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习读】平胃散

【方剂习读】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g)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g) 甘草炙黄,一两(3g)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研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亦可作汤剂,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方歌】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证治机理】

本证系由湿阻气滞,脾胃失和所致。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困脾胃,气机失畅,见脘腹胀满;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脉缓等,皆为湿邪困阻之象。由于“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临证指南医案》),故治宜燥湿运脾为主,辅之行气和胃,使气行而湿化。

【方解】

方中苍术辛香苦温,为燥湿运脾要药,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为君药。厚朴辛温而散,长于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化,且其味苦性燥而能燥湿,与苍术有相须之妙,为臣药。陈皮辛行温通,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协苍术、厚朴燥湿行气之力益彰,为佐药。甘草甘平入脾,既可益气补中而实脾,令“脾强则有制湿之能”(《医方考》),合诸药泄中有补,使祛邪而不伤正,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煎煮时少加生姜、大枣以增补脾和胃之效。俾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胃气平和,升降有序,则胀满吐泻诸症可除。

【配伍特点】苦辛芳香温燥,主以燥化,辅以行气;主以运脾,兼以和胃。

【运用】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以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为辨证要点。本方中药物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阴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者及孕妇不宜使用。

【附方】

1.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原名不换金散) 
藿香 厚朴 苍术 陈皮 半夏 甘草各等分(各10g) 
上㕮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
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浊内停兼表寒证。症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腻等。

2.柴平汤(《景岳全书》) 

柴胡 人参 半夏 黄芩 甘草 陈皮 厚朴 苍术(原著本方无用量) 水二盅,加姜、枣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症见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鉴别】

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其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佳,且兼具解表之功,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功可和解少阳、燥湿化痰和胃,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痰湿阻于少阳,寒多热少之湿疟。

【方论选录】

夫土曰稼穑,不及为之卑监,太过则曰敦阜。平胃者,平胃中之敦阜也。然土无成位,湿无专主,皆从化而来,从化而去,随人之脏气使然,阴虚者化为湿热,阳虚者化为寒湿。故治此者,当因其未化而化之,乃无后患。故用苍术辛温燥湿,辟恶强脾,可散可宣者,为化湿之正药。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理气而行痰,以佐苍术之不及。但物不可太过,过刚则折,当如有制之师,能戡祸乱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药,能补能和者,赞辅之,使湿去而土不伤,致于平和也。(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三)

《续名医类案》

戊寅十一月,高鹾使公子患似痢非痢,红多白少,恶寒微热,脉滑而数。询知自夏秋以来,由川北随任之粤,久积暑湿感冒而发。用平胃加羌、防、苏、藿,一剂而寒热退,再剂加槟榔、木香而瘳。
或问痢忌燥药,今用苍术而愈,何也。曰:常人痢疾,因暑令火热之气而得,燥药乃天时之所忌,是以不可擅用;今以积湿之病,发于隆冬外感,乃得力要药也。(《续名医类案》卷六)

《名老中医方剂医案》

胃脘痛

田某,男,65岁。1965年1月9日初诊。胃脘疼痛已多年,经常发病。这次疼痛一月余。痛甚时不欲食,冒清酸水,胃胀,左胁气窜至胃脘,以致心下堵塞难受,得矢气较舒。询其病因,常饮冷水,饮食不节,犯病往往因受凉或食生冷而引起。脉弦有力,舌正苔白腻。属寒湿中阻,肝胃失调。治宜温散寒湿,调和肝胃。处方:

炒苍术一钱半,厚朴一钱半,陈皮一钱半,炙甘草八分吴茱萸一钱,法半夏二钱,生姜二钱,茯苓二钱。服3剂。1剂两煎,共取400mL,分3次温服。

1月13日复诊:服1剂药后疼痛即止,第2剂药后胃脘舒适,欲食。脉转缓和,舌正苔减。原方加麦芽二钱,再服。继汤药之后,以香砂平胃丸,每日两次,每次二钱,温开水送下,以资巩固。

