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语文教师的建议(3)教学建议
大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人们通常都以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所以不能不研究这个问题。这里想给教师几条教学方面的建议。
1.向名师学习
以往人们有一个认识误区,总以为大学语文师资状况今不如昔,人们津津乐道的都是民国大师如何教大一国文,如闻一多、朱自清、刘文典、余冠英、俞平伯、浦江清、沈从文、王力、游国恩、陆侃如、钟敬文等等,可以开出一大串名单,而说到今天的大学语文,则认为没有人愿意教,只是一些新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那里凑数。事实并非如此,大学语文30年,也有一批专家学者始终坚守在大学语文课堂,我曾经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上发言说,大学语文30年,最大的不足是没有解决学科定位问题,最大的成绩是一门没有解决学科定位的课程能够坚持30年,这里除了靠全体大学语文同行的坚持,还靠的是徐中玉等一批名师的垂范。这份名师的名单我们同样可以扩展,如徐中玉、齐森华、谭帆,陈洪、丁帆、温儒敏,侯镜昶、王步高、方智范、李瑞山、李雪、杨建波、徐兴无、徐行言、张福贵、赵卓、何静等,他们都是坚守在大学语文第一线的名师。以王步高教授为例,他近年受聘于清华校园讲授大学语文,他说站在大师们曾经站过的讲坛上,战战兢兢,不敢说超过前人,却努力每堂课都要超过自己。他总结出“教学四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科学认知的境界,就是用科学方法教育学生,达到较好的教学质量;第二重境界是“有我与传道的境界”,就是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起,把自己投入进去;第三重境界是研究性教学的境界,做研究型教师;第四重境界是艺术教学的境界,营造艺术氛围,让学生如坐春风,如醉如痴。他在清华开三门课,历年评选清华学生最喜欢的课,他的课全都进入前五名。陈洪是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他一直坚持讲授大学语文,别人说,你指导的博士生、博士后早已超工作量了,不要在大学语文这种低层次的课程上浪费时间了。陈洪只是一笑,说:“母语教育会影响学生一生发展,其重要性一点也不比专业课程低。”大学语文是南开园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听过陈洪课的学生都说:“太抓人了!”“整堂课下来就像看了一场电影,娓娓道来。”
如果假以时日,拉开距离(距离产生美),谁又能说这不是“大师教大学语文”呢?假如能把这些大学语文名师的经验都好好总结一下,对青年教师一定能有很大的启发。
2.少谈些“方法”,多一点学养
大学教育与中小学不同,大学教学不讲究那么多的技术、方法,通常我们看到的大学名师课堂,都是以演讲式为主,很少有中小学那样的互动,提问、分组讨论、模拟情境等等,即使有答问和讨论,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很少有中小学课堂那样的刻意设计。大学教学,靠的是教师自身的学养,学养高,就赢得学生的尊敬,学养不高,即使搞再多的花样,学生也不会买账。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民国大师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在学生中却仍然有那样高的声誉,他们往往能仅仅通过一次课,就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发生终身的兴趣。
北大原副校长王义遒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一文中说:“北大的好老师的教学风格确实是五花八门。我记得我当教务长的时候,第一个请教朱德熙先生(前北大副校长,语言学家)关于教学的问题。朱先生说,大学的教师只要有学问就能讲好,用不着讲教学方法。后来的例子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当然,不是真的就没有教学方法,而是建立在个人学养基础上的“教无定法”,例如:
以动听的语言、动人的故事和情节引人入胜;
以资料详实、旁征博引而吸引学生;
以深入浅出、对学生体贴入微而使人信服;
以诙谐的词语、洒脱的风度使学生倾倒;
以严密的逻辑、确凿的实证而令人神往;
以博采众长、深刻见地,使学生回味无穷;
与学生会心交流,在问答争论中使他们掌握课程;
以朦胧的意境、疑惑的口吻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
以其高屋建瓴、天马行空的气概让学生领略科学之无涯;
当场使学生似在云里雾里,课后阅读资料,大彻大悟。
现在我们看见很多大学语文的论文,都在探讨所谓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不是不要讨论教学方法,但是我们从这些论文中看出一些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把“方法”看成是外在于学养的锦囊妙计,似乎只要一讲“方法”,立马就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其实任何最好的方法往往也就是最辛苦的方法。例如王步高提出一种“回头看”的备课法,他的很多课都已教了很多年,而且有录像,也有录音,甚至已经出版了专著,但是他每次备课的时候,仍然都要把以前自己的讲稿重看一遍,这样达到一个目的,就是保证今天重新讲的不低于原有的水平,站在自己过去的肩膀上,保证自己不停的在超过自己。他说:“我不敢说我能超过别人,天下之大,胜似我的人太多了,尤其是我们老一辈的学者,超过我的人太多了,但是我想我不停的超过自己。”这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态度”。
第二个误区,就是以为国外的好方法我们也都能用,诸如建构主义、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分组讨论、研究式学习等等,这些方法固然是好方法,但是人家是建立在小班化基础上的,当一个班只有几个学生,十几个学生时候,自然而然就形成互动,形成讨论,只有傻瓜才会对着几个人十几个人做大报告。但是,中国高校搞扩招,搞创收,一些公共基础课的班级已经大到上百人,几百人,你再试试课堂能否互动?笔者是试过的,曾经在一次期中考试中采用了师生一对一的交流方式,结果四个星期还没有考完,后面的学生只好找课外时间草草收尾。即使国内的“方法”,也要看是哪一层次的,有的“方法”本来只适用于基础教育,我们也不恰当地照搬,结果搞得很幼稚。中小学课堂那种一问一答,分组讨论,“研究性学习”,那种演戏一样的观摩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我们不作评价,但是大学生应该有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的前提是进图书馆,看书,查阅资料,然后才有真正的“研究性学习”。
