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电影文本的主体意识:影片的大叙述者亦或画面隐含作者
摘 要
电影文本内在的,独立的主体意识属于文本主体意识的一种,它使受众接触文本时真切的体验到一种现在时的,在场的交流感。韦恩·布斯提出的隐含的作者已经暗含了受众总是可以透过文本指向一个主体意识,但隐含的作者由于过多的指向文本之外的作者,只能是外在于文本的存在;文本的主体意识最终还是指向文本本身,从而确立其合法性。
而究其根本,这种主体意识实际是受众接触文本时以自身为模板形成的幻象。电影文本的主体意识相对一般文本增加了一层想象机制,其向受众传达的信息更接近于受众对一般文本想象之后的形象,从而使观众感受到一些交流的假象,但归结起来电影文本的主体意识只能是影片的大叙述者或画面隐含的作者。
一、文本主体意识的合法性及幻象本质
二、一种想象机制下
电影文本的主体意识
三、总结:电影文本
主体意识提出的意义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本文所提的文本全部指的是叙事文本。
[2] 申丹、王丽亚著,《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72.
[3] [英]拉曼·赛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著,刘象愚译.《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76.
[4] [法]让·米特里著,方尔平译.《电影符号学质疑——语言与电影》[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p34.
[5] [法]萨特著,陈宣良译.《存在与虚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5.p19.
[6] [法]萨特著,陈宣良译.《存在与虚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5..p20.
[7] [美]乔纳森·卡勒著,李平译.《文学理论入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p114.
[8] 参考[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P108-126.
[9] [美]韦恩·布斯著,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7.p141.
[10] [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著,张叔强、叶逢译.《双身记:一部虔诚的小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内容简介页.
[11] [美]西摩·查特曼著,徐强译.《故事与话语 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p133.
[12]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390.注:此引文为此书引用美国叙事理论家艾莉森·凯斯的语言。
[13] 申丹、王丽亚著,《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74-75.
[14] [美]杰拉德·普林斯著,乔国强、李孝弟译.《叙述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p100.
[15] 参考赵世佳,电影叙事中的叙述者,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2010(5).P68-69.
[16] 张法,从理论的多源上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主体结构理论,社会科学[J],2011(4).P126.
[17] 这里我们不把讲述同一故事的文本看做同一文本,也不把名称一样但版本不同的文本当做同一文本(如金庸武侠小说的不同版本或冀中作家王林的小说《腹地》的不同版本),认为一旦一个文本成形,其形式就永久性的固定下来,如果其后改版,将改版后的文本认为是另一个文本主体,其主体意识自然也是独立的.
[18] [德]黑格尔著,梁志学译.《逻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246.
[19] 赵世佳,电影叙事中的叙述者,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2010(5)..P67.
[20] 关于此种心理过程,笔者并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逻辑论证,只能通过寻问的方式,对不同的文字读者进行探寻,所得的结果和自身的经验基本相同:人们不管是在小说中看到文字还是在电影中看到相关文字,只要那些文字真正的被观看的人注意到了,其意识内部就会有一个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的过程,而且每个人都自认为那个声音比较真切。
[21] [美]大卫·波德维尔著,张锦译.《电影诗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141.
[22] [法]吉尔·德勒兹著,谢强、马月译.《电影1 运动—影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p5.
[23]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著,刘云舟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p99.
[24] 参考赵世佳,电影叙事中的叙述者,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2010(5),那篇文章由于是从纯叙事学的角度来探讨的,当时认为一个声音一旦开始讲述另一个层次的故事,它就转化为“源叙述者”,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可能会时不时的听到这个“源叙述者”的声音。但如果承认电影的主体意识,对“源叙述者”的界定会不太一样,因为这个电影中的角色一直都是电影主体意识想象机制的一个产物,或者可以说这个“源叙述者”已经不再是真正的源叙述者,只是被电影镜像之后的源叙述者。
[25] [加]安德烈·戈德罗著,刘云舟译.《从文学到电影——叙事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p127.
[26] [加]安德烈·戈德罗著,刘云舟译.《从文学到电影——叙事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p132.
[27] 参考崔君衍,现代电影理论信息(第二部分),世界电影[J],1985(3).P69.
[28] 赵世佳,电影叙事中的叙述者,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2010(5)..P69.
[29] [美]尼克·布朗著,徐建生译.《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p56.
[30] 参考[英]拉曼·赛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著,刘象愚译.《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