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所中的水与火》| 真真解读

关于作者

光藤俊夫,1930年出生于大阪。1950年,大阪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1953年,京都市立美术大学美术系西洋画专业毕业。同年进入株式会社竹中工务店工作,历任该公司设计部部长等职。现任昭和女子大学教授、建筑家。

关于本书

我们人类生活的开端,正是从水与火的使用开始的。把水与火纳人居所,就是文明的进程。而厨房、浴室、厕所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见证我们从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变为文质彬彬的现代人。居所中水与火的历史,也是管窥人类文化生活的视角。《居所中的水与火:厨房、浴室、厕所的历史》的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回溯历史长卷的一隅,为我们带来妙趣横生的知识。

核心内容

1.人类是如何驯服危险的火,将它引入室内的?

2.浴室是如何逐渐走进私人生活的?

3.方便和文明这两个概念,是如何在人类处理排泄物的方式的演变中体现的?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真真,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居所中的水与火》。

可以说,人类生活的开端,是从有意识地使用水与火开始的。把水与火纳入居所的历史,也是文明的进程。本书副标题是:厨房、浴室、厕所的历史。厨房、浴室和厕所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见证了我们从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变成了文明清洁的现代人。

别看我们现在做饭和洗澡、如厕都很方便,但在人类尚未知道如何控制水和火的时候,人类的居所里有类似床这样可供躺卧的东西,但因为当时的人不懂得如何引水入户,如何保持水的清洁,更不懂得如何安全用火,因此做饭、沐浴和如厕这些事情都得在户外解决。水和火关系到人吃饭的生理需要,在马斯洛需求理论里,生理需要是最重要迫切的需要。为了打造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人们想办法把厨房、浴室、厕所纳入室内。人类使用水和火的历史悠久,但水和火登堂入室的历史却相对很短。

要想让火进入室内,就必须得解决两个棘手的问题:安全和排烟。随着人类对火的了解,野外的篝火,渐渐演变成了炉,取暖的壁炉和烹饪的灶台。而从浴室的演变,我们能看到清洁的水是如何被引入室内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河中和井边沐浴,才能演变成公共浴室,乃至家家户户都能安装的淋浴设施。而在厕所里,水的引入实现了冲洗排泄物的目的。人类的厕所从户外来到了室内,最初只是使用便壶,而今天,按下一个按钮就能冲水。

整本书读下来,你会发现,水与火在人类居所中的演变,比我们想象的更艰难也更漫长,但它们演变的方向都是如何让人类更加方便地使用它们。只有做饭和取暖的成本不高的时候,人类才会安居乐业;当保持身体和环境的清洁,也就是沐浴和如厕,成了一件不费时费力的事,人类关于卫生的文明共识才能继续推进。可以说,水与火登堂入室的历史中,能看到那些不能被文字记录的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书作者光藤俊夫,是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在日本五大建筑公司之一“竹中工务店”担任设计部长,日本很多标志性建筑,譬如东京巨蛋,东京中城和横滨综合国际竞技场,他都参与了设计。实干家光藤俊夫的学术背景很有趣:青年时期他在建筑专业毕业后,又在西洋画专业继续深造。光藤俊夫用他多年对建筑文化和建筑史的兴趣和积累,用水和火这两个自然因素做线索,审视人类历史上居所中功能部分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从这三个问题出发,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借由厨房的演变过程,我们来看看人类是如何驯服危险的火,将它引入室内。第二部分,我们从人类沐浴的历史,看看浴室是如何逐渐走进私人生活的。第三部分,我们看看,方便和文明这两个概念,是如何在人类处理排泄物的方式的演变中体现的。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说厨房。厨房和饮食相关,是比清洁更迫切的需求,因此厨房也比浴室和厕所更早进入室内。

生肉加热后,会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对原始人类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当人类体会过了熟食的美味,就尝试用火加热食物。除此之外,火还可以驱赶野兽。火燃烧的副产品,烟雾,还能驱散蚊虫。但同时,火也非常危险,将火放在屋外使用是最安全方便的,人们围绕着篝火分享食物,抵御夜晚的寒冷。后来人们为了保存火种,就用石块把火围住,这就是炉的前身。

出于取暖的需求,人类开始思考如何让火进入室内。让火进入室内,必须解决两个重大问题:第一是安全,如何才能给火燃烧的范围划定边界;第二,是如何处理燃烧产生的呛人烟尘。

