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奇门遁甲前应该看什么书?

转载请说明出处

商业合作请扫描文后二维码

每周坚持两篇原创

致力于跨界读书

用不同的经度突破思想的维度

解决一些学习易学之前和学习之后遇到的问题的系列文第一篇。

1/5

学奇门遁甲之前该看什么书?

最近上海-无锡-广州三地奔波,事多、繁、巨,平时只能在群里短暂互动一下,无法抽出大段时间写文章,又不能以次充好敷衍读者,所以前天文章停更一次,抱歉!此文为补更!

经常读者在群里或者后台问我:“老师,我想学奇门遁甲/易学,能不能推荐一些书先看看?”首先我非常赞赏读者的学习热情,其次就犯难了。因为推荐几本书很容易,但对你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不了解,所处心智阶段不了解,自学能力不了解的情况下,给你推荐书基本上相当于推着你自绝于易学。(当然也有一些人自绝以后又复活,重新学习)。

因为易学书籍很有意思,基本上是两极分化,一类是《皇极经世书》、《斐然研易集》、《河洛精蕴》之类的理论性书籍,这类书籍的特点是研究深入,理论体系宏大,语言精微,但对初学者来说,犹如看《资本论》《相对论》这些大部头,十分钟不到就哈欠连连。

另一类是各种冠以“入门”之名的现代人写的书籍,这类书类似南方前店后厂的小作坊,基本都是前面简单讲一下基础知识,罗列一些知识点,后面则夹叙夹议,进行大量案例解析。特点是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不好,基础知识一笔带过,案例也解得不透彻,说是入门,读者看完往往入不了门,反而是一脸懵逼+不明觉厉;

还有一类是古书,认为自己有点文化底子的初学者比较喜欢看,毕竟古人比较淳朴,干货多一些。这类古书的特点是:假定阅读者是具有一定易学基础知识的,基础章节依然一笔带过。特别是大部分奇门遁甲类和大六壬类的古书,有的连基础都没有,上来就是一首歌诀,三五句阐述一下,直接就开始排盘了,如《奇门遁甲秘籍大全》,言语无味,简单粗暴,前无阐述后无案例,妥妥一本新华字典式的工具书。

这些书,初学者看了,要么被现代人夹叙夹议,神乎其神的案例吹嘘引得想入非非,认为自己学了以后可以御剑飞行,夜游地府,与玉帝争长短,与阎王较高下,要么直接产生“我就不是这块料”的心理。

2/5

古人万万没想到的地方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是私塾教育,小孩六岁开蒙以后(也有三岁开蒙的,不过我认为那纯属摧残式教学),学习的教材依照年龄顺序依次大概是《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

其中:

  • 《三字经》、《千字文》是认字的,你现在觉得头疼的那些易学基础知识,就是天干地支八卦五行在这个阶段就教完了;

  • 《孝经》、《大学》、《中庸》是建设基础三观的;

  • 《论语》、《孟子》是建设深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 《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是建设高阶世界观的。

这个过程基本上是10-12年,三观建设完成后就去赶考: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做官,进京赶考的路上会遇到大户人家小姐,然后月下私会……咦,好像歪楼了。

这么一对比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奇门遁甲和大六壬系列的古书大多对易学基础知识一笔带过,因为古代读书人中的精英阶层才会去研究奇门遁甲和大六壬,在教材的前面加一章易学基础知识纯属画蛇添足。就像你现在看高数教材,开篇第一章肯定不会给你详细讲解一下小学一年级的十以内加减法一样。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因为中国古代知识体系中,天干地支八卦五行和现代人运用阿拉伯数字一样,基本上属于习惯成自然。比如东南方,古人说巽方,只要是读书人,没人听不懂;比如一个属猴的人,别人问他属啥,他会很自然的回答申猴,连过脑子都不用。古人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后代有一天会不认识这些字,不了解这些字的含义。就像我们想不到100年后,01234这些数字或许会被其他东西替代一样。

所以,有些读者问我:“老师,我应该看什么入门书籍?”我回答:“《三字经》、《千字文》,真不行的话,《唐诗三百首》、《康熙字典》都行。”这真不是开玩笑的,确实是这样,不是装逼,也不是故意藏私,我向毛主席保证!

