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禹在“都广之野”汇聚,虞夏文明在三星堆盛极一时

第一章 【虞舜文明

一、虞舜文明的起源

在《“良渚”有解》专题里,我对舜之脉系、族属已作初步解释,其血脉(/王统)传承制图如下:

如图所见,舜为“有虞氏”后裔,而“有虞氏”又源出于“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王统传承——由帝尧禅位而王天下。

二、虞舜王统文明的生成

从良渚遗址考古发掘探索可知,当时的有虞方国,虽然没有王天下,可其地位高、权力大、能力强……这体现在,有虞方国其中一位国君·虞幕(M12号墓主)是东方诸侯,为天子管理“二分”之一的天下。

上古时,王把天下分为东、西二域,交由东、西“二老”去管理,虞幕在东方,故其管东域,曰东伯,东伯拥有王赐的“伯钺”,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另“有虞氏”还具有伏虎、断理之长。(这些会在“良渚”遗址上有所体现,相关的解析见《“良渚”有解》专题)

实力强大的“有虞氏”后裔,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沿长江溯河而上,一路西迁……至舜时,已达“都广之野”——成都平原。

舜拥有强大的背景,其族以农耕、养殖(蚕)业为主,在良渚遗址时,因位于长江下游,又东临大海,水患频发,农耕、养殖业受限;来到成都平原,有虞氏“如鱼得水”,这里位于长江中游,环境、气候、资源更利于农耕的发展。

舜利用水资源发展他们先辈本就擅长的农耕、养殖(蚕)等业,物质、经济上的富足,带来的是人口的增长、土地的扩张……。

家族庞大、财富巨大、物质丰盈、人口众多、土地广阔,加上舜以孝闻名天下,又是帝尧之女婿,这样的他“当仁不让”能——王天下!

虞舜王统文明,至此在“三星堆遗址”生成了。

三、帝舜崇拜

作为中华王统文明创造者(之一)的虞舜,他和他的子孙所崇尚的东西,除了舜自己创造的文明,必然还有一部分是来自血脉相承的“有虞氏”。

舜的后裔(或深受其益的后帝,如禹)在追根溯源或表达祖先崇拜时,就离不开与舜相关的元素,例如舜之“重瞳”和“有虞(虎)”等。这些舜元素,在其王天下的地方——三星堆遗址上有所呈现。(详解见《三星堆千问千答》专题)

第二章 【夏禹文明

一、夏禹文明的起源

①《祭法》曰:“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禹始建夏,夏后人即以禹为宗、以鲧(禹父)为祖、以颛顼为远祖、以黄帝为根祖。

②《史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尧王天下时,禹父鲧为崇伯(伯侯)。当时长江流域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高山、漫上丘陵,给下游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尧寻找治水能人,四岳群臣都举荐崇伯鲧,尧觉此人不可用,但四岳群臣来了句“治水没有比他更厉害的人了”,尧便没辙了,只能硬着头皮用吧。

用“四岳”群臣,代指“四方”诸侯:

东岳泰山——山东;

西岳华山——陕西;

南岳衡山——湖南;

北岳恒山——山西;

王天下的中心,位于四方之中,即上述“四岳”之中,结合种种传说、文献记录、以及遗留的古迹、古物,我推测:真正的尧王都“翼州”十有八九是在湖北,具体地点为——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尧时期,北方未像如今那么往北发展,政权中心往东、南方向偏移,示意图大致如下)。

从上图也可看出,尧治水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与王国密切相关的几大要素——王都、政权、经济、人口、粮食都密集在长江流域,水患影响大、牵连广,治理刻不容缓。

问题是,长江流域的洪水,治理起来太难了——天上降水不断,地上洪流奔涌,这里堵了,那里漏……鲧治水九年,功不成,洪依旧,民众苦不堪言。

这时,尧看重舜,禅让其天子位。舜代天子政、巡四方,发现崇伯鲧治水不力,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无数,结果不仅功无,还连累民众一直受水患之苦。