为了让火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燃烧,起初的方案,是在地上挖一个坑,把火和柴置于坑中,形成一个炉坑,这样高的地面自然形成了一个火炉的边界,这是最省力安全的方案。但低于地面的炉坑非常不便,于是人们又对炉坑进行了改良,变成了高于地面的炉台,炉台由不易燃的石头或土制成。

危险和不方便的问题依次解决了,再来解决满屋子浓烟的问题。人们试着在炉台上搭一个倾斜的火檐,这样火就像是被关到了笼子里一样,烟气也会顺着火檐飘向房顶。房顶则设置一个开口,开口上再建一个伞状的屋顶,这样就起到了排烟的作用,屋里又不会漏雨。但是这样做也有缺点,就是屋内保温效果不佳,而且依然会有少量烟弥漫在室内。

于是,人们又建立了一个烟道直通屋顶,这就是最开始的烟囱。烟囱虽然现在早已被抽油烟机取代,但它曾经是一项划时代的设计。经过这些细微的演变,人类终于可以在家中从容地生火煮饭和取暖。这个小小的炉子,凝结着人类了解火、驯服火的努力。

根据功用,炉子后来主要往两个方向演变:一是用于取暖的壁炉,一是用于做饭的灶。取暖的壁炉在西式家居里,往往是视觉中心,通常被安置在客厅和餐厅最显眼的墙边。人们聚拢在壁炉前取暖,饮食聊天,这让原本只是取暖的壁炉具有了一些社交属性。

关于取暖,多说一句,最有趣的改变其实发生在最近一百多年里。我们都知道,火燃烧能产生热量。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取暖的方式一直是烧火,但是就在十九世纪末的意大利的贵族府邸中,首次出现了奢侈的水暖气。水暖气通过水传递热量,屋子里没有了恼人的烟雾,让取暖变得更安全更清洁。现在我们北方家家户户的暖气片,是由供热厂集中烧制热水,输入千家万户的管道循环,为居民们传递安全稳定的热量。由水管道来输送温暖,不能不说,是惠及大众的人类伟大的想象力之一。

再说回做饭的灶。在日本,灶的设计出现了倒退——人们去除了烟囱,再度让烟雾留在室内。一方面,这是因为日本人受佛教思想影响,长期以来一直不吃兽肉,对产生大量油烟的肉食需求不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气候潮湿,人们认为把烟留在室内,可以有效地祛除害虫。可以说,去除烟囱的设计,和日本的文化和气候息息相关。

厨房设计的另一个难点在于:这里是水火交融的地方,除了处理好火,也得排出清洗餐具和食材的污水。如果处理不好,厨房可能会成为最潮湿肮脏的地方。针对易受潮的问题,古罗马人的厨房地板设计得非常巧妙,一共三层,带有沟槽的碎砖块铺在最下方,中间铺一层木炭,最上面铺一层水泥,不仅吸水性排水性好,还非常干燥,即使赤脚走在浮石打磨的地面上也很舒服。

第二部分

说完了火,也就是厨房的部分,我们再来看看浴室。

一开始,人们像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在河湖冷水清洗自己。而室内的洗浴多数都是热水浴。你需要大量清洁的水,还需要烧热它,且需要一个舒适隐蔽的空间去擦洗自己。

每一套沐浴设施都来之不易,人们又有洗澡的需求,公共浴场就应运而生。普通人沐浴洗澡是否方便,尤其能反映当地的文明程度。有一个文明很早就交上了出色的答卷,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就已经有政府直营的配备了许多水桶的公共浴场,市民皆可使用。在斯巴达的全盛时期,蒸浴和桑拿兴盛起来,甚至走进了普通人家的住宅。继承了桑拿的古罗马人,则在二世纪初就兴建了无比豪奢的公共浴场,譬如罗马的卡拉卡拉浴场,占地约12万平方米,可以容纳2300人同时洗浴,有更衣室,温水浴池,冷水浴池,热水浴池,大厅有拥有超过10米高的天花板和带有华丽拱顶的房间60多间,还建有竞技场和游泳馆。很快,这里就成为了罗马最高级的社交场所,名媛们穿金戴银入浴。上层人士们在这里入浴,蒸洗,饮食,和异性调笑,成日待在浴场里,这里渐渐成了彻底的享乐之地,成了贵族们放荡无德的交际场所。后人也将这种奢华的沐浴和罗马帝国的覆灭联系起来。