按:饮食不节,常饮冷水,最易导致寒湿中阻,肝胃失调,农村此种病证较多。温散寒湿,调和肝胃,乃为正治。本例选用平胃散合小半夏汤加茯苓,佐吴茱萸泄肝和胃,其效甚速。若兼有关节疼痛,选用五积散也是蒲老医生的多年临床经验。(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小儿流涎

李某,男,12岁。2012年6月18日初诊。流涎数年,四季不断,上课亦流涎不止,拭纸无数,患儿颇以为苦,甚至厌学。多方求治,辗转儿科、口腔科、外科,排除神经系统病变。西医治以B族维生素、维生素C、山莨菪碱,间或输液,但毫无改善。患儿面色稍黄,不思纳食,口腔无溃疡破损,舌淡微腻,脉缓。考虑患儿脾虚气弱,治以益气健脾,收敛固摄为法。处方:党参、山药、益智仁、五味子、石榴皮等近1月,收效甚微。今患儿再至,腹满,纳呆,苔白腻,脉濡缓。考虑患儿脾胃虚弱,运化水液和腐熟水谷受阻,水津失于输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痰饮水湿停聚而致痰涎内生。故治疗不单纯在于温补固涩,而在健脾运化水湿为法。选方平胃散加减,苦温燥湿,行气化滞,以恢复脾胃的运化。处方:

苍术10g,厚朴6g,陈皮10g,茯苓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炒麦芽1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

服药1周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再进7剂,患儿症状基本消失。原方巩固2周。

随访1年未再发病。嘱清淡饮食,忌食辛辣油炸之品。[高改宏.平胃散治疗小儿流涎验案1则.江苏中医药,2014,46(3):55]

慢性萎缩性胃炎

饶某,女,64岁。2012年2月11日初诊。

胃脘部胀满间断发作3年,加重伴纳差1周。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阴性。病理示:(胃窦)萎缩性胃炎1级,伴肠上皮化生。

刻诊:上腹部胀满不适,伴嗳气,烧心泛酸,纳差,舌质暗,苔黄厚,脉弦滑。证属湿滞脾胃。治宜健脾燥湿,理气消胀。予平胃散加减。药物组成:

苍术15g,柴胡、厚朴各12g陈皮、白芍、浙贝母、蒲公英、海螵蛸各9g,木香、黄连、三棱、白及、甘草各6g。5剂,日1剂,水煎共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

2012年2月16日二诊:胀满、烧心、泛酸等症较前明显减轻,仍伴嗳气、纳差,舌质暗,苔白厚,脉弦滑。上方去黄连、蒲公英,加川芎9g,丹参9g,焦麦芽12g,生鸡内金12g,再服15剂后,上述诸症缓解,继续门诊随诊调理。

按:本例为老年女性,症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以胃脘胀满为主症,属中医学胃痞范畴。其病机为年老体弱,饮食不节,造成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内生湿浊,湿滞日久而化热,湿热互结,气行不畅,气滞日久则致血瘀。以平胃散为基础方治疗,方中加柴胡、白芍、木香疏肝解郁,理气和胃;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海螵蛸抑酸;配三棱、白及破血止血,消胀生肌。全方以燥湿运脾为主,兼清热、消胀、活血,使湿浊去、郁热清、胀满消而诸症皆除。[于立友.汪龙德运用平胃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河北中医,2013,35(2):170-171]

胆汁反流性胃炎

李某,男性,20岁。2006年8月6日初诊。

上腹痛反复发作1年余,查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重度),B超示肝胆脾胰等未见异常,经西药结合胆汁、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动力及中药清热化湿和胃等治疗效果不显。目前上腹痛明显,恶心呕吐清水痰涎,嗳气脘胀,纳食少进,大便质烂,舌质淡红,苔白腻而滑,脉细弦。辨证为寒湿中阻,胃失和降。治予温化寒湿,降逆和中。处方:

