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教育好这三种能力,不愁宝宝将来没出息!(建议收藏)
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一所幼儿园因为实行超前教育而被有关部门直接叫停。因为国家教育部门早就下达通知,禁止任何幼儿园以任何形式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这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超前教育给孩子进行知识灌输隐患大,真正的超前教育应该是能力的培养。
01阅读习惯,越早养成越好
专家鼓励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看绘本。
太早?
No!No!No!
孩子出生后,就可以给他看黑白卡片来练习追视能力。之后的每个阶段都会有适合孩子的绘本,父母只要科学、理性地为孩子选择适合他成长阶段的绘本,就可以尽早帮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余秋语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我认识一位妈妈,在女儿一岁之前就开始带女儿阅读绘本,女儿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上小学后,每天完成作业之后都要看个把小时的课外书,不看就不睡觉。
阅读也帮女儿提升了理解力与写作力,这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阅读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记住多少东西,而是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观察,产生疑问,引发思考,解决问题。
在思考中学会辩证、学会取舍、懂得做人之礼以及做人之理。
这就是思维能力的历练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秘密武器”。
有的小朋友很小就能从1数到100,认识很多汉字,会背很多古诗……
家长们引以为豪。但是这些知识都是固定知识,是每个孩子早晚都能学会的。
而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为什么苹果的坠落,对普通人是那样稀松平常的现象,但到了牛顿那里却引发了惊人的思考呢?
这就是思维力的差异。
将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才是孩子学习的顶级目标。
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全方位地提升能力,越早开始越好。
02感受力,让孩子勇敢说不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作者菲利帕·佩里认为,如果亲子教养真的有秘诀可言,那么就是:不要和孩子争论他的感受。
当孩子沮丧、害怕、难过、愤怒时,千万别去否定和压抑孩子的感受。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确认他的感受,并进行安抚。孩子将学会明确自己的感受,并逐渐内化这种抚慰,学会自我化解。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中有一个案例。
一个小女孩和朋友们一起去游泳,但很快就回家了。
妈妈奇怪地问:“你怎么那么快就回来了?”
女儿解释说:“泳池边有个比她们大的男孩想假装成小狗舔她们的脚。她的朋友们都觉得很好玩,但她觉得很恶心。”
这个女孩明确自己的感受,并选择离开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而其他孩子没有。
如果父母一味否定孩子的感受,那么在遇到危险情况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不懂得确认自己的感受,而是妥协、隐忍,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培养孩子的感受力,父母是关键。
让孩子承认和明确自己的感受,对不良感受勇敢说不,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孩子在被父母的接纳和抚慰中,也会学会共情他人,体谅他人。这在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03动手力,让孩子勇敢面对生活
手和脑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大脑发育良好,手会更加灵巧;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的发育。
搭积木、拼乐高,大部分孩子都会接触到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锻炼动手动力,提高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却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所或缺的。
作为父母总有很强的照顾欲,一直给宝宝喂饭,帮他穿衣,洗衣、打扫都不让孩子触碰。
但生活中的动手能力,是提高孩子责任心以及独立能力的有效途径。
想让孩子更顺利地适应社会,千万别再让他“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让孩子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比如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整理玩具,帮家长摘菜,扫地,洗袜子……
在生活中,多给孩子机会自己动手尝试。当成功时,他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从而产生责任感及独立的信心。
说到这,让我不禁想起那位日本的患癌妈妈,在女儿五岁之前就教会女儿做饭,做家务。为的是妈妈去世后,女儿即使是一个人,也可以好好的生活。
她的女儿没有让她失望,五岁开始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照顾爸爸,为爸爸做饭,洗衣、打扫。
这种对生活的掌控感,一定会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每个人都要做好独自生活的准备,没有人会照顾自己一辈子,为什么不早一点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呢?
以上三点是一生的通用能力,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超前教育不是超前让孩子拥有多少知识增量,而是要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
就像盖一幢大楼,地基稳固了,才可以建成耸立的高楼大厦。
李雪琴说过一句话:没有什么决定,可以决定一生。
深表赞同。
哪怕上了名校,也不代表一生辉煌;哪怕高考失利,也不代表人生的失败。
不必过于在意起跑线上的快慢,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只要没到终点,人生皆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