3/5

从包豪斯到德州骑警

《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在古代的私塾体制下,是做官要掌握的知识,算是公务员专业教育,但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只能作为兴趣爱好,有些人学完后会当做职业,所以最多算是成人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学界有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包豪斯”教育方式,是德国魏玛市包豪斯学院创立的。初级阶段是基础动作分解入门,中级阶段是系统构成教学和简单实践,由此观察学生的兴趣,为将来分科做准备,高级阶段是分科后进行专业训练。

另一种是“德州骑警”的教育方式,由美国从19世纪得克萨斯州骑警训练方式总结而来,初级阶段是直接进行系统感知,进入思想体系构造,中级阶段是学习构造思路以及理性思考的习惯,用九宫格进行辅助教学,高级阶段则进入各专业场所进行实践,同时进行实验室实践,特点是非常注重案例的总结。

教育方式不同,教材自然就不同,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当我们准备进行易学职业教育的时候,回头一看现有的壬遁系(奇门遁甲和大六壬的合称)教材,就又尴尬了。

如前文所说,如果从“包豪斯”教育体系来进行的话,壬遁系几乎没有基础教材,最接近的基础教材在《滴天髓》、《渊海子平》、《三命通会》、《子平真诠》这些八字书籍里,但这些书并不是非常精准对应壬遁系知识体系的,就像你是英语系,主攻英语教育方向,但没有专业教材,拿国际贸易系的外贸英语教材凑合一样,学是可以学的,但并不贴合你的专业,肯定有疏漏的地方。

如果以德州骑警的教育方式,注重案例教学与总结,直接进行系统感知,进入思想体系,从上往下顺的话,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会让大多数学员觉得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其实还是挺引人入胜的。

所以,当有些朋友问我需要读什么书的时候,我往往就卡壳,期期艾艾想半天,别人可能认为我是在思考,其实我正在对自己进行灵魂拷问三连:“你看的什么书?”、“你怎么学的?”、“你怎么规避易学陷阱的?”,当我想完了再抬起头来准备汇报时,发现对方已经走远了,顺风飘过来一句话:“这个老师啊,不实在,问他看啥书都不说。”

4/5

你要学习的是哪种技能?

是啊,当时我是怎么学会的?我接受的也是义务教育制度,不是私塾教育,跟大家一样。其实这个问题我真的是认真想过的,仔细总结后我发现,我是无意中开始学习的,也就是说,我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去学习易学,仅仅是喜欢,这种喜欢来自于家庭环境里无意识的熏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反而让我可以优哉游哉的慢慢学习,用时间慢慢的浸润、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一些技能是学了以后马上就可以用的,比如驾驶技能,办公软件操作技能,这类技能初学完以后和运用十年以后,除了熟练度,技能并不会主动升级,也不会形成思想体系,我称之为生存技能。

但有一些技能则是需要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边学边练边思考,比如木匠、画画、写作、易学等,这类技能初学完以后和运用十年以后,差别很大,因为这类技能会主动升级,并且技能空间弹性大,可以包容很多知识点,最终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独特思想体系,所以在这些技能圈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神”出现,我称之为生命技能。

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在学习一项技能之前,首先思考这项技能是什么技能,我认为很重要。我则是因为运气的原因,无意中进入了学习生命技能的轨道,有时候运气确实很重要,你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但运气总有用完的时候,所以,坚持学习比运气更重要。

我小时候喜欢看书,家里老人也喜欢买书看,囤了两柜子加两箱子书,但他们喜欢的是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比如四大名著,《说唐传》、《说岳传》、《三言二拍》等等,我从小被迫接受了传统小说的洗礼,然后又被摁着练了几年毛笔字(最后也没练成,我那字都不能称为书法),临的贴就是《三字经》、《千字文》这些。

刚开始是被迫,后来可能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反而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触,到主动学习,主动吸收,慢慢的从中学时不成体系,到大学时渐成体系,到现在形成体系,逐渐积累下来,量变形成质变,最终在我三十岁之后爆发。如果不是那些学习者的疑问,我也不会回头看,如果不回头看,我甚至都意识不到童年养成的习惯可以深刻影响我的一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要感谢你们的。

但这是我个人运气所致,并不能作为普遍的经验传播,很多人高中毕业以后都不读书了,更不用说从小学到工作以后的二十多年坚持阅读传统文化和历史书,也正因为一直坚持在这条路上走,所以我对路况非常熟悉,哪里有弯道,哪里有坑,哪里有坦途,很清楚。有时候,试错得来的经验,更宝贵。

因此我想对初学者的一个建议是:先不要急着想我该看什么入门书,而是先考虑好你是否真的想学这门生命技能,并且愿意平时挤出零碎时间去持续升级技能,我不能保证你一年、三年或者五年就一定能学成,但如果你能保证持续的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肯定会让你进入加速度的通道,终有爆发的一天。

5/5

要看哪一类书?

