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惨剧往往都是这样造成的
【前言】这篇材料,是接上一篇的:奋七世之余烈。
话说附属国乌孙被匈奴所欺凌,求救。汉宣帝以16万骑兵,兵分五路浩浩荡荡的压向匈奴腹地,要求每位将军都必须深入蒙古高原2000里。
同时又派出常惠去协助乌孙昆弥和匈奴单于决战,名为协助,实际上是派常惠去撺掇、监视乌孙昆弥,希望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达到围魏救赵、卞庄刺虎的战略效果。
加上乌孙5万骑兵,21万骑兵6路出击。最终乌孙和匈奴成功的干起来了,乌孙胜,匈奴大残,从此乌孙和匈奴结下血海深仇,成为汉朝在西域的铁杆支持者。
而汉朝的五路兵线,由于从长安出兵,动向被提前侦查到,所以没什么收获,期间还出现了谎报军情、虚报战果等现象。最终御史大夫、祁连将军田广明由于谎报军情而体面,云中太守、虎牙将军田顺因虚报战果而身死。
田广明的职场一帆风顺,一路从低级职位做到三公重臣,从地方到中央,出将入相,最后却在小阴沟里翻了船,因谎报军情而自杀谢罪,太可惜了。
田广明的经历,以前写过:下属不受控制,大多是组织架构没有搭建好。今天我们分析下,田广明到底失败在哪里。引以为戒。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宣皇帝 本始三年 前71年
闻虏已引去,皆不至期还。天子薄其过,宽而不罪。
祁连将军出塞千六百里,至鸡秩山,斩首、捕虏十九级。逢汉使匈奴还者冉弘等,言鸡秩山西有虏众,祁连即戒弘,使言无虏,欲还兵。
御史属公孙益寿谏,以为不可。祁连不听,遂引兵还。虎牙将军出塞八百馀里,至丹馀吾水上,即止兵不进,斩首、捕虏千九百馀级,引兵还。上以虎牙将军不至期,诈增卤获,而祁连知虏在前,逗遛不进,皆下吏,自杀。擢公孙益寿为侍御史。
【译文】听说匈奴已经退走,所以汉朝将军们不到预定目标就都退回来了。天子认为将领们的过失不严重,所以从宽处理,没有惩罚。
祁连将军田广明出塞一千六百里,到达鸡秩山,共斩杀、俘虏匈奴十九人。正好路遇出使匈奴回来的冉弘等人,冉弘说鸡秩山以西有敌军,田光明警告冉弘,让他们改口说没有看到匈奴的踪影,想退兵。
御史大夫田广明的下属公孙益寿劝谏,认为不可退兵。田广明不听,于是率军返回了。
虎牙将军田顺出塞八百余里,到达丹馀吾水,之后按兵不动,共斩杀、俘虏匈奴一千九百多人,然后率军返回。
皇上认为田顺没有完成约定目标,还虚报战果,而田广明知敌在前,逗留不进,下令将哥俩逮捕入狱,二人自杀谢罪。同时皇上擢升公孙益寿为侍御史。
【解析】田广明失败在哪里?
一、选择错误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时,写了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莫入斯门。”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有强大的军队;一支强大的军队,必然有强硬的作风。只有作风过硬,才能打胜仗。尤其是战争年代,尤其要求士兵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不管是任何时代,都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作为一名军人,一旦组织需要,就算前面是刀山火海,龙潭虎穴,为了维护组织利益,也必须拿下来。
军人,尤其是战争时期的军人,这是一个刀头舔血的职业。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个瓷器活。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作为将军,更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兵力的差距并不是胜败的关键,孙武提兵数万可以横扫楚国,韩信灭齐也是提兵数万,事见:澭水杀龙且。
到了田广明这里,就成了提兵数万谎报军情。未战而先言败,实在是太怂了点,不适合当将领,甚至不适合当一名军人。军人应该有随时战死沙场的心理准备。
田广明此时已经功成名就,幸运的屌丝逆袭了。见好就收,好好地当御史大夫不好吗?明知道自己比较怂,还来趟匈奴这趟浑水,最后偷鸡不成折了命。
到底是太贪,还是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
二、权术错误
第一点说的是治未病,现在说治已病。
退一步说,这个时候,田广明已经领兵出来了,路遇从匈奴回来的使者,怎么能让他当众汇报情况?使者的话当众说出口,那么多人听到,还去警告别人改口,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不谋于众,太多人知道了,不好保密,永远不知道谁会泄密。
而如果是私下说的,为什么会被告密?会被泄露给汉宣帝?这说明田广明没有认清身边的人,把不该信任的人纳入了信任范围。
在身边干净的前提下,如果是单独汇报的,田广明想撤军,就应该把汉朝使者灭口。得派给他们一个必死的任务,比如说让他再去侦查一下匈奴。如果他们去了,就派出亲信半路截杀,让他们回不来,死人是最会保守秘密的;如果他们拒绝去,就以违抗军令处斩。
如果是公开汇报的,其实田广明根本不必如此急着撤兵,再派出就应该再派出亲信侦查兵确认一下,说不定匈奴已经撤离了呢?就算匈奴还在,也完全可以指使亲信说匈奴已经不在了。
田广明不把匈奴是否存在的话语权拿到自己手上,而公然撤兵,知敌在前,逗留不进的帽子算是戴在头上拿不下来了。
皇帝的策略是大张旗鼓的从长安出发,其实就是告诉匈奴爸爸来了,你们自己滚,别惹我,皇帝也未必想汉军和匈奴发生正面冲突,而是想让乌孙和匈奴互相伤害,如果汉军和匈奴打起来了,岂不是便宜了乌孙?
