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图:伏羲图孪生图被发现,物分阴阳,连图也分阴阳,太神奇了

我的论文有几篇已发表过,也有几篇初稿刚完成,尚在修订中待择刊发表,都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易经》伏羲先天图唯一镜像对称的姊妹图——神农循天图的发现、发掘内容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始发现并研究整理开始,到2000-2002年陆续公布发表,到2019-2020年意外发现了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等诸多学科中的“超前”存在,或者说这众多学科中的诸多核心重要内容,竟然都在她的包含或影射中,让我无比坚定地认识到了以伏羲图和神农图这一对天地自然孪生图为原理模型的《易经》的超科学性,和宇宙“第一性原理”的根源性。

神农图与通行本周易若合符契之谜,与现代自然科学和数学相互渗透碰撞之谜,与河图洛书、太极图互为表里之谜,我将在后面的发文中一一探讨揭秘,让我们一起来破译她吧!

以神农循天图为纲领的神农易体系,集我近三十年研究之深度,又是全新事物,人们普遍认识空白,若要客观、深入地了解她,非一日之功。若要详细地把她解释清楚,也非短时数篇文章可达。在此之前,未深入了解者还请勿喷。表述和观点如有错误,在所难免,还请指正。如遇先知慧识之士,能共同合作深研,则幸莫大焉。

以下是我发表在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上的一篇文章,文中公布了神农图数的原理、神农图基本图式、神农图在通行本周易中蛛丝马迹的印迹,及与河图洛书太极图的互通互解等,下篇拟转载鲁庆中教授发表在周易研究上的《神农易与伏羲易的比较》一文,文中证明了神农图和伏羲图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的唯一对称性等内容。

新发现的神农图数简述

武化方

(河南省南阳市,473000)

像邵雍言其伏羲先天易图得自民间的道士陈抟一样,作者亦言其从民间渭南人陈修那里发现了一套史不见载的配数的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易图。据传者陈修称,此为神农图数,即是《周易》本图。该图在结构与易理上与伏羲先天易相近而有别,且多有高明之处,为伏羲易图的姊妹篇。它合理地解释了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卦序、《说卦传》、《河图》《洛书》等易学中的重大问题。编者对易图数也无甚研究,“奇文共欣赏,异义相与析”,既然此图已被传者称为神农图数而别开生面地出现了,为宏扬易道,本刊愿公之于此,以飨读者。欢迎读者发表不同见解。

ー、神农图数一段缘

解放前夕,我的祖父武崇献在本地堡长手下做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出于侧隐之心于堡长滥设的刑堂上救下了一个外乡人。此人姓陈名修,陕西渭南人,较祖父稍长,精易学,好游历,常行走于湖北、河南一带。出于对祖父救命之情的感激,每年春节必携礼看望我家,遂与祖父交厚。陈修善谈,尤好言易,亦启发了祖父对易学之兴趣,即传其一套配数的八卦与六十四卦的易图。据其称,即为上古人皇氏神农之易图数。可惜祖父虽晓之,却无文化,故对之无甚研究,遂弃之脑后。而自1960年陈修亦再无音讯,盖已作古。可惜笔者现在亦无从查其籍里,亦使寻此图数之源成为憾事。

1994年,我对《周易》产生了兴趣,即据祖父所传,对该图做了较为深人地研究。现得《中州学刊》大力鼎助,得以使之公之天下,使学界同仁、方家公评之,研究之,光大之。

ニ、神农图、数绍介

神农易分为图与数两部分。它的图与数珠联壁合,相配完全一致,完美和谐。下面略述其状及其推演生成原理。

(一)神农卦与数的推演

1.首先,我们探讨一下神农八卦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在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别卦中,存在着“两两相偶,非覆即变”(或如来知德所谓“错综复杂”)的卦的通变关系,但是人们较少问津于八经卦的覆变关系。实际上,八经卦的覆变关系(笔者称之为“对覆关系”)是更为基本的东西。八经卦中有四对互对之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亦有四对互覆之卦,即乾坎、震艮、坤离、異兑①。由此覆对的关系组成的卦组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互对的卦体中存在着一阴一阳的规律,而在互覆的卦体中却存在着同阴或同阳的特征。八卦的对覆关系标示了其内在相谐相对的机理。

