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宗一:《一个教书人的心史:宁宗一九十口述》

《一个教书人的心史:宁宗一九十口述》,宁宗一口述、陈鑫采访整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年5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研究专家宁宗一先生的口述历史。

全书共十二章。在访谈中,宁宗一先生秉持真诚、良知和反思的精神,深情回忆了 20 世纪 30—40年代在乱世变局中的童年记忆与少年求学,以及 1950年考入南开大学后 70 年来的命运沉浮和心路历程。

从矢志不渝的教学生涯,到观点独到的古典文学史研究;从风风雨雨的曲折婚恋,到深挚笃厚的父子情、师生情、学友情,宁宗一先生以其在时代大潮中所经历的人生波澜和心路起伏,给我们奉献了一部生动而厚重的个体心灵史。

目 录

写在前面的话 宁宗一

第一章 童年生活

满族家庭

跌宕人生的开始

亡国之恨与沦陷生活

回忆母亲

家风家教

第二章 少年求学

沦陷时期的小学与初中

从抗战胜利到“反饥饿、反内战”

高中曲折与青春记忆

北平解放前后

高考风波

第三章 初识南开

一百单八将

院系调整前的中文系

政治运动初体验

50年代初的大学生活

院系调整后的中文系

教学与考试中的苏联模式

南开学风

大学毕业

第四章 教学生涯的开始

初登讲台

从批《红楼梦》研究到批胡适

从批胡风到“肃反”

向科学进军

“反右”运动

“大破大立”的1958年

第五章 “两用人才”

困难时期

“暴露思想”

“小修批大修”

运动间隙的戏曲研究

两次“四清”经历

第六章 一夜白头

狂飙席卷

“反党小集团”的由来

自杀冲动

派性分立

“斗、批、改”与战备疏散

大苏庄干校

第七章 风雨兼程

复课闹革命

批《水浒传》

“三结合”编教材

唐山大地震

《中国小说史简编》

第八章 生命的交叉点

天时地利人和

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室

教学探索

1985年的人生转折

生命反思

第九章 将教书进行到底

东方艺术系初创

承接新课

青年之家

日本讲学

第十章 学术心路

文艺理论的影响

小说戏曲心解

反思文学史书写

与名家商榷

第十一章 情感历程

70年前的初恋

时代悲剧中的二度离合

生死一念

花甲新婚

未了情缘

第十二章 九十回眸

家风传承

师恩永恒

学术情谊

师友之间

反思意识

附录一 二自斋年表

附录二 心史点滴

附录三 经典是永远开放的“活的文本”

写在后面的话 陈鑫

写在前面的话

宁宗一

一、口述史: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

口述史,此前我一直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因为我和我们这一代人阅读最多的还是名人回忆录和自传。及至近年口述史大热,名人口述史正式出版的,我也只翻阅过几本(多为名人经过整理的自述)。陈墨先生连续赠我四五本他对口述史研究的专著,我也只是断断续续浏览一过,只为从中学习知识,弄明白这种“文体”的一些特色和操作程序。

宁宗一先生近照

但是我从来没把口述史跟我个人联系起来,即使往前追溯,也是我的老学生希望我写点回忆录或自传。而这些期待都一一落空。我有什么可写的,又有什么可回忆的?

直到2017年挚友刘泽华临去美国时,他极其郑重地对我说:“宁兄,你不要拒绝做你的口述史,你坎坷的一生折射出这社会的面影。”

我不否认,泽华的这最后叮嘱还是让我心动了。做,可以做,但怎么做?谁帮我做?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我的“小字辈”中有的自告奋勇,想给我做,但我考虑再三,我的口述史对他们有“补课”作用,但我可不是用口述史给他们“上课”!因为“代沟”使他们很不熟悉我口述的“背景”,他们绝对缺乏“现场感”。我的人生经历,估计得由我一一解释分析,而他们不可能流畅地把握、体验我人生历程的多样故事。

就在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泽华和他夫人的建议:“可以请陈鑫兄协助你来做!”而我和陈鑫是老朋友,深知他出身于历史专业,功底深厚,为人为学,皆平和认真严谨。我们只是一次交谈就拍板定案:“咱俩合作!”

我深知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口述史无疑可以让我认识自己。可是难题是怎么做?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我这个最普通的教书匠,有资格做口述史吗?这话绝非故作谦抑,而是我在自省时经常想到的。

宁宗一先生口述采访现场

我1950年从北京来南开读书四年,1954年毕业留校后,过的就是教书生涯。在南开整整七十年,这七十年我没改过行、没做过别的工作,我所接触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我挚爱的学生。我深知自己社会视野过分狭窄,一切故事都是在南开这方寸之地发生的,它有什么意义?它又怎么折射那复杂变幻的社会面影?