按照惯例,汉朝每支部队都会有监军,一般是由皇族担任,比如说卫青北击匈奴的时候,监军就是汉武帝的儿子,齐王刘闳。事见:什么时候该自作主张?很多人都没搞懂。
这个时候,田广明坚持要撤军,却只有一个下属反对,监军都没有吭声,其实就反映了监军也是不主张打的,而监军代表的是皇帝,皇帝其实也是不主张打的,否则,田广明未必能够顺利的实行撤军。
但问题是,田广明明目张胆的这样搞。知敌在前、逗留不进这个大帽子,铁定丢不掉了,一旦带上这个帽子,皇帝也救不了他啊,军法如山,如果被士兵知道主将这么整都不受惩罚,以后队伍还怎么带?所以说田广明死就死在犯明罪,太嚣张了,需要负责,不杀无法正视听。
三、决策错误
田广明的第三个错误是,不该在不该搞一言堂的时候搞一言堂。一言堂这种东西是要负责的,要分析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是好处多,搞一搞可以,如果是坏处多,就没必要搞了。
既然消息被公开了,田广明不该自己一个人拍板。一个人拍板就必须一个人承担撤兵的后果,一个人的肩膀太弱小,会压死人的。
像撤兵这种事,有什么好处?对于皇帝来说是避免和匈奴正面冲突,导致把乌孙推在最前面的算计泡汤。对于军队头头脑脑来说,是避免做无畏的牺牲;对于士兵来说是或者回去。
有什么坏处?坏处就是擅自撤兵需要承担责任,谁主张谁负责。
既然好处是大家的,那坏处也就应该大家一起承担。田广明最傻的是自己一个人跳出来拍板,在不该搞一言堂的时候搞一言堂。
这下好了,好处大家都有,坏处田广明一个人承担,军队系统的高级将领见田广明这么傻,一个个都在心里乐的合不拢嘴。
更绝的是田广明的下属公孙益寿,还趁机劝谏了一把,这个劝谏,其实很可能就是为了投机而劝谏。
反正你要撤兵,我就劝谏,既然你打定主意要撤兵,各方面大佬都没说话,又岂是我一个小小属官能够劝阻的。
到时候你撤了,便宜我占到了。要是出了什么事要承担后果,我可不负责,当初我可是劝谏过的,是你自己不听,白费我一片苦心,我就是要为了反对而反对,不管你怎么搞,都别想连累我。
果不其然,公孙益寿不仅没事,还因为劝谏而升官。
田广明应该怎么做?
两个字:开会!
田广明不应该独自拍板,而是应该把军队中的头头脑脑集中起来,开会分析下到底有没有匈奴?要不要再派出小股部队侦查下?如果有,要不要向匈奴发起进攻?
首先就应该看看大家的意见,看看谁赞成,谁反对。谁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就以小股部队派他去诱敌,自行以大军设伏,既然你反对撤军,想打,那就你先上。
田广明四万大军出塞近两千里,斩首十九级,说出去实在是丢人,这件事情搞得好就能取得不错的战果,刚好可以刷点战绩。
如果有人还反对,继续派他去诱敌。如果不去,就以违反军令处斩。如果没人敢反对了,那就是大家一致赞同撤军,既然形成决议,那就是集体决策。
集体的智慧嘛,总不能让一个人承担责任。法不责众,皇帝总不至于把所有人都斩首,皇帝大概也就是个:闻虏已引去,皆不至期还。天子薄其过,宽而不罪。这种处理手段了。
田广明的失败,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不过是由于田缺乏权力思维,不懂得在职场中保护自己,胡乱拍板,为别人谋取好处却独自一人承担责任,所以酿成了自身自杀谢罪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