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谈治学

黄侃的行为有点疯癫,说心里话,无论在什么年代,能疯癫得起来的人,肚子里都有疯癫的资本,能成为民国大师的人,必有过人之处。

这个过人之处,从表象上看是,结果过人,比如有哪些学术作品或者研究成果,而事实是,先得有过人的思想,这是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

通过整理黄侃的治学思想,但愿对我们现代人有所帮助:

1、关于治学的基础。

治学须知二事,一曰治学之法,一曰持论之方。这个其实非常好理解,学习一定要讲方法,方法对了,事半功倍;萃取或者提炼结论,应该方法得当,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公允的,是符合实际的,不然就可能得到错误或者不当的结论。

2、治学的用途。

人类一切学问,当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三德这句话黄侃也是引用来的,语出《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很多人不太思考的问题,比如写作,难道仅仅是为了出书或者发表吗?黄侃先生说,一切学问,首先是要用来修身养性,利用即有价值,厚生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连在一起的意思是,治学要心怀天下,有国家和社会责任。

3、治学的具体方法。

中国学问有二类,自物理而来者,尽人可通。自心理而来者,终属难通。这是区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同治学方法,自然科学是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而人文科学是将简单的问题说复杂。

所谓博学者,谓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意思是说,那些博学的人还是因为通过思考懂得了较多的道理,而不仅是博闻强记。这也印证了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凡专门之学,不可于其间有所去取,因牵一发而动全身也。知识要讲究成系统、成体系地学习,不能断章取义。因为一个知识点可能会关乎全部的知识点,以偏概全是治学的大忌。

4、学问与文学的区别。

学问以积累为先,文学以顿悟为贵。故文学能早成,学问则早成者少,有之则颜回韩非贾谊王弼数人而已。对于作家来说,这是非常好理解的。很多大学中文系教授知识丰富、学富五车,可是他当不了作家,因为他有积累没有顿悟;而很多作家,也许没有什么知识储备,但是他有顿悟能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农民可以直接成为作家,老年人也可以爆发成为作家。需要提醒的是,顿悟是一时,积累是一世,积累多了,才能行稳致远。不然,只会头重脚轻。

5、传授学问的道德。

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一曰不知者不道。一曰不背所本。一曰为后世负责。一曰不窃。教授知识必须诚实可信,不能说假的、错的知识;二是跟无知的人无须传授;三是要恪守师承,保证知识体系条线清楚;四是要本着为后人负责的精神。五是不要人云亦云,不剽窃别人的思考和成果。

6、开始治学人的共同毛病。

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

开始学习的人,大多会犯这几类毛病,第一个是急于求成,就像写作的人,还没写几天就想当大作家,就要著书立说,这是非常不可取的。黄侃说自己,三十之后不再读书,五十之前不著书,事实上,他在五十之前真的没有著书,以至于他的老师章太炎都替他着急。

这句话最难理解的是后面两句,黄侃建议,初学的时候,遇到问题不要急于知道答案,可以先把问题搁置起来,待日后慢慢理解消化。人学知识就像牛在吃草后要反刍一样,有些知识也许会咀嚼一辈子。不能服善的意思就是叫人顺从美好,遵从善言善行。读书最宝贵的是,将疑问先搁置起来,而不是到处提出疑问。

7、绝大多数人在治学上的错误。

常人治学有二病,一曰急,二曰懒,所以无成。这句话估计谁都可以听得懂,因为,它直接戳进大多数人的痛点了。

读了黄侃的治学名言,我逐条进行思考和对照了,有些已经做了,做得也还算可以,很多做得非常不到位,只待日后慢慢修正。

成名看似偶然的,掌握并能付诸实践大师的做法,向大师不断靠近,这是必然的。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

  • 学者风采 | 殷孟伦:谈黄侃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编者按:今年是黄侃先生诞辰135周年,兹发布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殷孟伦(1908-1988)1981年撰写的纪念文章(原载<文史哲>1982年第1期),以飨读者. 黄侃先生是 ...

  • 杜泽逊丨与大学生谈治学

    --杜泽逊在山东大学文学院本科生专题报告会上的发言 杜泽逊  2020年12月24日 同学们好!先讲一些题外的话.各位要推免研究生,推免生面试的考官怎样来对待你们,可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你们上届有个学 ...

  • 名老中医之路 金寿山教授谈治学经验

    金寿山教授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说均有较深的研究,从事医疗临床.教学等工作均有突出成就,是当代中医大家.金老从医之道却颇为坎坷,虽然其父是一个颇有学问的医生,但在金 ...

  • 许成钢教授谈治学

    由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徐轶青发起的"随机游走"谈话节目,邀请到了许成钢教授来给年轻学子谈一谈他是如何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以及与社会科学研究相关的一些方法论问题. 许成钢教授是改革开放 ...

  • 许成钢教授谈治学 | 比较

    本文是许成钢在与徐轶青和李华芳两位年轻教授对话的基础上,整理节选的.推送删减了原来对话中部分内容,现有版本基本都集中于方法论上. 许成钢教授是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首届研究生,1991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 ...

  • 周勋初谈治学:一个人要把精力的70%用来泛读、30%用来精读,精读的书要翻来覆去地读

    周勋初:治学之道 --从博学与专精说起 周勋初按:2007年5月,我应浙江大学"东方论坛"之邀,前往讲演,他们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收在罗卫东.方志伟主编的"浙大东方论坛文 ...

  • 童庆炳谈治学之道

    编者要我谈点治学经验,心里惴惴不安.因为自己的学问连自己都不满意,怎么敢介绍治学经验呢!只是自己是个教师,平时免不了给学生谈到自己学习.教书和研究中的一些甘苦,学生们也还听得进去,这次就把其中的几个要 ...

  • 吴良镛:与研究生谈治学

    编者按: 吴良镛院士针对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业务上的具体指导多,「治学」问题涉及少的问题,认为研究生应当有意识地注意治学问题.1997年,吴良镛院士在<世界建筑>上撰文,围绕立志于学. ...

  • 程千帆先生谈治学次第

    1990年,时任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的莫砺锋应<阅读与写作>杂志约请,就治学问题专访了程千帆先生.本文为访谈记录. 原编者按云:程千帆教授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 ...

  • 周祖谟先生:谈治学的方法

    周祖谟先生 谈治学的方法 所谓治学,就是从事于研究学问. 研究学问应当采取什么步骤,利用什么方法,才能做到精的地步,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治学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