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司令”唐生智,到底该不该为南京遇难的30万同胞负责

自从南京保卫战失败之后,日军的铁蹄踏进南京的那一刻起,南京便已沦为人间地狱。日军对城内的平民无论男女老幼,不加区分地残忍杀害。遇难同胞保守估计在30万人,最高可达35万人。

伴随着屠杀的发生,发生在城内的强奸案也是南京大屠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大屠杀发生期间,南京城内一共有高达2万余件强奸案的发生,平均每天多达1000多起,这个数字不得不令人震惊。

面对日军当年在南京城内犯下的滔天罪行,几十年来对于中国谁该为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负责的这个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而其矛头,则直接指向了南京保卫战的最高长官——唐生智。

在许多涉及南京保卫战的论著中,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更是被称为“逃跑司令”。”特别是有人抓住唐生智曾多次表示“与南京共存亡,后来南京失而唐为亡的事实,反唇相讥。”然而单纯的责备和讥讽,并不能代替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

唐生智是南京保卫战的最高指挥官,当然与战役的胜负、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对于保卫战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多角度、多方位地去公正、客观地评价唐生智

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的功劳

11月12日,上海失陷。淞沪战役经鏖战三个月,终以中国军队的大规模溃退而宣告失败。日军乘胜西进,直扑南京的形势,已经明朗了。而国民政府军队刚经大败,损兵折将,未及整补,很难组织坚强有力的抵抗。在这种形式下,南京还有没有必要守卫,这是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为此,蒋介石曾先后召集三次幕僚会议,研讨对策。讨论中,多数人主张不守南京,或只以少量部队作“象征性的防守”。只有唐生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血拼到底。在明知南京必然会被攻破的情况下,唐生智还是担任了南京卫戍司令一职。唐生智主张守卫南京,其战略思想当然有可取之处;其爱国主义精神,则更加值得肯定和赞誉。

唐于11月19日接到蒋介石任命的手令,20日就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一职。唐生智就职,可以算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其战斗勇气,实属可贵。有的文章认为,唐生智是认为日军不会真的进攻南京,才故作姿态,守卫南京。可是,无论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推导,还是以日军攻占南京的实践来检验,均不应得出上述结论。

蒋介石为守卫南京所调集的部队,有13个师又15个团,约15万人。唐生智将部队分成外围阵地和复廓阵地两个层次配备,规定了各支部队应占领阵地的位置及其任务,并策定首都城防计划之概略为:“一、利用雨花台 、天堡城、红山及幕府山已完成的骨干工事编成核心阵地;二、命要塞用全力掩护长江的封锁线,并协同核心守备队战斗;三、各守备部队须作物资及械弹上的准备,都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这说明,南京守卫军摆开了阵势来迎战敌军,是真的想打,不是虚张声势

南京守军在唐生智的指挥下,首先在外围阵地同敌军进行了激战。扼守淳化镇的第51师王耀武部,从12月5日起,与敌血战三日,虽“伤亡甚大”,但仍“奋勇抵抗,杀敌甚多,阵地屡失屡得”,其中五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少数进抵光华门附近的日军,在6日至9日间,更遭到守军的猛烈还击。

据日本《支那事变战迹之刊》载:“九日午前五时半,我胁坂部队,已达南京城光华门前面之城墙附近,当时城上之敌军,仍顽强作最后抵抗,不断对我军加以猛射,于是开展壮烈凄绝之迫击战。敌即陆续派出精锐部队,以机关枪从各方面向我猛射,几无片刻间断。复由明故宫飞机场及城内各炮兵阵地,不断以重炮及迫击炮猛烈射击,致使我军无法前进。是时以敌弹如雨注之下,与后方之联络完全断绝,弹药粮食之供给,已不可能。”

这说明,以唐生智为首的南京守军,的的确确是在日军兵临城下之际,给予日军以迎头痛击,真枪实弹地大干了一场,也确实表明了唐生智誓死守卫南京的决心

值得高度评价的是,唐生智在敌大军压境,势不可挡的险恶形势下,拒绝了敌人的劝降,报之以坚决的还击这一次,日军错估了中国军队的勇气,碰上了钉子。应当肯定,唐生智率军拒降的举动,代表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共同意志,显示了中国军队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的战斗精神

在南京保卫战最紧张、激烈的时刻,身为南京卫戍司令要职的唐生智,不顾日机轮番轰炸和重磅炸弹在寓所上空爆炸,拒绝去地下室,坚持在百子亭寓所指挥战斗。

在南京三面被围,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唐生智下令部队做好巷战准备,同时严令禁止私自撤退。