炒柴胡10g,炒苍术10g,厚朴10g姜半夏10g,茯苓15g,陈皮5g,炒白术10g,煨木香10g,炮姜10g,吴茱萸3g,小茴香8g,甘草3g。

药进7剂,上腹痛明显好转,恶心呕吐已止,纳谷增加,原方加减共治疗3个月,诸症消失,体重增加,复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病告痊愈。[孙蓓,顾庆华.平胃散加味治疗消化系统急症举隅.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847]

高胆固醇血症

赵某,男,46岁。患者形体肥胖,四肢困倦,大便溏薄,每日2~3次,舌苔白腻,脉濡。查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均升高。辨证:水湿停留,湿困脾胃,运化失健。治法:燥湿健脾。方予平胃散加味。处方:

苍术12g,厚朴10g,陈皮6g,六一散10g(包煎),茯苓30g,薏苡仁30g,藿香10g,佩兰10g,泽泻15g,绞股蓝15g,神曲10g,白豆蔻6g(后下),姜半夏10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加强锻炼,节制饮食,忌食生冷瓜果及酒类饮料。

患者服药7剂后,便溏腹泻好转,纳谷稍增,但苔仍白腻。原方苍术加至20g,续服15剂后,苔转为薄净,四肢困倦好转,大便仍溏,复查三酰甘油及胆固醇较前好转。原方去绞股蓝、六一散,加入白术15g,荷叶15g,续服15剂后,大便已成形,日常工作活动精力充沛。原方加减续服1个月后停药,半年后复查血脂在正常范围,肥胖之体稍有改善。[刘波.平胃散应用之发挥.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6):63-64]

功能性消化不良

陈某,女,34岁。患者反复上腹部胀痛,伴有早饱、嗳气、恶心3年余,因疾病长期未愈,精神紧张,竟致劳动力丧失,整天蜷卧在床。刻下:纳差,畏寒(就诊时正值初夏,然仍着冬装),神疲困倦,舌苔白腻,脉濡细。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肝肾功能正常。

辨证: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湿困脾胃,胃气上逆。

治法:健脾燥湿,和胃降逆。方予平胃散加味。

处方: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0g,陈皮6g,六神曲10g,沉香曲10g,白茯苓30g,郁金10g,玫瑰花6g,佛手柑10g,炒谷芽、炒麦芽各30g,生白芍15g,桂枝6g,姜半夏10g。

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7剂后,上腹痞胀略有减轻,恶心嗳气好转,但仍畏寒,神疲困倦。

处方:苍术20g,白术20g,厚朴10g,陈皮10g,六神曲10g,沉香曲10g,白茯苓30g,九节菖蒲15g,玫瑰花6g,佛手柑10g,桂枝10g,姜半夏10g,六一散10g(包煎),藿香10g,佩兰10g。

患者服上药15剂后复诊,喜形于色,诉腹胀已减大半,纳谷增旺,神疲困倦好转,已减厚衣,且能做家务劳动。病有起色,续以燥湿健脾,佐以益气和胃。

处方:太子参20g,北沙参15g,苍术12g,白术12g,陈皮6g,绿萼梅6g,佛手柑10g,姜半夏10g,九节菖蒲15g,神曲10g,沉香曲10g,黄芩10g,香白芷10g,白茯苓30g。

续服15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精神好转。衣着若常人,体质量增加3kg。以四君子汤7剂调理善后。

1年后随访,疾病未再复发。笔者体会,功能性消化不良虽并非一定有湿,但应用平胃散确能缓解病情,甚至治愈。[刘波.平胃散应用之发挥.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6):63-64]

肠易激综合征

潘某,男,28岁。患者腹痛即泻、泻后痛减4年余,腹泻多发生于早晨和中餐后,遇工作紧张或旅行前多有发生,苦不堪言。曾在本院行肠镜检查未见异常,无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平时注意体育锻炼,但工作繁忙,心理压力较大。切其腹,软而无压痛,诊其脉稍虚,舌淡胖,苔薄。