卡拉卡拉这样的公共浴室出现得很早,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私宅中浴室的普及却非常漫长,很长时间内私人浴室仅在名门贵族的府邸中存在。由于浴室是室内单位时间内需水量最大的地方,而且人们需要的是热水,如何高效使用热水和排水就成了最大的挑战,除了一桶一桶人工搬运热水坐浴,淋浴是更有技术难度的。但淋浴的优点显而易见,水自上而下流淌,可以更高效地冲洗掉污垢。

1812年,在伦敦市长的官邸中,启用了一种新型的淋浴器,在高约两米的支架上,固定了一个大盆子,盆子底部扎了许多小孔,佣人将热水倒入高处的大盆子里,水淅淅沥沥地从高处流下,人就能在下面擦洗。到了十九世纪末,人们利用压缩空气的技术,制作了“组合式淋浴器”,形状有点像由水管组成的笼子,人在这个笼子中间,水会从四面八方喷涌而出,有点像现在的自动洗车系统。

今天我们经常使用一个词“卫浴”,大多数中国城市家庭也会将卫生间和浴室合并。卫浴这个概念其实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开始流行用玻璃门围起浴缸,分离了浴室的水汽。许多美国新建的宾馆开始将卫生间和浴室合并,二战后美国的普通家庭,渐渐有了卫浴一体化的趋势。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卫生间和浴室这两个地方,都是大量用水而且大量产生废水的地方。有了卫浴,只需要做这一处防水,大部分水管工程集中在卫浴即可。

有意思的是,尽管居住空间狭小,日本人却一直非常抵触卫浴这个概念。在日本民居中,一个起居室甚至能担负厨房、餐厅和客厅的功能,但日本民居中却很少将卫生间和浴室合并。因为从功用来看,“卫”和“浴”是截然不同的,厕所是用来排便的,而浴室是清洁身体的,卫浴合并了人类最不洁和最洁净的两个空间。

第三部分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厕所的部分。

我们可以看看汉字厕所的“厕”字,“厂”字头代表屋顶,“则”字表示旁边,厕即“在屋子旁边”的意思,过去厕所并不是配置在居所内的,配置于屋内的历史很短。在东南亚等地,如果居住在临近河流的地方,人们至今甚至会在河流上搭建一个简单的小木屋,木屋的地面会留有一个孔洞,排泄物直接进入河水。那些居住在船上的人家,也会排泄入海。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清洁的流水是非常珍贵的,排泄物污染珍贵的流水太可惜,而且粪便会向下游的村落传播疾病。

厕所的历史和人类的传染病息息相关,人类追求卫生整洁的过程中,厕所是比洗浴更迫切的问题。厕所要进入室内并保持卫生,问题首先是如何引水入室和引水出室。古罗马文化的文明,在建造城市基础设施的时候再次得以充分体现,早在公元前312年,他们就修建了十多条绵延十几公里的水道工程,让罗马的公民用上了名为“克罗阿西娜”的室内冲水式厕所,克罗阿西娜是管理下水道和公共卫生的女神,她的名字Cloacina,就源于下水道cloaca一词。下水道和公共卫生有专门的女神,可见罗马人对下水卫生的重视。可惜的是,随着罗马的灭亡,这种需要庞大的工程量的冲水式厕所就长久地消失了。

下水道系统再次作为公众设施出现,是在一千多年以后的十六世纪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接受了约翰·哈灵顿公爵的建议,下令为伦敦修建了下水道系统。这个下水道系统大大方便了市民,但这个系统非常粗糙,仅仅是将未经处理的下水就近冲入泰晤士河。于是泰晤士河一年比一年恶臭,淤塞肮脏,终于,这个肮脏的下水系统导致了伤寒和霍乱的大爆发。在1847年,伦敦重修了下水系统,建成了庞大的现代化的下水道系统,处理废水,并将其排入大海。这个水厕被称为“water closet”,也就是所谓的“WC”。

那么,在漫长的没有下水系统的时间里,人们是如何处理排泄物的呢?比如在中世纪的城堡中,在外墙突出的围栏部分放一张有洞的长椅,排泄物会从高墙直接落入护城河或者城堡外的森林中,可以想象,城堡附近味道不会很好。而在16到18世纪的巴黎,人们往窗外喊一句“注意水啊”,便把屎尿往窗外一泼。这一泼是方便了,但城市中道路污浊不堪,臭气冲天,卫生堪忧,时常爆发大型传染病。在那个时代,尿壶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它极其方便,可以拿到随便哪个房间使用。中国称尿壶为“亵器”或“虎子”“马桶”,传到日本后,“虎子”这个词和日本的“污壶”的发音结合,被称为“御虎子”。