此时的唐生智,早已连续接到两次蒋介石撤退的命令,但在接到命令后,仍在部署部队坚守阵地,积极抵抗,这说明唐生智在守土抗敌方面还是努力,认真的。

可以看出,在南京保卫战中,唐生智临危受命,并积极抵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南京保卫战中的过错

在我们肯定了唐生智在南京守卫战的功劳之后,其过错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最大的过错就是其指挥失误。而且这种失误,是极其严重的

首先其防守战线过长,致使我军防守处处薄弱,最终被各个击破。如第2军团第41师和第48师,其阵地防守线长达20公里,没有纵深防守,导致其防守能力非常薄弱,一处缺口被打开即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势。

第48师师长徐继武曾说过:“我方阵地战线过长,没有形成重点防守,如果能够形成有效的防守,并趁机予以反攻,则可以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种战略思想上的错误,贯彻南京保卫战始终,致使十几万守军经一周多的流血牺牲,却不能更多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同时还形成了溃败之势。这是战役指挥上的重大失误,也是最高指挥官的最大过失

其次,撤退无序,组织混乱是此次战役指挥上的最严重的失误。在组织撤退之初,唐生智考虑人多船少时间紧的实际情况,规定只有卫戍司令部各机关及其直属部队从下关码头渡江,其余部队均正面突围。

原本这一决策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正式宣布撤退的时候,唐生智又补充道:“如不能突围,有轮渡时,其他部队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一命令,显然是愚蠢和错误的。当时司令部只有几艘小火轮和为数不多的民船,一夜之间运送原定约两个师的兵力,已经非常困难。而随着唐生智这一补充命令的传达,其他部队均蜂拥赶到江边,实际人数已经达到9个师之多。

大量士兵和难民在赶往江边的途中,由于秩序太过混乱,踩踏致死的人已经不计其数。渡江时,由于船只太少,甚至有士兵为争夺船只互相开枪,同时还有没能上船的士兵朝着已经开走的船只开枪,将船只击沉,这又导致了一大批人的死亡。还有一部分没能上船的士兵则拿着门板或者其他漂浮物,跳入江中,试图游到对岸,但这些人几乎都没有生还的可能。军长宋希濂在江北,目睹了这一惨状写到:“遥望隔江嚎恸之惨,惟有相向唏嘘,默然泪下。

数万名没能渡江的官兵,后来均惨遭日军杀害。由于撤退指挥不当,所损失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在守城中伤亡的人数。如果指挥得当,这一损失本可避免或者大大缩小。

此外,运输船也缺乏准备。在南京守城,既然已经只做短期守卫,自然应该对渡江的船只数量做好充分准备。但唐生智恰恰相反,事前将各部队的船只一律收缴运走,以致撤退命令下达后,运输船数量根本不够,只能临时征集,但征集的船只和渡江人数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这个问题,唐生智难辞其咎。

为什么说南京保卫战的失败是必然的

唐生智个人,只能在历史提供给他的有限的舞台活动,因而,由他所承担的责任,应该是有限度的。有些情况对于唐生智来说,是客观存在,并非由他造成,也不是他个人所能改变的

一、国民党采取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幻想和谈。这是由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决定的,非唐生智个人所能左右。国民党当局迫于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情绪和受到西安事变的推动,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对日作战。但它所执行的路线仍是一条不发动人民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其基本态度仍在犹豫跟和谈之间,举棋不定。

二、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这种敌强我弱的对比,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在南京保卫战中,日军人数在10万人左右,而中国守军约为15万人。但是日军在侵略初期来到中国战场的作战部队,大多由训练有素的老兵组成,战斗力非常强;武器装备也同样具有明显优势,可以进行陆海空全方位作战。中国方面的守卫部队,虽然人数多出5万人,但杂兵和新入伍的士兵几乎占据人数的一半,且大多数连枪都没摸过就直接上了战场。在武器装备方面,陆军缺少重武器,又得不到海军、空军的配合,这种不利于守军的力量对比,给南京的防守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装备精良的日本兵

三、不利于防守的地形。南京守军处于三面被围、背临大江的险境,这种地形,易攻难守。中国方面许多高级将领都认为,南京的地形十分不利防守。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日方攻击前进的三路大军,使得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守城部队陷于欲进不能、欲退无路的绝境。中国守军在撤退、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和损失,与不利防守的地形是分不开的。

四、防御工事和后勤保障的缺陷。南京城郊的工事,虽经营多年,但构筑粗劣,使用不便给保卫南京的战斗造成了很大困难。例如乌龙山防御要塞炮台炮位露天,经敌舰半日的炮击,全台炮位全部被毁。更恶劣的是,由于国民党高层的贪污腐败,此前在中山门至光华门之间的城墙上构筑的永久工事,其内部根本没有钢筋,而是由竹子充数,试问这种泡沫般的防御工事,怎么能经得住飞机大炮的狂轰烂炸,守军见状,无不愤慨至极。