于是舜当机立断——杀鲧!然后再找更厉害的人。

二、大禹治水功德千秋

禹之先人盘居于岷江上游,茂川之崇地;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之地。

禹及其先人(包括其父鲧)生活的岷江上游,其族以渔猎文化为特长。所以说,渔人是公认的最熟水源、最懂水性的人。

这也是前面所说的鲧被“四岳”群臣举荐去治水的先决条件,因为懂水的人才能治水,这就跟熟海的人才能领导海战一样。若鲧、禹不是长期生活在水边,经常与水打交道的人,又怎么可能懂水?又怎么可能让其去治水?所以先不论鲧的品性如何,但在与水打交道这一点上,应该是公认的、没人比他更厉害了,这才有了鲧被尧所重用。

可惜鲧失败并因此被杀了,于是治水的接力棒便交到鲧的儿子禹手上。

显然,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前人应对水患,大都采用围堵、垫高的办法(例如良渚人就采用建坝拦水、累土而高的做法),这样治标不治本,小范围可以围堵,小规模也容易垫高,但遇到大范围、大规模的情况,显然就难堵、难垫了。

最重要的是,长江水的治理,最主要目的是——管控水,让水“利”农耕,从而“益”民生

(即治水主要是想利用水来服务农业;水患出现,人有腿可以跑,住地可搬迁,所以治水的根本原因不是解决生存问题,而是为了发展农业。控水尤利舜之“有虞”一族,因为他们本身就以农耕为主,若长江水再被治理好了,那么,长江流域的土地就相当于一大块肥美的肉啊。)

禹更聪明能干,比父亲更胜一筹,他不但懂得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还知道要想“管控”水,就得该疏的疏,该导的导,该拦的拦……他凿山疏水,使河流改道,又建坝拦截等,把都江堰建成既能防洪、又能灌溉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建成,使长江流域变得水旱“从”人,也使成都平原变成广阔的沃野。都江堰水利工程,是通过人力改变和利用庞大水资源的成功案例。

文献记载,禹治水耗费十三年方才完工。如此算来,父鲧治九年,禹治十三年,两代人在治水上就耗去了22年,真称得上是“前仆后继”的,从这也不难看出治水有多难,工程有多大!看看如今的都江堰遗址也能明白一二。

都江堰水利工程,差不多改变四川盆地一半的水资源,利农、利民的同时也利权,因为禹作为都江堰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控制了水资源就等于控制了政权。

这也是“大禹治水”流芳千古的原因——解大难,建大功,成大业!

三、夏禹王统文明的生成

因为尧禅舜、舜禅禹的这种王位的“禅让”关系,所以唐尧、虞舜、夏禹之间的朝代传承,不是“敌对”的关系,故后王朝对前王朝的文明,并非处于“敌视”状态,至少明面上对前任“让传”王位之举,表现的是“敬”与“认”的态度。

所以,禹王天下后,对前舜、尧王朝所崇尚的东西,不是恶意打压和按在地上摩擦(比如周取代殷商王天下后,就把殷商王朝崇尚的“猫头鹰”贬低为“恶鸟”、“不祥鸟”,以至于后来的人们都把“猫头鹰”视为“不祥”,可真实的情况是,“猫头鹰”在殷商时期曾作为尊贵无比的“王鸟”而被天下人所敬仰),其表现出来的姿态是敬之、承之。

也正因“禅位”的关系,所以唐尧、虞舜、夏禹三者之间的王朝代传,是“接连”的,即尧从王位下去了,作为异族的舜便接着上;舜下去了,异族的禹又紧接着上。

以至于,“唐尧→虞舜”之间,“虞舜→夏禹”之间,朝代的王位没有在其同族内进行传承,即换王就换朝、换代(其它王朝情况并非这样,如:整个殷商王朝,是由族内传承的三十几位殷王构成)。这种“禅”举和随之形成的“代”关系是中华王统文明史上的特殊现象。

