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七十二首《听颖师弹琴》(韩愈)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听颖师弹琴

【中唐·韩愈·七言古诗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拼音版

nì nì ér nǚ yǔ,ēn yuàn xiāng ěr rǔ。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huà rán biàn xuān áng,yǒng shì fù dí chǎng。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fú yún liǔ xù wú gēn dì,tiān dì kuò yuǎn suí fēi yáng。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xuān jiū bǎi niǎo qún,hū jiàn gū fèng huáng。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jī pān fēn cùn bù kě shàng,shī shì yī luò qiān zhàng qiáng。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jiē yú yǒu liǎng ěr,wèi xǐng tīng sī huáng。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zì wén yǐng shī dàn,qǐ zuò zài yī páng。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tuī shǒu jù zhǐ zhī,shī yī lèi pāng pāng。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yǐng hū ěr chéng néng,wú yǐ bīng tàn zhì wǒ cháng!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作品介绍]

《听颖师弹琴》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诗从演奏的开始起笔,到琴声的终止完篇。诗人首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然后,诗人又写了音乐效果,以自己当时的坐立不安、泪雨滂沱和冰炭塞肠的深刻感受,说明音乐的感人力量。形象的刻画为效果的描写提供了根据,而效果的描写又反证了形象的刻画的真实可信,二者各尽其妙,交互为用,相得益彰。

[注释]

⑴颖师:颖师是当时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他曾向几位诗人请求作诗表扬。李贺《听颖师弹琴歌》有“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之句。
⑵昵(nì)昵:亲热的样子。一作“妮妮”。
⑶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这里表示亲近。《世说新语·排调》:“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尔汝歌》是古代江南一带民间流行的情歌,歌词每句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
⑷划然:忽地一下。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陵阳论晚唐诗律卑浅》:“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
⑸“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⑹“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喧啾(jiū):喧闹嘈杂。凤皇:即“凤凰”。跻(jī )攀:犹攀登。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
⑺未省(xǐng):不懂得。丝篁(huáng):弹拨乐器,此指琴。
⑻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旁:一作“床”。
⑼推手:伸手。遽(jù):急忙。
⑽滂滂:热泪滂沱的样子。《晏子春秋·谏上十七》:“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⑾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荀子·王霸》:“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唯诚能之求?”
⑿冰炭置我肠:形容自己完全被琴声所左右,一会儿满心愉悦,一会儿心情沮丧。犹如说水火,两者不能相容。《庄子·人间世》:“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郭象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炭于五藏矣。”此言自己被音乐所感动,情绪随着乐声而激动变化。

  [译文]

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轻言细语,卿卿我我聚两个俏冤家暗叙哀曲。
豪放得如风展旗是谁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电掣马挥长剑杀敌擒王。
又转成浮云依依柳絮起无根无蒂,没奈何圆天茫茫道路迷宕东宕西。
叽叽啾啾分明是烟霞中羽光翻浪,影影绰绰兀立在乔木上百凤朝凰。
峭壁悬崖压人来寸步都攀援难上,黑壑深渊崩石下千丈犹轰隆传响。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
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
仓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挡,泪潮呀早已经汹涌盈眶。
颖师傅好功夫实非寻常,别再把冰与火填我胸膛。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
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并称“韩孟”。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韩昌黎集》、《昌黎先生集》。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赏析

壹/

此篇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相传唐朝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中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名,他的古琴长八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优美。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有特别的韵味,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知名。据说有一个生病的人,躲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顿然觉得已经病好了,坐了起来,不用再服药了。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并把他听颖师弹琴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即这首《听颖师弹琴》。

整体赏析

唐人音乐诗较著名者,有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听蜀僧濬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等及韩愈此篇。篇篇不同,可谓各有千秋。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蜜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比较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叠出,变化无穷。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和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又如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第三联要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叠。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属指声;一者(三联)宛转悠扬,是所谓泛声。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清人方东树说韩愈写诗“用法变化而深严”(《昭昧詹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韩愈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巨匠。他写作诗文,能够摆脱拘束,自辟蹊径。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细,感染力极强。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疾徐断续相协调,也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如此等等,清楚地表明,诗人匠心独运,不拘绳墨,却又无不文从字顺,各司其职。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其实也是韩愈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