辨证:肝郁脾虚,湿滞脾胃。

治法:健脾燥湿,缓急止痛。方用平胃散加减。

处方:苍术15g,马齿苋30g,厚朴10g,陈皮6g,甘草6g,生白芍20g,黄芩10g,广木香10g,防风10g,炒白术12g,六神曲10g,八月札10g,绿萼梅6g,佛手柑6g。每日1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7剂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腹痛减轻。药已中的,原方续服15剂后,患者已无腹痛腹泻,但见乏力、大便溏,舌体胖,苔薄白。原方加白扁豆30g,续服15剂后大便如常,体力渐复。原方加减继服1个月后停药,随访1年,诉偶尔发作1~2次,但均可不药而愈。[刘波.平胃散应用之发挥.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6):63-64]

反复性口腔溃疡

陈某,男,38岁。反复性口腔溃疡,疮面红而疼痛,西医给予消炎药物和补充维生素B2治疗多日无效,伴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质红而苔白腻,脉濡数。此乃湿热为患,但清热则湿不去,但祛湿则热愈炽,且有苦寒伤脾败胃,湿浊内生之虞。刘老思忖片刻,乃处以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之法,化湿泻热同施,以观其效。处方:苍术10g,厚朴16g,陈皮10g,炙甘草10g,大黄3g,黄连6g。服药7剂,口疮痊愈,胃开能食,大便正常。该患者后来又因饮食厚味多次复发,皆用此方,每服辄愈。此方也常用于治疗面生痤疮,疗效也佳,其机理与应用指征与口舌生疮基本相同。[张保伟.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的经验.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1):12-13]

不寐

庞某,男,38岁,工人。1994年3月9日就诊。患者2个月来夜不能寐,服安定等药仍不能入睡,甚或彻夜不寐,头昏不思饮食。追问病史,患者有胃溃疡病史,2个月前因饮酒过量出现恶心呕吐,胃痛发作,先后服用胃复安、甲氰咪呱及中药等均未见效。刻下症见头昏失眠,脘腹胀满,恶心,口淡无味,神疲无力,大便稀溏,舌苔白厚腻,脉滑。治宜健脾化湿,和胃安神。以平胃散加味。

处方: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0g,陈皮10g,甘草6g,半夏10g,枳壳10g,炙远志10g,神曲10g,茯苓10g,竹茹10g,大枣4枚,生姜3片。水煎服,每晚临睡前服1剂,连进6剂,呕恶止,腹胀除,饮食增,夜寐达7小时以上,后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10天,病愈。

按:本例为饮食所伤,脾胃升降失职,湿浊中阻,上扰神明,神不守舍而致不寐,先用平胃散化湿和胃以治其标,再以香砂六君治其本。切中病机,故获捷效。[谢建华.谢兆丰用平胃散举隅.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2):120]

多寐

患者,男,26岁,1994年10月21日初诊。因口渴饮冷,2天后出现多睡,服脑清片、谷维素等皆无效。现每日睡眠16小时以上,苦恼至极。诊见:体型矮胖,形寒自汗,精神萎顿,头蒙如裹,倦怠乏力,四肢沉重,纳谷不香,大便溏薄,静坐片刻即可入睡,呼之则醒,醒后复睡,脉沉,苔白腻。证属湿邪困脾,阳气痹阻。治以燥湿健脾,化浊醒神。平胃散化裁:苍术9g,厚朴6g,陈皮6g,生酸枣仁20g(打碎),胆南星10g,石菖蒲10g,藿香9g,桂枝6g,淡附片6g(先煎)。上方12剂诸症消失,继以香砂养胃丸9g,每日2次口服,和养脾胃。