禹王天下后,其王统文明的生成,以他创造的文明为主,以其氏族崇尚的文化为辅(例如渔猎文化等),兼并有舜、尧文明的余存,从而形成多样化的文明“大融合”现象。

四、帝禹崇拜

禹的后裔(即《祭法》所说的“夏后世”)在追根溯源或表达祖先崇拜时,就离不开与禹相关的元素,例如禹耳之“三漏”(外貌特征)、鱼/渔,以及与治水有关的事、物等。这些禹元素,在其王天下的地方,同时也是舜王天下的地方——三星堆遗址上有所呈现(详解见《三星堆千问千答》专题)。三星堆遗址古时被称作“虞都夏府”。

禹父鲧,对于夏后人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治水不力为舜所杀,祖先有“大过”,作为后人自然颜面无光;但禹争气,治水有“大功”,受舜所禅而王天下,可谓光宗耀祖、天下瞩目……如此一来,鲧又父凭子贵,因为没有鲧就没有禹,显然生了一个好儿子也是“有功”的。

夏后人在表达祖先崇拜时,对于有大功的禹,他们自然可以拼命的“扬”,而对于“有功”、更有“大过”的帝父鲧,可不就为难了?不能无视,不能贬低,公开吹捧也不宜,那怎么办呢?

最后,鲧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在三星堆王城遗址上,鲧呈现的样子,是无头的反绑跪人像:因为是禹帝父,所以他必须“出场”;又因为有“大过”,所以他没什么可“张扬” ……也就意思意思一下,表明有鲧这么一个人存在吧。

在金沙遗址上,后人对鲧的表达就没有那么“克制”了,因为在自家地盘上(金沙遗址,是太康失国后,他的五个兄弟盘踞之地),说说自个的心里话,不过分吧?于是,就有了金沙遗址的12尊着各种表情的鲧塑像:痛苦的、不安的、闷闷不乐的、诚惶诚恐的、严肃悲恸的、胆战心惊的……“临终”之貌,鲧像被刻画得既生动又微妙,那是夏后人概括鲧一生的“写貌”。(详见《三星堆千问千答》专题)

说完禹父鲧,还不得不说说——夏后世“失国”,后羿、寒浞“篡夏”的事!因为这涉及到曾盛极一时的“虞都夏府”,三朝数代所崇尚和膜拜的神器、圣物,竟被人为破坏、焚烧并掩埋于深坑的事;也涉及到三星堆遗址上的古人,为什么会离开“数王”(舜、禹、夏啟、太康、中康、相)聚居之地的问题。

后羿、寒浞“篡朝”、“篡位”于夏后世,并试图通过毁物、灭迹的极端手段,将夏及其崇拜的一切“斩草除根”。

最后,相的儿子“少康”又从寒浞手上夺回政权,报了“失国灭族”之仇,至于少康是否“以牙还牙”也把仇人的信仰——破坏、焚烧、深埋……就要看三星堆重启的挖掘,能挖出什么了?

夏在三星堆遗址上,经历“失国灭族”的惨痛与耻辱,使少康决定——走!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去别的地方重新崛起!

于是,文明在三星堆遗址上开始谢幕,它换一个地方又继续上演,反正——文明始终不“死”!

最后,留在三星堆、留给我们的便是:残存的城址、“重见天日”的一、二号坑,以及等待面世的三、四、五……号坑和它们背后隐藏着的“古事”。

第三章 【论大禹治水与都江堰的归属

一、治长江水与治黄河水的PK

问:大禹治长江水,还是黄河水?