3.把大学语文上成“语文”课
这是笔者正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基本还是文学类、文化类、人文类的,要能编出真正的语文类教材,真正的母语高等教育教材,恐怕还有待时日。我们且讨论一下在现有教材情况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尽量把大学语文上成语文课。
语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提升学生的母语水平,这应该也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原则,教师备课上课,都要紧紧抓住这个重点。以某《大学语文》教材为例,第一课《论语》有三个思考练习题: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显然,只有第二题才是真正的语文题,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这里。然而课文导读中没有一句提及《论语》的语言问题,那么教师备课时就只能辛苦一点,可以上智网用“论语”检索,再用“语言”作二次检索,就可以找到近百篇相关资料,例如:《〈论语〉的语言观》、《谈〈论语〉中的语言哲学》、《浅谈〈论语〉语言的美学价值》、《〈论语〉的语言艺术摭谈》、《近百年来〈论语〉语言研究述评》、《试论〈论语〉语言的诗性建构》、《准确生动精练——浅析〈论语〉十则〉的语言特色》、《〈论语〉的简约优美的语言艺术》、《〈论语〉语言论》、《〈论语〉论语》、《论〈论语〉的语言艺术价值》、《〈论语〉语言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影响》、《“辞达而已矣”──〈论语〉语言特色之一》、《“不学诗,无以言”——〈论语〉语言特色之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语言特色之三》等等,凭借这些资料,就能够设计出很好的语文教学内容。
即使第一题第三题也可以进行改造,譬如《论语》中的“仁”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这正是汉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从来也不会脱离语境去下定义。教师们备课时可以收集一下《论语》中“仁”字的这个情况,让学生了解我们母语的这一性质。第三题也可加以改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可以改成“《论语》对今天的语文学习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那么上面收集到的论文所讲的,如“辞达而已矣”“不学诗,无以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料。
假如连改造的余地也没有(由于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不明确,教材常有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想办法把课上成语文课,只是教师备课上课更要辛苦一点。语文是一种形式教育,它以所有其它学科的内容为课文内容,所以在语文教材中出现文学的、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地理的、博物的、科学的等等内容是很正常的,但是只有从语言文字角度讲解这些课文,它们才是语文课文,只有落实到听、说、读、写训练的思考练习题,才是语文作业题,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师要比其它学科教师辛苦的地方,他们不能照本宣读,他们必须进行再创造。
4.大学语文教师也要做“下水文章”
中小学语文界一直流行教师要做“下水文章”的说法,这是叶圣陶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所倡导的。所谓“下水文章”,就是指负有指导学生写作责任的教师,自己也应该经常提笔写写文章。这是很有道理的,所谓“打铁先须自身硬”,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都是说的同样道理。这个道理不但对中小学语文教师适用,对大学语文教师也非常适用。民国大师教大一国文,之所以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是文章高手,所以讲授文章特别得体,指导写作特别到位。今天的大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距。笔者经常看到一些关于大学语文活动的报道,三言两语,很不会写的样子,而且还有很多语病。我们不应该一边诉说大学语文不被重视、遭遇尴尬,一边继续写出这样的文章,须知文章尴尬,才是读书人最大的尴尬。
而且今天的时代也不同了。以前教师的“下水文章”,最多课堂上读一读,更多的还是写了自娱,即使能够发表,被学生看到的机会也不多。如今进入网络时代,论坛、博客、个人网站、QQ空间都是即时发表文章的平台,是师生互动的平台,这时候教师的“下水文章”,就不仅是自娱,更是教师形象的打理,师生心灵的沟通,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还扩大了教学空间。大家常常感觉大学语文课时少,只有几十课时,假如能利用好网络平台,就能大大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时空。但是很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笔者看到很多大学语文教师的个人网络空间,往往是一片荒芜,有的虽然有不少文章,但都是转帖,从他们的个人空间中很难判断一个语文教师的身份。当然也有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是会写文章的,是勤于做“下水文章”的,他们的博客、个人空间往往成为学生的乐土,学生们在上面浏览、跟帖、评论,师生之间,其乐融融。笔者网站有专门的网页,链接大学语文教师们的博客和空间,欢迎有更多的大学语文教师加入链接。
录自笔者与黄蔚合著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
何二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语文”专职教师,中国首家“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大学语文研究”网站站长,“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190089416)群主。网络化生存,体制外行走,这里有大学语文界的独特风景。文章公众号:大学语文终身义工。
--------End---------
【大学语文终身义工】原创作品!转载请写来源【大学语文终身义工】,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