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35]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本条是麻黄汤代表条文,八大证。

感受风寒邪气以后,肤表肌腠毛孔闭塞,卫气无法宣散到体表,体表失于温煦,所以恶寒。卫气不能宣散到体表,大量壅滞在毛孔里面,所以郁而化热,出现发热。

这种恶寒很严重,多穿衣服还是不能缓解,就是感觉冷。靠近火源或者空调能稍微好一些,但有时也一点用都没有。这种发热也很厉害,用体温表一测,往往是高烧,尤其是面部、额头等,用温毛巾敷一敷可能会舒服一些。

以毛孔闭塞为核心,外面有多恶寒,里面就有多发热,发热恶寒往往同时并见,有时先偏于恶寒明显。原因就在于,发热是因为卫气郁滞,卫气郁滞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卫气不能宣散以温煦体表导致的恶寒则很快,所以第3条强调“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卫气壅滞,寒邪束表,收引凝滞,所以全身骨节疼痛,甚至是酸痛,不敢碰,碰哪哪疼,还可以肢体沉重,异常难受。毛孔闭塞的重,鼻鸣音也会很重,这都是气机不能向外发散,导致的里气升降失和,咳嗽、气喘,甚至像第3条写的,“呕逆”。毛孔闭塞,所以没有汗,多见干烧,摸一摸患者后背、小臂,干热,基本没有津液,没有滋润的意思

这种病机,概括为卫遏营郁,就是受寒引起的毛孔闭塞,卫气壅滞。治疗的关键,就是开毛孔,把卫气宣散出去,发热就消失了,烧就退了。卫气宣散出去了,体表能够温煦了,就不怕冷了。卫气宣散了,营卫通达了,全身的疼痛也就消失了。

麻黄汤中,麻黄开腠理的作用最强,加上桂枝,振奋阳气,协助麻黄发散风寒、宣达卫气。麻黄就像是古代攻城门使用的尖锐利器,比如头特别尖锐的大圆木,需要大量士兵推动着它不断撞击城门,桂枝就像是这一些士兵。所以,麻黄配伍桂枝,才能更好的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两者相须,缺一不可。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恢复本来的呼吸节奏,解决咳嗽气喘的问题,使肺能够正常的布散津液,重新实现了《灵枢·营卫生会》所描述的“上焦如雾”的作用。炙甘草,调和药性,监制麻桂发散。麻黄、桂枝、炙甘草三比二比一的比例比较重要。

如果麻黄量小,有时会汗出不畅,甚至发不出汗,影响效果。一旦卫气不能及时宣散,郁热加重,甚至可能会引起如第38条大青龙汤证那般“烦躁”。炒杏仁七十个,这个剂量太大,还是要按照常规用量,尤其当患者是小孩的时候,杏仁用量一定不能大

喝了药以后,仍要温覆,这是个重点,不需啜热粥。

李克绍李老指出,桂枝汤发汗,一定要温覆,哪怕是本条麻黄汤如此峻烈,也要温覆。

本方开宣肺气作用特别好,药物剂量安全要注意,麻黄发散阳气的力量太强,所以空腹时,不宜使用麻黄汤,防止出现心慌、惊悸不安、晕厥等症状,就像是有患者空腹进行针灸时出现晕针一样。

麻黄有特别强的兴奋作用,心脏病、高血压患者慎用,可以用荆芥、防风等药物参考进行代替。

我曾治疗一壮年男性,冬季感受风寒,全身疼痛特别明显,感觉自己就像是重病一样,心里很害怕,怕冷特别明显,还发烧,没有汗。脉浮紧数,舌淡苔薄。这是个典型的麻黄汤证,太阳伤寒表实证,我当时也很兴奋,终于碰见典型证了。用麻黄汤原方,患者当晚只喝了一次药,睡了一觉,出了一身汗,第二天就好了。

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都可以一定程度上作为本方的替代品参考使用。我经常使用这两种中成药,碰到一般的风寒感冒,见到喷嚏、鼻塞、恶寒、发热等症状,效果比较可靠

(0)

相关推荐

  • 学习中医有捷径?当然有,掌握此法,沃汤泼雪,覆杯而愈,临床效果奇佳!

    中医玄玄妙妙,难抓根本,那么学习中医药的路上有没有捷径? 答案当然是:有的! 为什么中医药玄妙难抓?根本一大原因就是传承深厚,典籍众多,皓首穷经,难以分辨 ,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以倘若有一本实战性强 ...

  • 伤寒论原文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35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35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

  • 《伤寒论》32~35条郑论

    三十二.[原文]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 [郑 论]痞由误下而致,服泻心汤而不解,又复见燥烦口渴,小便不利,原文以五苓散主之,可见初非下症,实太 ...

  • 伤寒论原文第17~21条解读

    第十七条原文解读.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病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邢卫光 "太阳病"者,表阳病,表 ...

  • 伤寒论原文第108/109条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108] 本条和109条不太容易理解,一般教科书也不做解释.感受外邪,出现腹满谵语,这种情况很少见,往往有内在病因,或者是宿疾,因外感而诱发 ...

  • 《伤寒论》原文第206条:点刺放血治疗牙痛一例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206] 阳明病,面色红彤彤的,说明火热亢盛,偏于肤表肌肉,面部脉络火热充斥.这一般提示是无形火热,不能用攻下阳明腑实的承气汤一类的下法.这种 ...

  • 《伤寒论》原文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64]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太过,必然会导致正气损伤,尤其是伤心.< ...

  • 《伤寒论》原文第69条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方三十二.[69]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

  • 直接来两篇:35条伤寒论考题 升阳17方

    一.35条伤寒论考题 1`伤寒的涵义 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简述太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