答:请看如下解析。

从长江流域的地理、气候、环境、资源等来看,大禹治长江水,才是必要和必然的事情。前面也说到,治理长江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是通过治水——利农、利发展;长江流域的地理、气候、资源,非常适合发展农耕业,而舜的“有虞氏”又以农耕文化为主,所以王舜与伯禹,一个自东往西,一个从上往下;一个能农(农耕文化),一个能水(渔猎文化),两强相遇,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舜、禹乃“天作之合”也。

反观黄河流域,其地理、气候、环境、资源等,与长江流域相比较,那可谓是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对于古人来说,绝对不是宜居之地。生活在北方的古人,首要解决的,不是洪涝,而是干旱和严寒的问题,因为干旱、严寒(关系到)——水、食物、温度(简称温饱),解决温饱问题,是人类生命得以继续的前提。

干旱、严寒的北方,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所以北方的古人,以采集与狩猎为主。生产力低,剩余价值少,物资匮乏、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口增长受限,在这样的地方,王天下的可能性就少,治理黄河也完全没有必要!

这些特点,在北方发现的文化遗址上有所体现,例如红山文化遗址上的古先民,他们“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即寒冬时,他们住在挖好的深坑里,而且是地位越高,住得越深,甚至有的要接九部梯子,才能下到坑底(详见《解红山文化》专题)。长江流域以下的人们,谁会深穴而居?挖深了会冒水,就成井了!

综上,大禹治长江水,还是黄河水?毫无疑问当然是长江水……只盯着一个点看,或许觉得治黄河没问题,但当你能纵观全局时,就离真相不远了。

二、都江堰的归属问题

问: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大禹的杰作,还是李冰(父子)的?

答:两者PK,大禹完胜!

(一)大禹联手王舜完成长江治水事业

大禹治水,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运作并取得成功的呢?

长江水治理的开始,是在尧王天下的时候,是任用崇伯鲧(禹父)来治水。那么,尧又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王天下的?

先是尧的父亲喾王天下,后来喾把王位传给(大)儿子挚,挚在位九年,自觉无建树,就把王位禅给兄弟尧了。所以,尧王位的来源是从父亲到兄弟再到自己手里,王位的更换,没有经历大战与动乱,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心聚拢……有这样的先决条件,统治者才有心思搞发展,才有能力搞建设,才有财力支持发展与建设!

后来才有的鲧治水九年,结果功不成、名不就,最后被杀。这也说明,尧那时必须蛮有钱的,不然哪能让鲧浪费九年?荷包紧的时候,通常两种选择:一、不是要命的事儿先放一放;二、银子短缺,就必须达到“立竿见影”之效。

王尧与伯鲧,这一对儿治水失败以后,就换成王舜与伯禹这一对儿接手。

舜受尧禅位而王天下,站在巨人的肩上,舜就更强大了,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所向披靡!舜再接再厉、禹前仆后继,二人联手继续治水大业,舜保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禹提供高端的治水技术,十三年后,终成了!

十三年耗费、都江堰成果,叹为观止的史诗巨作!

如此高成本、大运作的建设,没有安全、稳定、繁荣的“王国”背景,这事儿能做吗?统治者没有“王天下”,这事儿能定吗?没有“王国”力量的支撑,这事儿能成吗?

综上,帝喾→(儿)帝挚→(兄弟)帝尧→(禅)舜,这样的王舜,这样的王国,这样的王国力量,才能成就禹和他的长江治水事业——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

(二)湮灭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幻想

李冰处于什么年代,其人谁也?

现在的人,对李冰的认识如下:

战国时代,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偕子)治长江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奇功。后人修建大王庙、二王庙,以纪念李冰父子。

如今,庙内香火不断、人声鼎沸,李冰父子也因此得以名传千古,流芳后世。

谁能想到,这是个天大的误会?谁又知道,都江堰的故事已失实?

公平起见,也要说一说李冰所处时代背景的事儿:

战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从其称呼上就可知一二。“战国”,“国战”,即国家处于战乱的年代。

王统文明的传承情况:

殷商王朝灭→西周兴起——东周渐弱,“分”与“乱”的开始——『春秋时代·诸侯争权+战国时期·七雄夺地』→秦灭六国,天下重归“一统”,旧“王”时代的结束,新“皇帝”时代的开始……

所以,李冰身处什么样的时代?

