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
毫无疑问,这次新冠疫情之久、之严重,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认知和预期,大概很多人原以为延迟一两周开工就过去了,甚至很多人一开始还在为这“意外”的一两周假期而高兴……而事实上到今天,大部分的人已经高兴不起来,或者至少是迷茫了,我给朋友打电话说,今年的业务可能不好做,许多年前沟通的差不多,年后只等商务磋商的客户,大多都是无限期延后了,朋友淡淡的回了我一句:今年的目标是——活下去。
一般来讲,企业可能面临三种危机:其一,经济周期性危机,类似于之前多次发生的金融危机,经济会陷于一片萧条;其二,产业波动危机,一般是产业结构化调整,或新的替代品出现后,对传统行业产生的危机,如网约车对传统的出租车带来的影响;其三,突发性危机,也是人们通常讲的黑天鹅、灰犀牛、大白象等现象,突发性危机,可能是行业性的、区域性的,也可能是全面性的,包括战争、瘟疫以及种族冲突,这一次的新冠疫情就属突发性危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黄金期客运量下滑70%,娱乐产业损失1000亿,餐饮业损失1万亿,零售业损失2万亿,旅游产业损失3万亿,国际航班减少60%,有经济学者预测,新冠疫情对国内GDP影响影响估计在0.5%-1.0%。所以,这段时间,我们不断听到很多企业经营困境的信息:西贝每个月员工工资要发1.5亿,3个月不开工,企业将面临倒闭;老乡鸡董事长手撕员工集体要求降薪申请;K歌之王申请破产;刚刚获得融资的新潮公司还未开工,就宣布裁员500人……
如何在疫情期间有效的自救,大概是当前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关键坎,更是无数老板们焦虑的问题,结合个人观察,提出以下三方面思考:
第一,深度融合互联网
企业应坚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不只是产品和业务要融合互联网,还包括组织和工作方式,更深的阶段在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如何高效地跟电商、直播、短视频、移动支付、网络娱乐、知识付费、内容付费、线上教育、外卖跑腿、在线办公的完美融合,产生新的商业模式甚至是新的业态。
比如,餐饮企业自嗨锅在疫情发生后,自嗨锅发动全体员工支援抗疫一线,还联合知名电商请托薇娅,前后为武汉捐出35万份自嗨锅,有力保障了当地物资供应;阿里巴巴旗下的饿了么、天猫超市、盒马等品牌,在湖北推出了“无接触安心送”服务,为稳定重灾人民的生活做出相应的贡献。
再比如,言几又书店找到了创新的客户触达方式。他们基本上都开在商场里,商场不允许开工,他们也开不了工,怎么办?他们和饿了么合作,饿了么是送食粮,送食粮的时候顺便还可以送食粮,也就是把言几又的书外卖给用户。这是一次典型的自救,也是典型的互联网化过程,是把传统的书店加上外卖这样的行业,做了一次跨界的融合和试点。
第二,依靠员工共度难关
尽管大部分企业经常讲要有危机意识,但是我们知道很多企业确实也只是讲讲,基本上是缺乏有效措施的,因此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很多企业往往措手不及,这段时间网上流传老乡鸡董事长手撕“员工疫情期间不拿工资的联名信”,并豪言“哪怕是卖房子,卖车子,我们也要千方百计地确保你们有饭吃、有班上”。很显然,董事长的言行赢利了全体员工的感激,也有效地树立了个人形象,成为了“别人家老板”的又一标杆。而事实上,仅靠这一情感能否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值得我们思考。
在我看来,更可取的办法应该是坦诚与员工沟通,保持信息透明,传递危机感,依靠员工共同度过难关。比如,华住集团就给了员工一个明确的信息:确保不裁员,但是也明确告诉员工,全集团10万员工,一个月工资是6亿元,如果疫情持续半年,就是36亿,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集团负担不起,所以集团在保证一线人员收入的前提下,需要给部分人员降薪或调休。依我个人的观察,应该给企业里相对高收入的20%的高级别人群降薪或调休,大致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这个群体的员工抗压能力是高于普通员工的。
事实上,即便是在一般企业面临生死时,常常也是通过降薪和员工一起共渡难关。比如,2000年,华为面临内忧外患,进入信息产业的冬天,时任华为董事长的孙亚芳带头申请降薪,其他的中高层领导跟随着孙亚芳的脚步,开始了干部集体申请降薪的行动,帮助华为度过经济困难时期。再比如,早些年,惠普在面临经济危机时,亦是全员半薪的方式和公司共同度过的。所以,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在生存与死亡面前,情感应退一步。
第三,积极提升企业形象
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企业的品牌和形象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不得不说王健林疫情下的举措有效地提升了万达品牌及个人英雄形象,以前,我身边很多人说万达老了、没意思了,想去更新的商场。但是,这次王健林承诺一个月免租,真是圈粉无数,很多人又重新决定入驻万达。虽然损失了30多个亿,但是这真的是挽回了万达在所有商户中的口碑,做得非常好。
另外,我身边也有很多的企业他们在积极的、真心地为抗疫一线的人员服务,如陕西莲花餐饮,作为奉行“良心做人”的餐饮企业,自2月1日以来,坚持为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免费送餐,既承担了社会责任,更提升了企业形象。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