名家点评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此退之《听颖师琴》诗也。欧阳忠公尝问仆:“琴诗何者最佳?”余以此答之。公言此诗固奇丽,然自是听琵琶诗。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西清诗话》云:三吴僧义海以琴名世。六一居士尝问东坡:“琴诗孰优?”东坡答以退之《听颖师琴》,公曰:“此只是听琵琶耳。”或以问海(按指僧义海),海曰:“欧阳公一代英伟,然斯语误矣。'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言轻柔细肩,真情出见也。'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言精神馀溢,竦观听也。'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言纵横变态,浩乎不失自然也。'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又见颖孤绝,不同流俗下俚声也。'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言起伏抑扬,不主故常也。皆指下丝声妙处,惟琴为然。琵琶格上声,乌能尔邪?退之深得其趣,未易讥评也。”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余谓义海以数声非琵琶所及,是矣;而谓真知琴趣,则非也。昔晁无咎谓尝见善琴者云:“'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为泛声,轻非丝,重非木也。'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为泛声中寄指声也,'跻攀分寸不可上’,为吟绎声也。'失势一落千丈强’,为历声也。数声琴中最难工。”洪庆善亦尝引用,而未知出于晁。是岂义海所知,况西清邪!
宋代许顗《许彦周诗话》:“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此泛声也,谓轻非丝,重非木也。“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泛声中寄指声也。“跻攀分寸不可上”,吟绎声也。“失势一落千丈强”,顺下声也。仆不晓琴,闻之善琴者云,此数声最难工。自文忠公与东坡论此诗,作听琵琶诗之后,后生随例云云,柳下惠则可,我则不可。故特论之,少为退之雪冤。
宋代陈善《扪虱新话》:予自学琴,而得为文之法。文章之妙处,在能掩仰顿挫,令人读之,亹亹不倦。韩退之《听颖师琴》诗曰:“昵昵儿女语……失势一落千丈强。”此顿挫法也。退之《与李翱书》,并用其法云。
宋代楼钥《攻愧集·谢文思许尚之石函〈广陵散〉谱》:韩文公《听颖师弹琴》诗,几为古今绝唱。前十句形容曲尽,是必为《广陵散》而作,他曲不足以当。此欧公以为琵琶诗,而苏公遂檃括为琵琶词。二公皆天人,何敢轻议,然俱非深于琴者也。
宋代王楙《野客丛谈》:退之《听琴》诗曰:“呢昵儿女语……勇士赴敌场。”此意出于阮瑀《筝赋》:“不疾不徐,迟速合度,君子之衢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节也。”阮瑀此意又出于王褒《洞箫赋》,褒曰:“澎濞沆瀣,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
明代蒋之翅《辑注唐韩昌黎集》:只起四语耳,忽而弱骨柔情,销魂欲绝,忽而舞爪张牙,可骇可愕。其变态百出如此。
明代邢昉《唐风定》:《听颖师弹琴》视李颀《胡笳》远逊,较香山《琵琶》气骨峥嵘。
清代黄周星《唐诗快》:琴声之妙,此诗可谓形容殆尽矣。何欧阳文忠乃以为琵琶耶?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琴诗曰:“昵昵儿女语……天地阔远随飞扬”,何等洒落!
清代朱彝尊《批韩诗》:写琴声之妙入髓,又一一皆实境。繁休伯称车子,柳子厚志筝师,皆不能及,可谓古今绝唱。六一善琴,乃指为琵琶,窃所未解。纯是佳唐诗。亦何让杜?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一连十句,每两句各自一意,是赞弹琴手,不是赞琴。琴之妙固不待赞也,所以一下文直接云“自闻颖师弹”(“失势一落”句下)。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写琴声之妙,实为得髓。繁休伯称车子,柳子厚志筝师,皆不能及。永叔善琴,乃用此为讥议耶?“跻攀”二语,千古诗文妙诀。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昌黎《听颖师弹琴》,顿挫奇特,曲尽变态,其妙与李颀《胡笳》、长吉《箜篌引》等耳。六一指为琵琶,最确。
清代薛雪《一瓢诗话》:《颖师弹琴》,是一曲泛音起者,昌黎摹写入神,乃以“昵昵”二语,为似琵琶声,则“攀跻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除却吟揉绰注,更无可以形容,琵琶中亦有此耶?
近代程学恂《韩诗臆说》:永叔所谓似琵琶者,亦只起四句近之耳,馀自迥绝也。坡尝追忆欧公语,更作《听贤师琴》诗,恨欧公不及见之,所谓“大弦春温和且平,牛鸣盎中雉登木”是也。予谓此诚不疑于琵琶矣,然亦了无琴味,试再读退之诗如何?彦周所称,即今世之琴耳,不知唐时所用,即同此否?若是师襄夫子所鼓,必不涉恩怨儿女也,此又不可不知。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方扶南曰:按嵇康《琴赋》中已具此数声,其曰“或怨㜘而踌蹰”,非“昵昵儿女语”乎?“时劫掎以慷慨”,非“勇士赴敌场”乎?“忽飘飘以轻迈,若众葩敷荣曜春风”,非“浮云柳絮无根蒂”乎?“嘤若离鹍鸣清池,翼若游鸿翔曾崖”,又“若鸾凤和鸣戏云中”,非“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乎?“参禅(按《琴赋》原文作'谭’)繁促,复叠攒仄,拊嗟累赞,间不容息”,非“跻攀分寸不可上”乎?“或乘险投会,邀隙趋危”,“或搂𢱧栎捋,缥缭澈冽”,非“失势一落千丈强”呼?公非袭《琴赋》,而会心于琴理则有合也。吴曰:无端而来,无端而止,章法奇诡极矣(“勇士”句下)。极顿挫抑扬之致,盖即以自喻其文章之妙也(“失势一落”句下)。再顿一笔(“颖乎”句下)。
佚名