总之,在面对这些不利的形势下,即使换做别人指挥,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南京保卫战的失败,又直接导致了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他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日本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而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杀害的30万中国同胞,正是其宣扬武力的一种表现。他们想通过这种举动,告诉当时的中国,这就是反抗的下场。并企图通过这种方式为以后侵略别的城市打下基础,促使中国军队放弃抵抗,达到迅速占领中国的目的。所以南京保卫战失败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是必然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唐生智在指挥撤退时候的失误,城内一定不会滞留大量中国士兵,而这些滞留在城内的中国士兵,最后全部被俘并杀害。(当时约有9万中国士兵滞留在城内)。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9万士兵滞留在城内,南京城内的百姓也一定会遭到屠杀,但是这9万中国士兵的存在,导致了大屠杀的人数的上升,最终达到惊人的30万。这也是唐生智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南京大屠杀中,需要承担责任的,还有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其他高官。发生南京大屠杀,是由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的,绝非一人所导致。如果把南京大屠杀的责任,不加分析地推到唐生智一人身上,即不公平、也不客观,也是把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给简单化了

(0)

相关推荐

  • 南京保卫战两兄弟同时为国捐躯 家中留父母发妻和三幼子

    陈寿川,1906年8月5日生于广东钦县扳桂街,从小就学业优秀,写得一手好文章,常常被当做范文进行展示.18岁的时候,原本他正在省立12中学读书,见国事艰难,日本对中国蠢蠢欲动,便决心弃文从武,报名参军 ...

  • 经盛鸿:唐生智对南京保卫战失败、损失惨重的严重责任

    作为南京保卫战的最高指挥官的唐生智,在军事指挥上表现的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极其陈旧落后,迷恋消极被动的阵地防御战,对日军当局多年沿用的"正面进攻,两翼迂回包抄"的战略战术,熟视无睹 ...

  • 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输?

    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输?可能我答案会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确切的来说,南京保卫战从一开始就没有赢的希望,但这场大战却又不得不打,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1937年,自12月7日战斗打响,至12月13日,短短6 ...

  • 1937年12月12日下午5时,南京卫戍...

    1937年12月12日下午5时,南京卫戍军总司令唐生智下达了蒋介石的撤退电令. 13日凌晨,时任宪兵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的萧山令正在组织宪兵部队过江.此时的下关江面,已拥挤着十几万军民.日军第 ...

  •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唐生智到底有没有不战而逃?

    1937年,上海被日军攻陷后,六朝古都南京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以及中山陵的所在地,蒋介石在情感和道义上都不可能放弃南京.就是说,明知守不住也得守,守给自己,守给活人,也守给死去的人 ...

  •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一身是胆,亲自驾驶坦克杀进杀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这一天,<社会日报>刊发了一则新闻,读来颇有几分荡气回肠.先看文章标题--"十万守城勇卒似猛虎出柙,唐孟潇将军一身是胆:日军总攻八门,南京城仍坚 ...

  • 桂唐战争始末:桂系是如何踩着唐生智崛起的?

    从左至右:阎锡山.冯玉祥.蒋介石.李宗仁 1928年2月,复出之后的蒋介石,准备重启北伐,为统一军令.方便指挥,他将北伐各军编为四个集团军,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任第一.二.三.四集团军总 ...

  • 唐生智赋

    永州  王万荣 九州名人,抗日将领:一级上将,唐公生智:三次反蒋,终生拥共:三湘起义,贡献力量.毕业于保定军校,成绩优异:驱赵①于兵发长沙,主政湖南.后任北伐前敌总指挥,灿若北斗之星辰:南京卫戍司令官 ...

  • 灌阳人游湖南:唐生智其人其事以及其故居,树德山庄

    在东安县芦洪市镇吃完东安鸡,我们来到位于芦洪市镇赵家井村的树德山庄,树德山庄是国民党一级上将唐生智的故居. 1890年,唐生智出身于官宦之家. 1908年,考入湖南陆军武备学堂.次年升入湖北武昌第三陆 ...

  • 档案《1937唐生智的悲情南京》

    档案《1937唐生智的悲情南京》

  • 唐生智故居玩偷窥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东安县的芦洪市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就是清末湘军将领席宝田和北伐军军长唐生智.我们知道,唐生智曾作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在抗战初期,力主抗战,誓与南京共 ...

  • 1927年9月底,在唐生智第八军系统担任...

    1927年9月底,在唐生智第八军系统担任代理团长.营长的彭总接到师长周磐通知,正式升任第八军第一师(后改为独立五师)第一团团长,并提醒他要前往长沙拜谢老长官鲁涤平.刘硎(老师长). 彭总坚决地说,我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