后来我想通了。因为我看到无数作家不就是用他们的作品回照社会历史的背面吗?打通了这“结”,又有陈鑫对我不断地启发,也有我个人的“寻找”,我才有所启悟。口述史,既不是我的生活流水账,也不是我的成绩单。口述史,对我来说,一定是我宁宗一的反思史。我找到这把解开我“心结”的钥匙,是因为我终于想到:反思是知识人的义务。

当然,我知道反思不是一般的自我检讨、自我批判。反思乃是自我重新认知的过程,是一种对自我重新“发现”的过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就像生活中的“偶遇”一样,我有机会听命于老刘的期待,又有机会和小陈合作,我才有做口述史的机缘。于是在口述过程中,我在我现有的认知水平上逐步地进行和深化我的反思。正如易卜生所说:坐下来重新审视自己。

《点燃心灵之灯》

二、教书人的使命:从知识到思想的转化

一辈子做教书人的我,当然要把自己定位为知识人,而知识人与生俱来的文化历史使命就是创造思想、介入现实。

具体而言,就是现实关怀、文化焦虑和学术创见。教书人当然不是政治操作者,但不能不有人间情怀,特别是从事我这行的——文学教学,必须从始至终认识到文学是捍卫人性的。越是一个灵魂不安的时代,越需要文学的抚慰。

我是如此缓慢地认识到,文学真的是“软化”人的心灵的,文学最终是表达内心又回归内心世界深处的。回想我的老师给我们讲鲁迅、讲托尔斯泰,指引我们一步步领悟到大作家表达的内心怎样进入到我们的内心。(反观有些作品,我们真的读不出作者所写人群的内心,让我们感到的仅仅是他们狭隘的自我。

对照之下,就会发现这样的作家表达的只是他们的内分泌,而不是内心。)由此我才认识到,只要人心不死,文学就不会消亡。我和我的一代又一代学生都是站在这个基点上,共同探讨文学的,但这是我经过一个漫长的岁月才醒悟到的!

《心灵投影》

而另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就是知识如何转化为思想,思想如何传递知识。在上世纪80年代初,读十七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时,我就牢记他说的,“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那时我心里思考的就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一个教师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知识转化为思想,因为任何知识都不可能囊括和代替思想。

我又想起弗里德曼的名言:“只有一种东西不可能,也永远不会成为商品,那就是思想的火花。”读赫尔岑论文学时,看到他也明确地说到:“那些不带思想的学者,其实处于反刍动物的第一胃的地位,他们咀嚼着反复咀嚼过的食物,惟是爱好咀嚼而已。”

扪心自问,一个教师是很容易陷入这种反刍动物第一胃水平的。一份讲稿,就能讲个三年五载……就在上世纪80年代的节骨眼上,我曾反思过,我不要做一个反刍的动物,不断去咀嚼那些第一胃的食物。

后来,是在给天津大学建筑系博士生讲美学史课时,我才第一次觉悟到,思想乃是生命体验,生命热情所燃烧的知识,是知识的升华,是理论、思辨和洞见交融后的结果。原来,没有“已故的思想”,“已故的思想”只是知识,真正的思想活在自我与知识的交互关系之中,是彼此的互动与重塑。

宁宗一先生近照

从此我才逐渐明白,作为一个教书人,思想必须是敞开的,不断吸纳的。我应当像王元化先生说的那样,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为此,扩大学术视野是我的第一要务。

钱锺书先生《谈艺录·序》中所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化成了我一生教学的座右铭。

三、文脉传承:接过恩师点燃之灯

关于尊师重道、继承文脉的问题。有一次小聚,我带着真诚的忏悔向一位院领导说到:当下南开文学院的文脉没能传承下来,而在尊师重道方面我们远不如历史学院做的好,差距极为明显。

我的话,不是批评某一个人,而是把自己摆进去,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一个学校能否进步,首先看的是它的师承做的如何。而对于现状,我们今天这批老一辈难辞其咎。

为什么我写了那么多篇怀念恩师的文章,其意甚明,就是带着忏悔的心情与灵界的恩师进行虔诚的对话,就是愿意舍近而就远,问道于灵界。

《走进心灵深处的红楼梦》

因为我在反省自我时,想到我的恩师生前都勤于修身、慎于立言,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在他们自己可能的环境内,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的人格精神点燃了我的心灵之灯。现在他们那些无言的思想,仍然给我在这个世界上坚守和承受一切的力量。他们宝贵的灵魂使我对自身命运有了太多的认知。

今天,我在进行口述史,其实又是一次“重读自己”(法国作家司汤达语)。我的所有述说、倾诉,我的反思和忏悔,都会在口述中表达了出来。

因为我终于发现,逝者所点燃之灯,在最深刻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净化我的心灵,而恩师们的学术智慧也渗透到我的学术研究中了。

时过境迁,往事并非如烟,要为了给历史留一份底稿。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做口述史的人,都在述说自己这一代、上一代乃至上上一代学人的历史命运、人格精神以及学术传承。今天,我能有机会做口述史,难道不应该接过逝者递过来的灯,去点燃自己的良知吗?