如果你真的确定了,愿意投入且持续投入时间去学习,那么你将会发现随着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每一种新思路的打开,你的面前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你的生命也因此而增加了新的厚度,这并不是我总结的,是很多学习过的人总结出来的,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厚度,用知识做燃料,不停的推动自己,像那个流浪的地球一样,用一次爆发的力量最终离开木星轨道,冲出太阳系,形成加速度运动,成为少数人中的一员。

如果你确定了如下的目标,那么你真的没必要一开始就去阅读那些缺失了基础知识的“准工具书”,因为教育制度的不同,那些“大全”、“秘籍”、“案例集”之类的书都是你在补充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基础三观以后再看的,因为100年前到1000年前,古人就是这么看的。

那么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基础三观怎么学呢?我的经验就是,刚开始,就随着你的兴趣学

  • 你喜欢看小说,不妨从章回体小说开始,比如四大名著,甚至金瓶梅;

  • 你喜欢看思想类书籍,不妨从《庄子》、《孟子》开始,里面有寓言、有议论,你会发现庄子其实有点愤青,孟子偶尔也是个键盘侠。

  • 你喜欢看奇人异事,不妨从《世说新语》、《太平广记》、《搜神记》开始,古人的脑洞开得比我们大多了。

因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一样,中国文化是个球体,西方文化是个金字塔状,所以中国文化无论从哪一个点切进去,只要你愿意钻,最终都能到达中间的核心位置,但恰恰因为是个球体,所以刚开始你试探着去碰的时候,会发现一碰就走,抓不住,摸不到,这都是正常现象,相信我,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这种感觉。这时候,恶狠狠的抓过来一顿杵就是了。

我们经常听一些老艺术家说,功夫都在戏台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那些老艺术家来说,技艺的提升不主要来源于专业技能,而是主要来源于阅读、观察和试错,这三种方式对学习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改天我辟专章讲述。通过阅读、观察和试错,我们可以迅速得到上百年乃至上千年浓缩的知识,然后经过我们的消化和吸收,最后壬遁的格局下释放出来,这是我的学习感悟。

比如我工作室的书架上一共放了98本书,壬遁系的书籍只有11本,占比11%,风水类的书籍只有5本,占比5%,其他的书籍涵盖了历史、佛学、道学、中医、诸子百家、相对论、炒股、政论等等领域,我是把壬遁系的书当工具书的,因为确实就是工具书,偶尔查一下,我吸收知识主要是从壬遁系之外的书里。

比如我经常从《楞严经修学体悟》中悟到奇门遁甲布局的原理,也会在看楼继伟著的《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时感悟到奇门遁甲中各宫位生克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还会在考据《诗经》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历史上某个事件,且这个事件在《易经》中竟然也有相关描述,《左传》里也有相关的记录,要知道这三本书相差近800年,联系起来一读,我对某一个卦象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我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是这样的。

我拿我的学习经验和经历跟大家汇报一下,希望对有志于学习易学的朋友有一点帮助,这门学问非常庞大,体系也非常繁复驳杂,但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我个人感觉比槟榔的诱惑力更大,毕竟槟榔只刺激你的大脑皮层,而获得知识的喜悦是直达大脑深处的。

最后我回答一个问题,有人经常问:“我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其实,在尚未学习之前,对提问者来说,我的答案只能是“不知道”,因为前文讲述过的,易学体系非常庞大,我不知道你最终会在这套知识体系里得到什么。如果因为“不知道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而不去学习的话,也很正常,大多数人对于未知的事物第一反应就是恐惧和抗拒。

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恰恰另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数更少一些),他们决定学习的原因,跟你一样,“不知道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那么“学了就知道了”,反正“技多不压身”。

我当年,也是这么想的!

-本文完-

我知道有物书斋的读者都是喜欢深度思考的。


注:传统奇门遁甲初级预测班于拟定于3月23日-3月25日开办第一阶段课程,课程大纲请看“培训咨询系列”下四篇文章。(请再次注意是初级班,不是中级班,中级班开课时间会给已缴费报名的学员单独通知。)

费用询问助理宋老师(扫描下方二维码),书友会成员有优惠。

培训资讯系列

与人生哲学相关的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