赏析

贰/

这是韩愈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的诗。颖师,即名颖的僧人。他是天竺国人,于元和年间来长安,以擅长弹琴闻名。唐代音乐艺术昌盛,在诗人笔下多有反映。此诗即韩愈描摹颖师弹琴之乐声,表现其技艺之高超,效果之感人。众所周知,音乐是见不到、摸不着的听觉艺术,可以抒情述志,愉悦听众。而这要通过文字来表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诗的前十句就紧扣题目“听”字,用形象化手法来描摹琴音,并利用人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的特点,使视觉、听觉互相沟通,让读者感知琴音之美妙以及颖师技艺之高超,收到了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昵昵”两句是说琴音细柔缠绵,仿佛青年男女在互诉衷肠,说着亲昵的悄悄话,进而又有嗔怪埋怨的声音和恩恩怨怨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充满着柔情蜜意。“划然”两句,写琴音陡然由幽柔转为昂扬激越,如勇士奔赴战场,跃马扬戈,威武壮烈。“浮云”两句写琴声由刚变柔,其轻柔犹如无根之柳在辽阔的空间随风飘扬,悠然自在,与前面写的“柔”既有质的区别,又换了一种情调色彩,给人以“柔”的另一种审美享受。“喧啾”两句又由“柔”转“刚”,写琴声忽而如百鸟竞喧,忽而如孤凤长鸣,这热闹的景象与前面写威武气势相映成趣。“跻攀”两句,写琴声的高低变化,高如攀上绝顶,再上分寸都上不了,低如跌落千丈有余的深渊。这是对上面所描绘的琴音由柔变刚、由刚变柔再由柔变刚这样一个周而复始,变化多端的琴艺的总括性描绘,用来赞美颖师的高超技能。但是,这还只是一个方面。颖师的高超技艺还表现在前面说过的两次“柔”、两次“刚”,而又能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上。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才充分实现了“高超”两字。诗人将各种不同的听觉转译成众多意象,从而使琴声如在眼前,又在耳边,具有了可闻可感的艺术魅力。

