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糖尿病,把好“脾胃关”很重要
一位患友问我:“唐教授,不是说得了糖尿病的人会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吗?我的体检报告血糖升高了,可是我平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我这是得了糖尿病吗?”这是个常见的问题,有这类问题的患者常常工作压力大、应酬多、饮食油腻,出门乘车,很少走路,经常熬夜,人发福了,特别是肚子变大。并且,在体检发现血糖升高时,大多没有特别的症状,但往往血压、血脂、尿酸出现波动、轻度升高,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群中越来越多见。
糖尿病是指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T1DM),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只占糖尿病的一成到两成,一般首选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而老百姓常说的“吃出来的糖尿病”其实指的是2型糖尿病(T2DM),属于代谢性疾病,约占糖尿病的七成到九成,一般首选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生活中更多的人是不够上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血糖高出正常值的上限,譬如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属于空腹血糖受损(IFG),往往是因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糖代谢异常所致。正常人,在进食米面主食或服葡萄糖后,血糖会增高,机体具有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浓度、使其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的能力,这就是葡萄糖耐量;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或口服葡萄糖的耐量试验血糖在7.8mmol/L与11.0mmol/L之间,就是葡萄糖耐量受损(IGT)。这两类情况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高,这个阶段大多没有什么症状,但往往伴有肥胖及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三高”表现。
糖尿病古称“消渴病”,由于古时没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当病人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中后期。现代医学在糖尿病早期不仅能检测到血糖升高,而且能够发现相关的代谢指标异常,为我们尽早发现糖代谢异常、诊断糖尿病并做好防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中医认为,T2DM早期的代谢功能紊乱与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湿热以及气郁化热等密切相关,提倡通过调理脾胃来防治早期糖尿病。
其一,不良的生活方式为T2DM孕育了土壤
T2DM的发生和发展比较缓慢,一般经历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早期多为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和/或空腹血糖受损(IFG),也就是餐前、餐后血糖轻度升高,发病隐匿。但若听之任之,IGT或IFG就会发展为显性的糖尿病。从根本上讲,T2DM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现代人饮食多追求口感,高脂高糖高蛋白质食物比例增加,而谷物、蔬菜摄入减少。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超出了日常脾胃的消化能力,滞留体内的代谢产物使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不良的饮食起居对脾胃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而发展为“消渴”的过程。《黄帝内经》认为消渴病以富贵之人易患,因嗜食肥甘厚味又好逸恶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负担过重,使得一部分营养物质不能转化为正常的能量而成为“废物”,出现了中满,内热、痰火、湿热等病理产物堆积于胃肠,久之五脏耗损而引发“消渴病”。在发病早期,改善生活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以调节脾胃功能为重点,提倡合理膳食、粗细搭配、劳逸结合,通过劳动、体育锻炼、调节饮食等方法,减少胃肠负担,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以减缓、阻止向显性糖尿病发展。
其二,从“脾胃症状”发现T2DM的苗头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饮食转变为气血精微物质的重要场所。胃负责受纳和腐熟水谷,脾负责消化水谷并气血精微输布至全身。脾胃运化的节律与我们一日三餐的规律相吻合。现代社会许多人由于工作繁忙,违反了进餐节律,饥饱失常、过食肥甘、饮酒无度,脾胃运化节律打破,则运化能力减弱,长此以往造成消化不良,代谢紊乱,出现血糖、血脂、尿酸等血液生化指标升高。这个时期,患者一般食欲良好、精神体力尚可,不影响日常活动,但仔细审察患者状态,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特征已略见端倪,如身体肥胖、食欲旺盛、食后腹胀、口腔异味、大便不畅、容易疲乏、舌苔厚腻等。以上症状若持续出现,提醒患者湿热、郁热、痰湿等病邪在胃肠已出现郁积,要尽早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止损,将疾病发展的苗头扑灭。
其三,以“健脾助运,通降胃气”之法防治T2DM
中医认为脾的功能是自下而上“升发”。胃的受纳功能自上而下“顺降”,顺应脾胃生理特点的精微物质才能被正常的消化吸收,而不转变为“浊毒”危害健康。首先,顺应脾胃运化节律:从进餐时间上,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在进餐的量上,饥饱有度,每餐七八分饱;在进食种类上,减少高脂肪、高糖类的食物摄入,增加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比例,寒温合宜,避免食入过冷或过热的食物等。
此外,还可采用一些有药物功效的食物煮粥、泡茶、做菜来健脾助运,通降胃气,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如过食引起的胃胀、胃堵等“胃滞”征象,可食用消食和胃之品:如生萝卜、山楂茶、大麦茶等;出现口干、口苦、胃热多食等“胃热”征象,可食用清胃降浊之品:荷叶茶、绿豆汤、苦瓜汁、苦丁茶泡茶等;出现乏力、食少、便溏等“脾虚”征象,可食用健脾益气之品:如茯苓山药粥、薏苡仁扁豆粥、西洋参茶等;出现便干、便秘等“肠滞”征象,可食用润肠通便之品:如梨、香蕉以及莱菔子茶、杏仁茶等。
适当地选择健脾气、清胃热的药食同源之品,可以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和营养物质的利用度,减少“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不仅能使胃肠功能恢复,症状得到缓解,还可以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除了饮食调节之外,中年瘦一瘦,饭后多走走,平常笑开口,保持合适的体重、愉悦的心态,以及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很重要。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