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胡“套子”的艺术特点
(文:马履双)
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的重要环节——京剧唱腔也在不断的革新。作为京剧唱腔的主奏乐器,京胡的伴奏方式也相应丰富,尤其近年来,明显的趋向“严”和“花”,也就是随腔伴奏,配合紧密的“小垫头”、“小过门”日渐增多,对观众的欣赏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会受到一些中青年观众的欢迎。然而,过去通常采用的固定音型的伴奏方法,即俗称为“胡琴套子”的伴奏方法,好象不大“讨巧”,使用频率也大大减少了,这种传统伴奏方法是否已经落伍,有没有借鉴、学习和使用的必要了呢?
当我们重温一些经典老唱段时,就会发现有些老琴师所运用的京胡套子设计之巧妙、衔接之自然、与唱腔的咬合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其伴奏水平绝不是随随便便.轻而易举所能达到的。它作为京剧传统的“特种复调”音乐,具有极高的技术内涵。“京胡套子”的使用,是根据唱腔、板式的结构、以及弓法、弓序的运动规律而设置的,既能起到托腔、包唱的作用,又使整个伴奏风格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有条不紊,就以著名琴师李佩卿为老生大家余叔岩伴奏的《卖马·耍锏》的那一段西皮流水来说,所采用的伴奏方法当中就大量使用了上文所说的“京剧套子”其中如:65—32口12口1—和65口31口2.25口32口1等,其充分利用了内外弦的频繁更替,不但淋漓尽致的彰显了京胡独特的伴奏程式与个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此法伴奏把唱腔的美感与力度发挥到了极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几个固定的音型的反复运用,并没有给人以唱腔伴奏各行其事的感觉,而是两条旋律 线并行不悖,默契慎密,整体感很强,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唱腔的表现力.其表现效果和那种每句都卡得死死的随腔伴奏法相比,给了演唱者更多发挥其个人技艺的空间。
相比之下,象那些伴奏几乎一句一个小垫头,一有唱腔硬要加进若干个大大小小“精致豪华”的“补丁”,而使得唱腔的感觉太机械,显得生硬,(现代戏及新编历史剧除外。) 而李先生的伴奏手法配合余先生的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严丝合缝,滴水不漏。上次我院与上海京剧院的“菊坛名角,走马换将”联合演出《四郎探母》,在排演到快板及流水时,青年老生演员王佩瑜与其琴师之间的合作就积极效仿余李之间的唱腔配合模式。由此看来,我们中的一部分同行,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伴奏方式能够为展现唱腔技巧,抒发感情及劲头,提供很大便利。而随腔伴奏,与唱腔的每一间隔当中加垫头,甚至加花的伴奏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往往变相地为演唱的进行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当然一些得体的小垫头也不是一概不能使用,主要是想我们如果能多发现和了解一些京剧舞台上传统而且独特的表现技法,尽可能多地继承一些宝贵的艺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