2.再看神农数。一至十是十进制中十个最为基本的数字,而在此十数中亦存在着“差五合十”的规律,即差五者有: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合十者亦有:一与九、二与八、三与七、四与六;五、十自身与自身相合得十②,十为盈数,即太极之数。由此“差五合十”关系所展示的两列数显然可以看出,差五与合十之间还存有着相反相对的数理关系。差五者每组内两数表现出一奇一偶的特征,而合十者每组数内两数则表现为同奇或同偶的规律。“差五合十”深刻地反映了十个基本数之间精妙谐美的数理意蕴。由上可以看出,卦、数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那么,以涵括二者的总法则阴阳律绳之,则卦与数就产生了完美的融合。具体做法就是通配卦、数,即阴卦配阴数,阳卦配阳数;对卦配差五,覆卦配合十③。九为老阳,故配乾,震为长阳,故配七,以此,四与九差五,即配与乾互对的坤;二与七差五,即配与震卦互对之巽;一与九合十,亦自配与与乾互覆之坎卦;三与七合十,亦须配与震互覆之艮;六与一差五,即配与与坎互对之离,八与三差五,再将之配与与艮互对之兑卦,遂得乾九兑八震七离六坤四艮三巽二坎一,即为神农八卦数。因此,神农八卦数农亦自然成为联系卦、数的纽带,卦数之间平行与对应亦由此而展现了出来,它合理地反映出了数、卦关系的内在规律。

(二)关于神农图

如果说我们以卦、数的谐配而揭示神农八卦数的生成稍嫌人为构作的话,那么,从神农易的根本律即阴阳等易律出发,以图的方式来显示神农八卦图、数的生成,其图、数就显得出于本然,鬼斧神工(见图1)。

图1 神农八卦方位图

阴阳等易律是神农易的根本规律,它有着与邵雍易不同的阴阳运动方式,它也更深刻地反映了阴阳在事物的内部地位的平等平衡,对称互补;在其流变与用事中的公平无偏,轮转互动,揭示了事物生成的层次性。其中阴阳在变化中呈现出井然有序的对称结构:有阴则有阳,有阴阳则有阳阴,如果像邵雍易一样还是阴阳,则是重复,而不是发展,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决不会是简单的重复,这正是神农易阴阳律高明于邵雍伏羲易的地方。如此推法,阴阳等易律则呈现出:“阴阳,阴阳阳阴,阴阳阳阴阳阴阴阳,……④的无限序列,三演之而成八卦,六伸之而成六十四卦,由此以往,以至无穷。神农易诸图正是皆由此阴阳等易律推出。

这里,略将诸图展示如下(诸图详见文后):

1.神农八卦方位图,见图1。

2.神农八卦次序图,见图2。

3.神农六十四卦方位图,见图3。

4.神农六十四卦次序图,见图4。

三、千古之谜,迎刃而解

由上所述,我们约略看出神农易确有高于伏羲易之处。这里不再作过多详述。这里仅就它对通行本《周易》中诸重大问题的合理解释略作探讨,以明神农易的出现将为易学研究开辟出全新的境界。

1.释阴阳卦。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右到左阳四卦乾、震、坎、艮分别居一、三、五、七四阳位,而兑、离、異、坤四阴卦则分别居二四、六、八四阴位,阴阳卦穿插交错,隔一位而相望,十分有序,且阴卦居阴位,阳卦居阳位,各当其处,毫无错乱。而这些显然正是传统阴阳卦说的基本内容。如果此图数真是传自人皇神农,阴阳卦之说很可能本之于此。

图2 神农八卦次序图

2.释父母六子卦。

《说卦传》第十章中,主述了八卦的家庭成员法象,其次序为:乾父、坤母、震长男、巽长女、坎中男、离中女、艮少男、兑少女。再回观神农八卦序列,二者则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次序。家庭成员必是据卦理而展开,即是说它就是八卦在家庭中的显示,它必本于卦象,见图5。那么,神农易不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照吗?