是“春秋”时代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天下形成七雄(七个诸侯国: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并立的格局。对各诸侯国来说,头等大事就是求存、图强!有地方、有空间才能生存,变强大才能不被吞并,或去吞并别人。

这样的时代,弱者(小诸侯国)首先想的是怎么活着;强者(如秦、楚)不担心被灭的情况下,就想着怎么去灭人家,好让自己一家独大。

所以,即便是强者如秦,仅凭其一方诸侯,能放着周围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瓜分猎物的目光于不顾,一心一意、自动自觉掏空腰包,十几年如一日的去搞水利建设?这事儿能想吗?这事儿能干吗?这事儿能成吗?答案显然是:NO,NO,NO!这样的事儿,诸侯者还不够,诸侯国亦不行,诸侯国力也不济。非得王者,王国,王天下之国力——方可行、方可成!

至于诸侯国们,都想啥、干啥呢?有能力的去瓜分,没能力的看看能不能捡漏。兴建庞大的水利工程,那是吃饱喝足、无乱需避、无战可开的虞舜时代才能干成的事。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二王庙”的事。二王庙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叫做“二王庙”?

“王”字很重要,它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权”。所以不是谁都能名以“王”称的,即你不是“王”,就不能称为“王”,别人也不会乱称你为“王” ……至少,在“王”时代,这种事是马虎不得,僭越不得的,至于到了后后面,大乱以后,就开始乱称、乱套了。

“二王庙”的来源:

舜死后,后世之人修建“望帝祠”以示纪念和铭扬。“望帝”即“望得远”的帝王,“望得远”又与舜目“重瞳”有关。古人认为,人有异象,必有异能。舜有“目重瞳(比别人多一瞳)”的异象,故有“望得(比别人)远”的异能,为其所建的祠,即曰“望帝祠”。

禹治水功利千秋,王天下为天下所敬仰。其死后,后世之人亦修建“王庙”以纪之。后人把“望帝祠”迁来与禹一起祭祀、崇拜,于是便有了舜庙、禹庙,合称“二王”庙。这才是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二王”庙。(纪念李冰的场所——李公庙/秦太守李公祠,这样的用称,可以有,也理应如此才是)

“生卒年、出生地不详”的李冰,要如何安放,才能让所有、所有的一切合情、合理化?

(三)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的故事推演

七雄对峙→蚕食、扩张与削弱(此消彼长):

在七雄对峙的局面下,秦能一步一步扩张,然后将六国蚕食吞并,最后“一统”天下,离不开秦:一统的“狼子野心”、与之相匹配的实力、“行之有效”的人才和战略等。

李冰修缮都江堰、管好水资源,是秦得“统”天下的一个助力点:水利——利农、利物资、利战……控制水源也相当于控制了长江流域的生命之源,为吞并六国奠定基础,也提供保障。

历史是这么发生,也是这么发展的。李冰与都江堰的故事,本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也不该因此被铭扬千秋万古,都说“时势造英雄”,其实“时势”也可能造成“误会”,李冰(父子)治长江水、修建都江堰的故事,就是分、乱的局势,造成的“美丽”误会!(即李冰不是都江堰的建设者,只是后来他曾对都江堰进行维修而已)

考古得力,即能把“误会”辟除、把“乱局”拨正。

第四章 【总结与后记

中华(王统)文明,以伏羲帝的“半耕、半猎”状态开始;

第一代(王统)文明革新,是神农氏·炎帝,他把原来的“半耕、半猎”,改革为以农耕为主导的“农耕文明”;

第二代(王统)文明革新,大获成功者是夏禹,其通过人为改变(庞大的)自然资源(建设都江堰,管控水资源),让人类生活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

(王统)文明的革新,使神农氏、夏二代王天下的时间特别的长,因为基础厚实,这就是文明类型“革新”,结出的丰硕成果和带来益处(之一)。

所以说,为什么中国东南地区更适合人类的发展?

