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一种家庭文化,能够影响数代人
这两天看到央视的一档叫做《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不仅被它感动得一塌糊涂,更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了泱泱华夏传统文化的传递和精神的传承。
主持人撒贝宁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孔子对话,和司马迁一起谈史,再现孔子一生的成就和司马迁曲折辉煌的一生。
近两年,国学、汉服兴起,传统文化日渐火热,端午节的《洛神水赋》更是走出了国门,惊艳了世界。
不只是我,不止是在电视上,还有我身边的许多普通的人,也都已经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锋芒与精神力量,浸润于其中,无不感到心的欢欣与文化的力量。
这种文化的力量血脉相连,镌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基因里。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所依靠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有国的文化基因,家也有家的文化基因。
李玫瑾教授的新书《心理抚养》中说到:
“在心理学史上,从弗洛伊德到荣格都在研究后天经历对人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知道,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还会遗传给后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学习和努力的经历,会成为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能力”。
看见过许多寻根归祖的故事,听到许多过身心灵课程的老师说,一个人创伤的疗愈需要从根上挖掘,也从书中、现实中看到过一个家族几代人力量的强大。
以前,我从不认为我的祖先跟我会有什么紧密的联系,有的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小时,每当初一十五,或是过节的时候,我的妈妈都会炒上8个好菜。炒好后,她总会先给祖先盛好饭菜,倒好酒。然后放上神台,点燃香烧纸钱,再拜拜祖先,请祖先食用。
那时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觉得挺好玩,很新奇。等到再长大一些,我上初中后,便是有了一种对“祖先保佑”的不相信。
直到今年,读了大量关于家庭的书,听过一些关于身心灵疗愈的课,看到过许多的真实案例,而后读到李玫瑾教授的这本《心理抚养》,再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的一些情况,还有传统文化的加持。
在这种种机缘巧合之下,我是真真的发现和感受到了,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以及家族对一代又一代人的遗传塑造和巨大影响力。
常言道,文将后代多福寿,武将后代多暴虐。家庭也是一种文化基因。
因2020年新冠疫情,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院士,他和妻子廖月琴的家族里都曾人才辈出。
钟南山院士的父亲钟世藩是著名的儿科专家 ,曾担任中央医院院长。
钟南山妻子廖月琴的家族更是响当当。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廖家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廖月琴祖父廖宗文白手起家,打下殷实家底,育有四个孩子:廖清霞、廖悦发、廖天赐和廖天福。
二子廖悦发的女儿廖翠凤,与大学者林语堂是夫妻;三子廖天赐的孙女是廖月琴,算算辈分,廖月琴应该喊林语堂一声姑父。
钢琴家殷承宗、声乐家林俊卿,尤其廖月琴、廖素琴,廖永廉三姐弟,都是有名的医学家。同时还出了两门院士,廖素琴之子戴尅戎和廖月琴之子钟南山。
如此优秀的家族,家庭里所独有的文化基因影响和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
西方谚语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这话是经得起考验的。
寻根自己家族,了解自己的来处,这对知道当下的自己是谁,对养育孩子有着莫大的启示作用。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位父母都有过这样一种体验,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按照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去养育孩子。这种方式其实也是一种遗传。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
“作为父母,你现在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眼前的子女教育,还会嵌入你的神经记忆,进入你的基因里,遗传并影响你的子孙后代 ”。
由此观之,一个家庭中,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父母所能给予孩子言谈举止、品德和各项能力的培养,亦可影响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
作为父母,尊敬祖先,重视家庭文化,注意自我修行、自律自主,努力成为好父亲、好母亲,这既是在为自己的血统和后代着想,也是在为后世子孙行善积德。
参考资料:
书名:《心理抚养》
北洋之家:钟南山身后的“精英家族”:100年来人才辈出,秘密只有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