到了18世纪,法国人发明了坐浴盆,人类对清洁的要求更上一层了。如果你去过欧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和中东旅行,你可能见过当地人至今都在使用的坐浴盆。坐浴盆是一个靠近便池的水盆,像是一个没有水箱的马桶。其实它是一个清洗下体的小型浴缸,比起用纸擦,这种方法要更干净。现在的电动冲洗马桶,其实正是合并了坐浴盆和马桶的功能。

不同于西方对排泄物的消极态度,东方的农耕民族自古以来有将排泄物用作肥料的传统,因此态度积极多了,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国有猪厕所,人的排泄物直接作为猪的饲料,汉字“圂”,也就是一个口字里一个代表猪的豕字,原意是把猪圈起来,指猪圈,后来也用来指厕所。在东亚的农村,街头巷尾都常见粪桶这种东西,也是精明的农户为了获得肥料而放置的。在日本有些地方,放置粪桶的挑粪人,甚至需要给当地的居民定期提供白糖和农作物作为回报。

除了冲水和用作肥料,还有一个处理排泄物的办法。这个思路常见于人们处理猫咪的大小便:使用猫砂。猫砂盆里装上一指深的猫砂,懂事的猫咪上完厕所,会主动手脚并用将排泄物埋起来,这样猫砂会整个裹住排泄物,方便人类用铲子铲走。依靠人和猫的默契配合,猫咪得以和它的如厕方案一起进入城市居民的生活。

其实人类处理猫排泄物的方法,和日本茶室数百年来的处理排泄物的方案一样,日本茶室的厕所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砂雪隐”,猫砂的砂,下雪的雪,隐藏的隐。砂雪隐中装饰有古琴,整体氛围古寂清净。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在他那本富有争议的随笔集《阴翳礼赞》里,认为厕所有“某种程度的幽暗、彻底的洁净,以及蚊吟能入耳的静谧,是必须的条件。”而且,谷崎润一郎甚至认为冲水马桶非常粗鲁。但说实话,砂雪隐虽然风雅,维持的成本却非常高,需要专人来维持清洁和幽静的氛围,因此砂雪隐终究是一小撮人的讲究。

但文明的衡量标准从来就不是小部分人的精致,文明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的脱离野蛮状态的行为的集合。因此,方便和清洁是厕所最重要的两个维度,只有人人能以极低成本方便地使用,只有当处理排泄物成了一件不费时费力的事,人们对清洁的共识才能继续向前推进;而清洁则指向卫生和健康的刚性需求,如果人人都在街上泼洒粪水,那么人类将难逃大型的流行疾病。

对于厕所来说,文明绝不仅仅是指市民遵守公共秩序,不随地便溺,更是指城市中是否有健康和设施和系统,能让市民们方便地维持自己的清洁和市容的体面。因此,不管是厨房还是浴室,或是厕所,水和火演变的方向都是如何让人类更加方便地使用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那些不能被文字记录的人类文明的发展。

结语

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最后,我想跟你分享我个人的一些见闻。

我曾经在京都、大阪和东京的三个日本家庭寄宿过,这些家庭无一例外都分离了浴室和厕所,有的厕所和浴室甚至不在一层。起初我感到非常不理解,但真的使用起来,发现这种设计很合理:厕所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屋子,屋内只有一个冲水马桶。这个马桶的设计有些特别,原来放按键的后盖部分改成了一个小型的洗手池,每当按下冲水按钮的时候,自来水就会优先水龙头中流出,满足人洗手的需求,洗手水会流进马桶,用来冲厕。这种日本特色的冲水马桶,合并了上厕所这个场景的两个关键动作:如厕和清洁双手。

在这个马桶上,可见设计师对“清洁”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日本人一直抵触合并卫浴了,因为作为一个家用洁具,最重要的不是工程环节的“怎样处理大量废水更方便”,而是“怎样让人方便清洁地使用它”“怎样方便地如厕”和“怎样清洁地沐浴”。日本的家居科技世界领先的原因,绝对不是得益于谷崎润一郎那样少数人对风雅的讲究,而是对使用场景的想象,对使用者、对人的极致关怀。

撰稿、讲述:真真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 厨房、浴室和厕所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见证了我们从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变成了文明清洁的现代人。 2. 不管是厨房还是浴室,或是厕所,水和火演变的方向都是如何让人类更加方便地使用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那些不能被文字记录的人类文明的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