因为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剩余价值的利用和累积,使该地区的人口、政治、经济的增长速度,让当时的北方“苦寒”之地“望尘莫及”,北方的古人不具备争夺王位的实力。

北方地区出现的古文化遗址,所呈现的原始的状态,与中华文明起源不能直接挂钩与等同,因为他们与同时期的东南地区相比,就真的是“贫穷”与“落后”,所以我们别被假象所迷惑,把“落后”当成“起源”了。

之所以,北方古文化遗址被我们所找到,又保存得完好,最重要的原因有二:一是其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适合古遗址的长期保存;二是北方地区相对于东南地区来说,古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比较单一;东南地区的文明,是“王统”文明在“周转”,不同时代的文明叠加、改变,再叠加、再改变……如此重复不断,自然难找到,也自然难理清。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句口头禅常挂嘴边,“炎黄子孙”的真正含义,指中华王统文明,是在炎帝和黄帝所衍生的血脉系统里,交相传承;而炎黄二帝又同出于一个“父源”(伏羲帝),所以后来再争来争去,天下都属“炎黄”二系,后人都是“炎黄”子孙、一家亲……

同时,“炎黄子孙”也暗含这样一种共识:争权夺利可以有,斩草除根不行的,因为让“兄弟”断子绝孙的事儿,做了容易遭“报应”!

看看后羿、寒浞试图篡夏、灭族的后果,就知道了——真的是报应不爽啊!怎么得的,后来就怎么失的;怎么欠的,后来就怎么还吧!

之前,曾有读者留言:谁谁已召开新闻发布,夏都已在哪哪挂牌了,还笑言说我来晚了!

对此,我真是感觉既好笑又无奈:文明是“占山为王”的事儿吗?先占就先得?

我倒是想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鸠占鹊巢”的事,在历史这一块,是行不通的。因为遗存已经“定格”,文明传承又永远“活着” ……文明探索,是“还原”历史的工作,而不是创造“历史”,所以历史、遗存不会因为我们的工作出错,就变成“错的”,只是我们依然“不明真相”而已了。

一个谎言的出现,后期就需要无数个谎言来维护,而且还会不停的错漏百出,因为历史不会“配合”我们的“工作”,也不会承担因“失误”而带来的后果。

对后人来说,改变整个文明就像妄想改变宇宙一样——徒劳!因为后世“人为”之力相对于源远流长的文明来说,实在是——太过渺小!文明就像火,纸包不住,燎原更是迟早的事。

那些争先恐后想去抢占“鹊巢”的“鸠儿”们,需谨慎啊,不是抢到了就成了你的,迟早要还给人家,到那时“鸠儿”要如何自处啊?

(说明:文中图片,有的是利用已有资源,故不一定精准到位,表达的意思能懂就行;本文也不作为“呈堂证供”,所以选用的也是大众“普及”的方式;另文中涉及不同的遗址,想深入了解的可以回顾已发布的专题文章,在此敬谢不已!)

(0)

相关推荐

  • 从李冰到文翁,从“治水”到“化蜀”

    李冰治水 公元前311年,蜀守张若修建成都大城.少城,迁成都县于少城,开始了秦对蜀地的政治变革.秦对川西蜀国的统治分为两步,首先实行郡县制,同时废除王位制,实行封侯,以稳定政局,收复民心.但是,蜀地的 ...

  • 论语: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8-18)

    孔子所处时代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僭礼越位.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借传说中的舜.禹禅让,对礼制给予高度赞扬和认同,以此对现实问题进行有力抨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q ...

  • 参观二王庙,感受古民俗

    二王庙原为望帝祠 齐明帝建武元年(494) 为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伟功德,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 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 都江堰远 ...

  • 三星堆千问千答(73)•坐等3号、4号、5号…坑的面世

    问:正在挖掘的这些坑估计会是什么情况? 答:虞都夏府的遗物跑不了. 随着"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六个祭祀坑,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展开"的新闻一出,很多人激动了:六个!那么就是3号坑.4号坑. ...

