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60多岁老农拿着一张1100万的欠条找政府“讨债”,专家鉴定后为何只归还了8万?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名衣衫褴褛的老农民不断在山西省某个地方的政府部门门口徘徊。工作人员经过询问,老农民支支吾吾说明来意:“我是来找政府还债的!”说完,老农拿出一张1100万元的欠条,工作人员一看欠条不像假的,觉得事关重大,赶紧上报,很快埋藏在历史中的一件往事浮出水面。
这位老农民叫郭建英,祖上曾经阔过。他爷爷活着的时候,恰逢中国乱世,14年抗战胜利后,内战接着打响。郭建英的爷爷是一名商人,凭借着多年的“诚信经营”积累起万贯家财,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富商。
内战初期,我军的一支部队接到命令,需要急行军长途跋涉到另外一个地方执行任务。最令部队首长头疼的是粮草,任务重,时间紧,筹粮来不及,又不能强行向百姓摊派,更不能抢粮。部队也没有余粮可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粮草问题,那么长时间急行军执行任务肯定是要失败的。
上级命令下达,困难需要自行解决。首长无奈之下,向当地的老百姓尤其是富裕的人家进行借粮,并承诺事后一定归还。郭建英的爷爷经商走南闯北,什么样的队伍都见过,他从没见过我军这样纪律严明,爱护老百姓的革命队伍。
听闻部队严重缺乏粮食的情况后,就自行筹粮几十车捐献给我军,后来还带头捐出1100万法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我军首长知道后,坚持要给郭建英的爷爷打欠条,表示革命队伍绝不能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郭建英的爷爷虽然再三推辞,但是终究抵不过部队首长的坚守原则。
最终双方采取了折中的办法:郭建英爷爷接受了部队开具的“1100万法币”欠条。部队带着“借来”的粮食和费用踏上征程,战争无比残酷,将士们大多都是九死一生,我军的这支队伍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开具欠条的首长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敌人空袭丢下的一颗炸弹,刚好掉在了他的身边,以至于最后连他的尸骨都没找到。他身上的所有物品和他一起,消失在了硝烟之中。
郭建英的爷爷深知这张欠条的内在意义,也并没有想着要讨回欠款,临终前,郭建新的爷爷将这张欠条传给了郭建新的父亲,并立下规矩:“要保存好这张欠条,不为追讨,只为纪念,也是军民之情的一个见证。 ”
郭建新的父亲去世时,又将这张欠条当作传家宝一样传给了郭建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过几次主动归还欠款的行动,但国家恪守祖训,并没有去找政府“讨债”。郭家到了郭建新这一代,家道败落,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郭建新60多岁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老伴得了重病,更是让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郭建新曾经也想过要找政府“讨债”,但最终还是没有实施。后来,老伴病情日益严重,治疗的花费实在太大,郭建新情急之下,决定找政府试一试。
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政府人员上报上级部门后,上级部门找来专家进行鉴定,仔细鉴别之后,专家肯定郭建新手中的欠条是真的。政府按照“购买力”进行折算,最终欠条上的“1100万法币”折算成了“8万元人民币”(含利息)。
8万元人民币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可算是一笔“巨款”,不但解了燃眉之急,而且还大大改善了郭建新的家庭情况。郭建新拿到政府归还的“8万元”后,感动地泪流满面,不断喃喃说道:“真是没想到啊!真是没想到啊!”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诚信为美, 郭建新的经历不是孤例,之后在河南和山东有不少人拿着战争年代的欠条找政府“讨债”,我们的政府都进行认真鉴别,然后一一予以归还,坚持言而有信的信誉。 而那一张张的“欠条”则成了军民情的一个见证,成了历史博物馆里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