上面是从“听”写感受,下面诗人就“听”的感受而写,即进一步写琴音的艺术效果。诗人说自己虽存两耳,但是不懂欣赏音乐,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弹奏的琴音感动了,以至于在一旁坐立不安,直到忍受不住,推手制止,叫颖师不要弹下去。这时诗人已经被感染得泪雨滂沱,湿了衣衫。至此,极写出颖师琴艺之高超,这是诗人运思与用笔的奇处。如果将这一部分内容理解为从另一角度或侧面写琴音的效果,那末就看不出这一奇字来,而是与一般写法没有什么不同了。诗的最后,诗人终于以倾倒的口吻恳求说:“颖师呵,你的弹奏艺术实在高明,但是我已经承受不了,请你不要再弹这剧烈波动,激荡心魄的琴音!”这是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概括,也是对全诗的总结。其中的“冰炭”两字呼应了前述的“刚”“柔”变化,从而突出了“能”字,给颖师琴艺以高度的评价。末句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但这是触觉(冰炭的冰热)与听觉(音乐的刚柔)的沟通,与前十句的通感同中有异,表现了作者在运用同一手法时的多变能力。

这首诗语言明快流畅,以五言为主,适当运用七言句。一般地说,七言句与五言句相比较为舒展。诗中写急促激越的琴音时用五言句(如“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写悠远飘扬的琴音时用七言句(如“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这都不是随意之笔。在选词用韵方面也十分讲究。写青年男女说悄悄话,不须大声张扬,因而用“语”、“汝”等音色较暗的词,而写勇士赴敌,天地阔远,凤凰长啸等内容时,声音宏亮,因而用“场”、“扬”、“凰”等音色响亮清扬的阳平音。

这首诗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有人认为它可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媲美。清代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三家评注李长吉诗歌·方扶南批李长吉诗集》)。苏轼也极为赞赏这首诗,曾用词的形式写来赠人。

佚名

赏析

叁/

韩愈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是一首描写音乐之美的名作。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为开头两句,因为这首诗中只这两句用“语” “汝”上声(第三声)为韵,以下就换了韵,一韵到底了。它是开始用轻声,一瞥而过;接着换了重声,以宏亮的音响进入了主题,变化虽多,而韵脚全用“场”“肠”阳平(第二声)。第二段从“划然变轩昂”至“失势一落千丈强”。一、二两段都是写听琴的,只不过一个写序曲,一个写主旋律罢了。“嗟余有两耳”至终篇为第三段,乃是听后的感慨。内容与押韵的交叉,是这首诗的结构特点,于此可以约略体会一下章法。

初闻琴声,平缓甜柔,如闻少年男女情话,卿卿我我,恩恩怨怨。“昵昵”,一作“妮妮”,是表现亲密的叠词。

但下面划然一声,声调突变,变作了“男高音”,成为战士进行曲。一会儿乐曲又变得舒展开来,有如在寥廓天地的流云飞絮,接着又百鸟争鸣,其中尚有孤凤的独唱。“忽见孤凤凰”的“见(xian)”,是“现”的古写,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声中出现。最后音调越来越高,有如攀登高峰,手足并用,前进竟是步履维艰,分寸难上;忽然失势,一落千丈!琴声戛然便止。似未完,似已完,不待“推手止之”而收。

“未省”,谦词也,作者自叹,从来未听过这么好的琴声,琴声忽泛、忽潮、忽约、忽涩、忽滑……听时忽起忽坐,听完了泪湿衣裳。有听琴听得哭的吗?这也许是夸张手法,言其琴声感人之深;也许韩愈真的流了泪,因为诗人结合到他那个时代和他半生身世,政潮起伏,宦海浮沉,尤其是由琴声想起他被斥、受贬、远谪、准备死……的过去的日子。

琴曲的主题也许是倾诉了韩愈的心,韩愈的生平?也许是“无标题音乐”,竟如此感人,使听者觉得琴声中有我。韩愈没有明说,但我们读诗时可以捉摸到他当时颤动的下意识之弦吧!

也许是弹琴者自己“湿衣滂滂”,而听琴者“推手遽止之”?这很少可能,颖师是高僧,琴技久精,自己贯听,声感撼人胜于摇动自己。“止之”者止其不再弹,以免“冰炭置我肠”,忽冷忽热——奇寒、高温,怎么经受得了!听琴诗人如此说,以结束全诗,这样就从具象的感受中,烘托出生灵的共鸣,比说最好的享受一类的话头还要好些。

这些诗对琴声的摹拟,完全采用比喻手法,十句,共用了七个形象连喻(前六句每两句一个形象,后四句每一句一个形象)。这种连喻属于“积极修辞”手法,古已有之,非韩愈所创立,但却是他大开法门,将这种手法加以光大。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