  • 二郎腿的来历

    说到跷二郎腿,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跷二郎腿是很多人的习惯坐姿.但是你知道二郎腿的由来吗?关于跷二郎腿的危害你都了解多少呢? 二郎腿的由来 "二郎腿"与二郎神有关系. 因为二郎神 ...

  • 都江堰二王庙

        走过安澜桥.秦堰楼,从后门走进二王庙.   二王庙是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是清代重建的.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    后门的第一进是老王殿,殿 ...

  • 三星堆遗址王被“内定”的证据——玄圭(图...

    (图一) 现代考古学把上图之物称为三星堆"大玉璋".(射长43.1厘米,上宽8.8厘米,下宽6.8厘米,柄长11.3厘米,通长54.4厘米) 首先,应该纠正的是,它不应该称为&qu ...

  • 李冰与都江堰

    李冰,战国时期秦国人,"能知天文地理".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蜀郡守,在四川灌县(含都江堰市)岷江上主持兴办了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主产的发展. ...

  • 考古三星堆:成都、天府之国、都广之野、广...

    考古三星堆:成都.天府之国.都广之野.广汉可定虞夏 谁成都? 虞舜! 传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 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后人为扬 ...

  • 2020年重大考古发现!尧、舜、禹之都在大洪水中被一一确立

    (作者:赵辉)2020年,对中国.对世界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年之初,世界性的大瘟疫新冠病毒横掠华夏大地.在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努力下,新冠病毒刚被扑灭,横扫中国南方的洪涝灾害由南至北再次给华夏民族带 ...

  • 《陈芊芊2》官宣,在这之前,赵露思、丁禹兮都有新剧待播

    今年5月<传闻中的陈芊芊>这部剧,凭借着新颖的题材.讨喜的人设.还有搞笑的剧情,火爆了整个朋友圈. 关于<传闻中的陈芊芊>这部剧,是否有续集,一直被网友们所议论.8月3日,&l ...

  • 湖北的元帅力压群雄,而湖北的将军团更加牛掰,都是各野军的尖刀

    湖北位于我国华中地区,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湖北是属楚国地盘.而南方的楚国被中原各国视为南蛮,意思是说他们没有文化,是一群野人.可能在战国,秦汉时期,当时的湖北算不上是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但在清末 ...

  • 动物自己在野外的时候,都玩这么野的嘛?哈哈哈哈哈...

    话说两脚兽想要观察野生动物,除了亲自蹲在野外,只能装监控相机, 话说两脚兽想要观察野生动物,除了亲自蹲在野外,只能装监控相机, 我们都爱地理 爱生活,爱教育,爱地理!家校合作!每天有推送,欢迎订阅!( ...

  • 只要掌握好技术,人人都可以找野蜂,有时一天能找它几窝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曾详细讲到过诱蜂的操作(蜂友可在我主页查看),今天再跟大家聊一聊找蜂的一些技术.找蜂和诱蜂是有不同的,既然是找,自然带点主动出击的意思,而诱蜂大多是被动地等待来蜂:但这二者也不是完全 ...

  • 内家拳修炼的五个境界,杨露禅,孙禄堂,董海川,李洛能,武禹襄都在什么境界

    太极拳修炼有五个不同的境界. 第一阶段,无明,无知 首先最初级的就是我们人体的本能, 我们人体自然就有趋利避害的一个本能反应,我们遇到火我们自然就会躲开, 遇到寒冷就会向温暖的地方移动, 这是人体与生 ...

  • 反向找底:一种钓鱼高手都秘而不宣的野钓找底法

    野钓调漂很难,而找底更难,以至于有些钓友干脆就不找底了,感觉差不多就直接挂饵开钓了.要说这样也行,但仅仅只限于你不怎么会找底的情况下,一旦有了找底的好方法后,估计让你这样做你也不会了. 一.四步基本调 ...

  • 杨能广:“野”之殇,人之“伤”

    [作者简介]杨能广,邵东市火厂坪镇人,现任新邵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野"之殇,人之"伤" 杨能广 鼠年新春,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神州大地失去了春节的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