图5 神农八卦次序(父母六子卦)图

3.释“天地定位”章。

《说卦传》第三章述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依文字所述,则其八卦所呈之序列即为:乾(天)一坤(地)、長(山)一兑(泽)、震(雷)一巽(风)、坎(水)—离(火)。这亦正与神农易的八卦横图、圆图上的序列完全一致,见图6-(1)、(2)。

图6-(1) 神农八卦次序(天地定位)图

图6-(2) 神农八卦方位(天地定位)图

邵雍先天图的卦序亦能释本章内容,但其序列与本章所述卦序是不尽一致的。比较起来,神农易是更“圆而神”且变而通的。由此言之,也即说明,神农在伏義之后,发展其易学而使之更合理更完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可以说此“天地定位”章兴许更是来自于神农易。

4.释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

《易经》的六十四卦卦序的问题由来已久,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易学研究的大难题。历代研易者也一般都认为它是有序的,而不是胡乱编排的。今人又据出土的战国魏襄王墓中的《易经》的卦序与通行本相同,进一步印证了《(易经》之序自古如此,是久已排定的。但它以什么为序,始终无人确解,最早的易序研究文本要算汉初以前的《序卦传》了,但后人多以为其从卦名着手来以义理解释其序过于穿凿,故对之不甚满意,唐人孔颖达又从卦爻象人手析出了“两两相偶,非覆即变”的秩序来,但这也只能解决些局部的问题,而不能从总体上给予合理的说明。后人大多承以上诸说。而邵雍的易序虽然严整条贯,但却与《周易》卦序无涉。而且,其方图与圆图的秩序又不尽一致,而在神农易,不但其方图、圆图卦序一致,而且,它很直观地表现出了通行本《周易》的六十四别卦的大致序列。见图3。

图3 神农六十四卦方位图

依神农易理推之,亦然。如果神农易以阳为始位,则八卦的生成序列即为乾、兑、震、离(阳仪四卦)与坤、艮、巽、坎(阴仪四卦)。阳仪四卦首乾终离,而阴仪四卦首坤终坎,综而合之,即是首乾坤而终坎离。这不但与《说卦传》“天地定位”"章所述的八卦序列所呈现出的首乾坤终坎离的态势相一致,而在《易经》六十四别卦中,它正与其上经三十卦的首乾坤而终坎离的情况也完全一致。更令人惊异的是神农易六十四别卦圆图卦序,即阳仪三十二卦由“乾、央、…、既济”与阴仪三十ニ卦由“坤、剥、…、未济”的结构生成,二者的综合,正显示出了《易经》六十四别卦首乾、坤而终既济、未济的卦序特征。

通行本《易经》卦序昭然揭开。六十四别卦总起于乾坤,上经终于坎离,表示的是阴阳等易神农八卦生成顺序和排列方式;下经终于既济、未济,显示了它是阴阳等易神农六十四别卦的生成序列和排列方式。八经卦是小成之卦,而六十四别卦则是大成之卦。上经比下经少四卦,也表示了这种差别。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别卦次序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上下经的起止是其门户,起着昭示易理的作用。假如此神农图真的在通行本《周易》之前,它应该是通行本《周易》的本图。

图4 神农六十四卦次序图

5、释“周”。

前人对《周易》之“周”,即有多解,多数人认为它是以周朝之名而得。仅就神农易而释之,它应该是“周行”之意。由图3可以看出,假如神农易以乾为始,经过阴阳等易的交互变化而至于未济,卦象既自然构成一个封闭的圆周。通行本《周易》即亦以其序昭示了神农易的这一理念。这即表示了事物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变化规律。由此,笔者亦怀疑“郁郁乎尚文”而不尚鬼神的周代先君先贤是不是就是依天的周行之“周”之理而立其朝代名的。

