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漫谈
写作这玩意儿,没有什么固有的模式。
写什么,怎么写,通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写,要勤写,要坚持写下去。否则,谈什么都是虚的都是空的。
三国演义里,赵云的名头是打出来的,长坂坡七进七出,你服不服?张继科、马龙的“大满贯”,是打出来的,你承认不承认?没有谁可以浪得虚名。
关于写作,跟其他任何事情的道理都一样:方法重要,也不重要。什么意思呢?有方法指导,可以更快一些进步;但是方法是教不出来的,是要在实践中自己摸索体会总结的。
比如游泳,别人给你把所有的动作细节都教好,你就会了吗?未必。进了水池,你还不得喝几口水,呛得发懵,然后自己在水里不停地折腾,慢慢才掌握了技巧么?
再比如老师给孩子们教观察,很简单,就是看嘛,仔细看,就可以了,这就是方法。可是你掌握得了吗?很难说。观察是个说起来很简单,但很多人一辈子也提高不了观察能力。
方法是什么?就是去动手,去实践。瓦尔登湖是梭罗两年生活的体验、汪曾祺画土豆、刘亮程写蚂蚁搬家,你读读这些文章,那都是拿时间靠耐心“熬”出来的,堪称“观察”的经典。
写作跟吃饭一样,吃宫廷盛宴是吃,吃重庆火锅也是吃,吃户县手擀面也是吃。没有什么档次高低品位上下之分,只要你吃得开心吃得过瘾吃得满足,一句话:吃好了就好了。
世界这么大,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我钟情于农村题材小说,山水类散文诗词,但其他的也很关注,因为他们都有自身的价值。
贾平凹写商州的系列散文,堪称精品;后来进了西安,写的市井小说,也拿了不少大奖。
有些人跟自己制定一个写作目标,这是好事儿,可以让自己有奋斗目标。刘墉在他的《方向》里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时刻一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有目标,有方向,有动力。
但是不能与自己的实际不符,甚至差距太大,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梦,那样就会适得其反,甚至成为笑话。李文红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可以去看看这个视频。他有才,发表过小说,他写的歌词也一度被传唱。但是,他一直痴迷于要写出惊天动地的大作品,好让自己的人生“功成名就”。结果,目前的状况是:41岁,未婚,没有生活能力,靠满身是病的母亲打十份工早晚捡菜叶维持生活。他每天在做的事情是:睡到自然醒,去姐姐家里上网,十足一个怀揣文学梦想但在啃老的代表。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努力改变自己是神,试图改变别人是神经。神和神经,不是多了一个字的关系,是靠谱不靠谱。你看,夜空里的星星美不美?很美,但是太遥远了,我们只能欣赏;而天空中的风筝呢,我们拽着线,可以随意的让它高飞或者静止。前者是梦想,后者是理想。《哈利波特》中的一句话,也许可以作为警示:“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
我很喜欢“一鸣惊人”这个词语,我看重这个成语里积淀的过程。罗曼罗兰说:“人们常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但我也不赞成有人为了寻求“一鸣惊人”的效果,一直都不敢动手,只想着一出手就要“惊天动地震翻世界”的想法。
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一个“由一而百”的渐变过程,那就是成长。写作也是这样的路数:先写小豆腐块儿那样的,然后充实饱满,慢慢写长点的。即便一生写短篇小说,或者散文,也一样是成就。莫泊桑(法国)、契科夫(俄国)和美国的欧亨利及马克吐温,终生凭借短篇小说,被誉为“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
贪大求全是写作的大忌,小而精可以被视作羊肠小道,不妨放开腿脚去走。在写作方面,我主张像地方风味小吃,或者各地民歌一样,有自己的特色就有生命力。不管康庄大道还是羊肠小道,走出自己的特色了,都能走出一片天地来。
苏芩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很多东西,并不是因为完美,才值得用一生去坚持。而是用一生去坚持,才变得足够完美。”
写作这个东西,起步的时候,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额头皱巴的活像个小老头,那么丑,但我们却爱得不行。为什么?因为那是自己生出来的,是自己身上的肉,而且我们也坚信这小东西将来能长成帅气的小伙儿,或者美丽的姑娘。——那是我们的希望。我觉得,对待自己的写作,也要这样:不怕其丑,勇敢坚持。
出发,必有收获,不是果实,就是沿路的风景。
最后,我要用里尔克的一句话作结束:“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完成。”
(作者简介:陈启, 教师,乒乓球爱好者。文风力求散淡,干净。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吃麦饭》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