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管理知识,不如创造知识

开智学堂23小时前

构建自己的知识创造系统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ID:Mindnote),作者: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阳志平,36氪经授权转载。

创造一个不同的「场」,人有可能领悟更多内隐知识,获得自发生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慢慢地,就能生成更多知识。

当人们谈及知识管理,常常将其指向工具,如 Zotero、Endnote 等各类文献管理软件;又如印象笔记为知笔记等各类笔记软件,再如 Wiki 、Dropbox 等企业文件协同软件。殊不知,将知识管理与效率工具混同在一起,是知识管理中最大的误区。

你当然可以管理既有知识,进行「组合」「整合」与「集成」等操作;然而,除此之外,你还有更重要的任务:生成新的知识。这项任务往往与「灵感」「创意」和「想象力」相关。

一个好的知识管理系统与一个好的知识创造系统不是一回事。这里不得不提到「世界知识管理运动之父」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论」。

从知识管理到知识创造

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人类的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形式知识,它可以用正式的语言表述,包括语法陈述、数学表达式、技术规范、手册等。因此,这类知识可以在个体之间正式且方便地进行传播。

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难以用正式语言表述的知识——暗默知识——更为重要。它是植根于个体经验的个人知识,涉及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体系等无形要素」。

认知科学习惯将暗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翻译为「内隐知识」。它来自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1958 年的著作《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

之后,美国心理学家雷伯(A.S.Reber)在其基础上做了大量研究,于 1967 年在著作《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中正式提出了内隐学习理论。

在有关内隐学习的系列实验中,雷伯等人发现,在内隐指导条件下学习的被试者似乎能够习得一些符合语法的字母串。

这些内隐知识的习得是不知不觉的,在意识层面上无法觉知到的,其习得效果却能通过间接测试证明。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语法规则较复杂时,内隐学习甚至比外显学习更有效。

这种无意识学习的神奇效果引起了无数心理研究者的热情,从内隐知识到内隐学习再到内隐认知,构成了当今认知科学的热门研究议题。形式知识可以管理,但内隐知识难以管理,它更多依赖创造者所处的「场」来生成。

野中郁次郎将「场」定义为,人们进行知识创造、共享、活用时所共处的环境。

他说,「知识是一种创造力量,它不仅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也存在于他通过各种相互作用与他人共享情境的、动态的「场」之中。不能创造「场」的组织也就不能创造新的知识。」

可见,创造一个不同的「场」,人有可能领悟更多内隐知识,获得自发生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慢慢地,就能生成更多知识。

知识创造的三个层次

如何构建一套好的知识创造系统呢?

按照野中郁次郎的研究,生成新知识,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的相互转换有四种模式,如下图左所示:

「共同化」过程

指的是暗默知识向暗默知识的转化,是通过共享经历建立暗默知识的过程。

获取暗默知识的关键在于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比如,学徒和师傅一起做事,不用说话,仅凭观察、模仿和实践,就能学会技艺。

「表出化」过程

指的是暗默知识向形式知识的转化,是将暗默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进行清晰表达的过程,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转化手法包括类比、隐喻、概念和模型等。

比如,管理者以手中的生活用品为例,将暗默知识大致展示给研发人员,启发对方改进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内在化」过程

是指形式知识到暗默知识的转化,是将形式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过程,通过「内在化」产生新的形式知识,使人易于接受,并升华为自己的暗默知识。

例如,有公司建立客服系统,录入大量可能的用户问题和解决方案,使问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答复;即便用户提出的问题,系统暂时无法解答,经验丰富的专家也能用人工方式找到解决之道,程序员及时将新增问题和答案录入系统。

这样,新的信息会在第二天更新汇总到数据库里,经过产品部门、研发部门、客服部门与专家的沟通合作,来自用户的重要信息都能迅速整合到产品研发中。

「联结化」过程

指的是形式知识和形式知识的结合,通过媒介产生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

通过诸如文档、会议、电话记录或计算机技术等工具或途径对形式知识(如数据、历史资料等)进行筛选、补充、组合、分析,产生新知识。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培训所实现的知识创新,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结合野中郁次郎等人的研究以及个人实践,我将知识创造分成三个层次。上图右所示:

在卡片层级,它只需要你一个人完成即可,卡片作为知识的最小单位,既是输入的最小单位,比如你可以原文摘抄,撰写金句卡;也是输出的最小单位,比如你可以输出自己的读书卡片。创造一张卡片往往耗费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到了文件层级,此时输出的作品往往侧重用于与他人交流,需要耗费的心力更多,往往耗费数小时与数周不等。

到了项目层级,则往往卷入了更多人,需要耗费的时间更长,从数周到数年不等。项目成果常常用作交易,是自己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知识管理不仅包括管理既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生成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他们的著作《创造知识的企业》(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中将知识定义为「经过验证的真实信念」。

你需要从知识管理到知识创造,在卡片层级多进行时间周期的积累,为构建自己的知识创造系统做足准备。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系信息发布平台,36氪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