6.释“当位说”。

在神农六十四卦图3的方图中,相对于纵中分线两边对称的两卦初、三、五奇数位爻同位对应性质相反,如乾与未济;而相对于横中分线两边对称的两卦二、四、上偶数爻位同位对应性质相反,如乾与既济。圆图亦然。这不但说明了神农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同构,而且又相互授证着说明了六十四卦的初、三、五三个奇数爻位之间,二、四、上三个偶数爻之间,分别具有着一种声应气求的旁通关系。可以看出,传统易学的“当位说”以奇数爻位初、三、五为阳位,偶数爻位二、四、上为阴位爻位的阴阳理论,如果说它有所从出的话,其源可能就是此神农易。

7.解《河图》。

由《河图》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它与神农卦、数的惊人的一致性!见图7。

图7 神农八卦(方位)河图 图8 神农八卦(次序)洛书

《河图》中宮五、十为太极之数。其四阳数自一始,顺时针旋至外层,其序则为一、三、七、九,译成八卦即为坎、艮、震、乾,这正是神农八卦方位图上四阳卦自坎始顺时针旋转一周之序,而四阴数自与ー同侧的六始顺时针由外层旋至内层⑤,其序即为六、八、二、四,转成八卦即为离、兑、巽、坤,这正是神农八卦方位图上四阴卦自离始顺时针旋转一周之序。

而且,内层四生数自四始顺时针旋转一周,至外层顺势连接起外层的成数九,再在外层旋转一周,由之叙其数即为:四一三二九六八七。以阴阳论序之则为:阴阳阳阴阳阴阴阳,它正符合神农阴阳等易的根本规律。《河图》与神农易皆传说有之,而其惊人的一致性似乎在向我们表明,它们可能曾并存在个时代,《河图》可能即是以数字的形式和布局而标示的神农八卦方位图。古代《河图》即为八卦之说,决不是空穴来风,神农易就是明证。

8.解《洛书》。

再来看一下《洛书》。如果我们把《洛书》上的数还原为神农易数,再配上卦即可得图8。

如图所示,四阳卦与四阴卦相互交错,隔位相望,一阴一阳,十分有序。自坤始顺时针旋之一周,叙其阴卦之序则为坤、巽、离、兑,而阳卦之序亦为乾、震、坎、艮,这亦正是神农八卦次序图上阴阳卦的排列顺序。神农易与《洛书》,史不见载其相遇,这种精妙的结合也不一定是偶然的巧合吧!它们所出可能甚早,虽已无多可考,但这种互解的迹象即表明它们可能亦同存在于一个时代,可能是一体之别面。

9.解《太极图》。

神农易与《太极图》亦完全相合。太极图上的阴阳变化规律与神农八卦方位图上的爻象变化规律完全一致,完全相符合。太极图的全部象征意义都在神农八卦方位图的包含之中,而标准太极图本身便以“标准”"之形对应着神农八卦方位图,而不是邵雍先天伏羲图。太极图亦说传自远古,而以神农易与之相互印证,则亦是有可能的。见图9-(1)、(2)。

图9-(1) 神农八卦方位太极图 图9-(2) 神农八卦标准太极图

四、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神农易以阴阳等易为本,统合图、数、卦、理,一以贯之,完融地人理人情地自我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圆而神”的大易体系。它出于阴阳之理,自我自然生成,不见人工巧作,正是“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它即是自然大法,宇宙大道,自然圆通周遍,因此,它自然即能一一遍贯《周易》,亦自然释解了困扰人们心头的几千年的重大易学问题,对于释解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数字之迷也有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而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家易说能够如此精妙地解决这么多的问题,也没有哪一家易说有如此强大的贯通力的。因此,可以大胆地说,神农图数就是《周易》本图数,神农易是第一大易。地下是文物的宝藏,而民间则是地上活生生的文物贮库。其中鲜活生动的思想、习俗、情感、语言以及生活方式、日常习用等无不既是当代的,又是来自久远历史的。因此,越是民间的,即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久远的来历。神农易虽少有史籍可征,也不一定必然是虚传的。而且,它的颠扑不破的合理性与圆通性,也应该使我们不能随便地省事地否弃它。祈愿学界同仁师友来共同发掘之,以“继往圣之绝学”,开学术新天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