碑
居延汉简
汉-张芝·《秋凉帖》
西晋-索靖·《月仪章》
三国-钟繇·宣示表
三国-顿首州民帖
三国·皇象 文武帖
三国·皇象 急就章
三国 吴 谷朗碑
3
两晋南北朝
在这一时期,造纸的小伙伴是最受王公贵族欢迎的,他们生产的小纸片是难得的奢侈品。
造纸的产能扩大与技术革新,不仅让文学大发展,更打造了二王这样的神级书法大咖。当然,他们爷俩是一群书法大咖中的佼佼者。
西晋 陆机 《平复帖》
东晋·爨宝子碑
东晋·卫夫人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得示帖》
东晋-王羲之《豹奴帖》
东晋·谢安 中郎帖
东晋-王献之《洛神赋》
东晋-王珣 《伯远帖》
南朝·陶弘景 瘗鹤铭(水前本)
南齐 王僧虔 《万岁通天帖》
4
隋唐五代
王羲之的衣钵传到此时,还是比较热乎的。李世民的极力推崇,更直接导致了“书圣”的诞生。
在李世民的推动下,一群不服气的大咖浮出水面。他们除了应景临了几通兰亭序之外,急切地想把王羲之的衣钵甩掉,于是你看到,他们自己的形态各异,却无意中完善了王羲之,并奠定了楷书的样板。
像,从来都是书法的初级。
隋 出师颂
隋 董美人墓志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唐 欧阳询 《季鹰帖》
唐 徐浩 不空和尚碑
唐 薛稷 信行禅师碑
唐 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
唐 柳公权 《草书蒙诏帖》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唐 李阳冰 《小篆城隍庙碑》
唐 孙过庭 《书谱》(局部)
唐 李世民 《温泉铭》
唐 武则天 《升仙太子碑》(碑额)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唐 陆柬之 《文赋》
唐 李白 《上阳台帖》
唐 贺知章 《草书孝经》
唐 张旭 古诗四帖
唐 钟绍京 灵飞经
唐 李邕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唐 李隆基 鹡鸰颂
唐 杜牧 《张好好诗》
五代 杨凝式 《韭花帖》
五代 徐铉 《今有私诚帖》
5
两宋时期
唐朝的两座高峰,诗歌与楷书,是后人无法逾越的。
但后人比前人更聪明,他们会绕道。
这一绕,直接绕出了宋词,以及尚意书风。
尚意是法度森严之后,书法人追求个性的一次尝试,它们的确不完美,却痛快淋漓。
宋徽宗赵佶是个例外,他用绝对的尚意,却制造了书法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完美——瘦金书。
北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北宋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
北宋 黄庭坚 《松风阁》
北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
北宋 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卷跋》
北宋 米芾 《蜀素帖》
北宋 米芾 《粮院帖》
北宋 蔡襄 《离都帖》
南宋 吴琚 《急足帖》
南宋 陆游 跋 《北齐校书图》
北宋 赵佶 《欲借风霜二诗帖》
北宋 赵佶 《闰中秋月》
北宋 赵佶 《草书千字文》
北宋 李建中 《土母帖》
北宋 范仲淹手札
北宋 王安石 楞严经旨要卷
北宋 秦观 《摩诘辋川图跋》
北宋薛绍彭 晴和帖
北宋 蔡京 《节夫帖》
北宋 林逋 《松扇五诗卷》
北宋 米友仁 《动止持福帖》
南宋 文天祥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
南宋 陆游 《怀成都诗卷》
南宋 范成大 《雪晴帖》
南宋 辛弃疾 去国帖
南宋 张即之 敛襟谈老氏诗
6
元朝时期
尚意需要强大的的文化底蕴和自信,而这些,南宋已经薄弱,到了异族统治的元朝,就更加稀有。
这一点,赵孟頫看到了,鲜于枢也看到了,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所以,他们放下个性,跳过两宋向上追,追到唐,追到晋,一次短暂的复古之旅,纯洁了后来数百年的书法正脉。
赵孟頫 《秋深帖》
赵孟頫 《行书二赞二诗卷》
邓文原 跋王羲之雨后帖
倪瓒 淡室诗
杨维桢 《城南唱和诗卷》
鲜于枢 《杜诗魏将军歌》
康里夔夔 《述张旭笔法卷》
7
明朝时期
从朱元璋拿下江山那天起,蒙古的阴影就已清扫殆尽,如果说元朝有什么是挥之不去的,那就是赵孟頫的书法观。
明朝的书画人追着元四家,追着赵孟頫鲜于枢,把“上溯晋唐”的书法理论进行到底,所以你可以说他们没有创新,但绝不能说他们走错了路。
到了后来,他们觉得不创新实在太委屈了,所以,派出一个叫徐渭的代表,他的拿手好戏是泼墨。
明 祝允明 《前后赤壁赋》
明 宋濂 《烟江叠嶂图跋》
明 唐寅 《落花诗》
明 文徵明 《忆昔次陈鲁南韵》
明 朱元璋 《大军帖》
明 张瑞图 《草书千字文》
明 黄道周 《孝敬定本》
明 王铎 《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明 董其昌 《草书手札》
明 释担当 草书扇面
明 吴承恩 《扇面七言律诗》
明 米万钟 《草书扇面》
明 倪元璐 《行书尺牍》
明 陈洪绶 《行草尺牍》
明 于谦书法
明 王守仁 《铜陵观铁船歌》
明 解缙 《自书诗》
明 徐渭书法
8
清朝时期
“异族”族的再次到来,表面上破坏的是男人的发型,本质是毁了汉人的三观。
起初是不合作,胆子大点的反清复明,后来失望了,干脆连明都不放在眼里,他们觉得,正是明人的老实继承,让文人走上了思路。
他们决定一扫帖的统治,到碑的世界去寻找天地。然后,他们真的找到了一片天地。
清 傅山 《草书七言诗轴》
清 查士标 《行书送友人诗扇》
清 邓石如 《隶书论书立轴》
清 康熙 《草书八言联》
清 乾隆 《御书洪咨夔春秋说论隐公作伪事》
清 慈禧
清 八大山人 《行书题画诗》
清 蒲松龄 《聊斋诗存》
清 金农 《和四言联》
清 郑板桥 《行书论书立轴》
林则徐书法
清 刘墉 《论书轴》
清 赵之谦 《隶书联》
清 张裕钊 对联
清 康有为 《行书对联》
清 吴昌硕书法
清 沈曾植
9
民国近现代
碑学的大力提倡者康有为后来都说,光学魏碑还不行,学书还应尊阁帖。
民国近现代直到今天,书法人一直在寻找碑帖融合之路,经过上千年的继承和上百年的实践,碑帖从来都是一家,写啥都不重要,关键是写好。
所以只要听人言必称碑学帖学,就大概可知此人的段位。当然,那些号称只写某家的,就更加等而下之了。
民国 孙中山
民国 袁世凯
李瑞清
清 弘一法师
毛泽东
周恩来
于右任
蒋介石
鲁迅
齐白石
郭沫若
陆维钊
沈尹默
徐悲鸿
林散之
沙孟海
王蘧常
徐生翁
谢无量
启功
尽管不是每个写字的人都能成器,但在这个不需要毛笔也能活得很好的时代,只要还拿毛笔,都是很难得的。
最关键的是,拿着毛笔的时候,那种自信和美好,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