按:《丹溪心法》云:“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患者形体丰肥,体肥者多痰湿,复口渴饮冷,致湿邪外束,内困脾土,运化失司,清阳不升,则头蒙如裹,昏昏嗜睡;脾主四肢,脾阳不振,则肢体沉重,倦怠乏力;湿阻中州,则脘闷纳差,便溏。郝老以苍术燥湿健脾,藿香芳香化浊,陈皮理气和中,厚朴宽中理脾祛湿,石菖蒲、胆南星、生酸枣仁化痰醒脾,提神开窍,桂枝通阳化气,淡附片温里助阳,湿浊得化,脾胃健运,则神爽身轻。[刘兴山,刘林娜,郝怀清.应用平胃散验案四则.山东中医杂志,1997,16(3):124-125]

脓疱疮

患者,男,45岁。1995年6月7日初诊。2年前夏季两手掌起脓疱疮,日渐加重,继而两足跖部亦起,此消彼起,溃流黄水,缠绵不愈,瘙痒无度,内服外用中西药物均无效。伴见脘腹胀满,纳呆恶心,四肢困重,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证为脾胃湿热,氤氲成毒。治以燥湿健脾,清热解毒。
处方:苍术15g,陈皮12g,厚朴10g,地肤子20g,白鲜皮30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连翘15g,蚕砂15g,蝉蜕6g,硫黄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服3剂后,脘腹得舒,脓水减少,亦无新生者。效不更方,原方继服25剂后痊愈。[刘兴山,刘林娜,郝怀清.应用平胃散验案四则.山东中医杂志,1997,16(3):124-125]
(0)

相关推荐

  • 祛湿——苦温燥湿剂: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苦温燥湿剂,适用于湿困脾胃之证,以平胃散为代表方 [组成] 苍术 12g 厚朴 9g 陈皮 6g 甘草 3g 生姜 3片 大枣 3枚 苍术 厚朴 陈皮 [用法] 原方为散剂,现通常用水煎 [功用] 燥 ...

  • 健脾燥湿的名方

    小编导读 在脾胃病中,有一个很常见的病因是湿邪困阻,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病遂至.治疗这种类型的脾胃病,关键是健脾除湿,这时候有一个方子就派上用场了.今天就带大家来学习这个名方-- 1 名方导 ...

  • 【方剂习读】补阳还五汤

    [方剂习读]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归尾二钱(6g) 赤芍钱半(4.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

  • 【方剂习读】玉屏风散

    [方剂习读]玉屏风散 <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一两(15g) 黄芪蜜炙 白术各二两(30g) [用法]上 咀,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 ...

  • 【方剂习读】五积散

    [方剂习读]五积散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苍术 桔梗各二十两(各15g) 枳壳 陈皮各六两(各9g)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各三两(各5g) 半夏汤泡,三两(5g ...

  • 【方剂习读】交泰丸(心肾不交失眠)

    <韩氏医通> 交泰丸 [组成]川黄连五钱(15g) 肉桂心五分(1.5g)[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空心淡盐汤送下(现代用法:蜜丸,每服3g,日2次,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 ...

  • 【方剂习读】济川煎

    [方剂习读]济川煎 <景岳全书> 济川煎 [组成]当归三至五钱(9-15g) 牛膝二钱(6g) 肉苁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钱(6-9g) 泽泻一钱半(4.5g) 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1.5- ...

  • 【方剂习读】清胃散

    [方剂习读]清胃散 <脾胃论> [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半钱(6g) 黄连六分,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9g) 升麻一钱(6g)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 ...

  • 【经方习读】甘草麻黄汤

    [经方习读]甘草麻黄汤 <金匮要略> [原文]里水[1],越婢加术汤[2]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金匮水气:25)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 ...

  • 【经方习读】薯预丸

    薯蓣丸<金匮要略> [原文]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1],薯蓣丸主之.(金匮虚劳:16)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2]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劳 麦门冬 芍药 ...

  • 夜读0001:初学方剂或读医案的人难免对...

    夜读0001:初学方剂或读医案的人难免对古代方剂用量有困惑,动不动那么大的用量安全合理吗?古代方剂用量,虽多考证,仍未有定论.但是读古方,可以主要理解古方的配伍意义,作为临床用药比例的参考,不必拘泥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