今天我是第三遍读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一书,我反复倾听他对我的敬告: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基督教创始人对他的门徒的嘱咐实际上也完全适用于学者:你们都是最优秀的分子,如果最优秀的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有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

我不是优秀的教书人,更不是出类拔萃的知识人,但我在进行口述史时不敢忘记一个知识人应有的立场和良知,在时刻内省中不敢忘记一个学人的文化使命。恩师、先贤的灵魂,一直激励我寻找、再寻找文化人格的理想境界。

今天我有机会做口述史,我想首先就是永志不忘老师的恩泽,即他们的高尚情操和风骨,为师之道必须继承和发扬。这是我们的文化使命。

四、学生:我最宝贵的财富

写了那么多自己内心的困窘,也许人们会问,既然是“一个教书人的心史”,那么应当多说点儿我和学生的故事,但是每每想到这个关键处,我就会在心理上难以自持!

四十二年的正式受聘教师,多年的返聘教师,多个学校的兼职教师,说一句老话,当然是“桃李满天下”了。但是,这些数字只是“量”,而我更看重的是“质”!

《宁宗一小说戏剧研究自选集》

前些年,我在一次毕业同学的大聚会上有个发言,大致内容是说:我从学生时代至今在南开生活几十年,作为一个典型的教书匠,我的物质生活在今日之社会真是显得有些寒酸。

比如说,我还住在一所不到75平方米的老旧房子里,我的工资都加在一块不到“万元户”。

但是我敢说,我却拥有一份不少人难以获得的“财富”。这份“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显其珍贵。这就是我在教书岁月中,拥有我所爱、也让我被爱的无数学生。他们是我所有财富中最宝贵的。

教师的天职,对同学只有赋予,而不应要求有任何回报。但是回望过去,我却享受了太多太多的回报,说感恩已远远不够了,因为感恩的前提必须是我的反思和忏悔。

比如1985年我发生生活的巨变,个人的遭际却引来了铺天盖地的非议,谣言更是不绝于耳。而此时,那么多的同学顶着压力陪护我,给我打气,让我重新站立起来。他们给予我的不是物质,而是那在我心灵中永难抹去的精神抚慰。

那一点一滴真挚的言与行,竟然在我灵魂深处积淀下了满满一箱昂贵的精神珍宝。于是在我这枯槁的身上,我竟然发现了我是一个真正的财富拥有者。所以我才说,我爱你们。

这爱真的超越了师生、父子和一般友谊之情。我在忏悔自己盲动情绪造成不良的身心后果后,却获得了人间的挚爱,而这亲情就是非功利的爱。今天,我的理性之所以能有所提升,是和过去正反两面的教训分不开的。

骆晓萌绘宁宗一先生肖像

罗曼罗兰曾有言:“人生有如一股奔流,没有暗礁就激不起美丽的浪花。”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生活复归平静,我决心自编一本反思录——《心灵文本》。

此书特点是,不仅收了我的一部分论文,还专辟了一组“众说纷纭宁宗一”,把别人说我好、说我差的文字都收了进去,作为我反思的参考。另外更重要的是,我没写自序,更没请名家赐序,而是专门请了我的“小字辈”代表人物金双、顺子二位各写一篇序文。

金双的序文径直地题名《没大没小》,顺子的序文则是《性格与良知》。后来这本书移送大象出版社出版,我最担心他们编辑不能接受这“没大没小”的序文。

而结果是,责编未动一字,这就说明他们认可了这两位“小字辈”写师长的文字有可圈点之处。后来书到了已移居加拿大的学生黄乐手中,她立刻给金双写了回信,说:

你的那篇“没大没小”随意的语言,却让我回味了很多遍,觉得你把先生总结得是全面又准确——“含羞草”“万人迷”“万事通”“八宝粥”“老顽童”“多情种”,像得很,像到骨子里去了。语言又诙谐,真真是为宁先生量身定做的一幅画像。你也是个画家了,和孙恩扬一样优秀的肖像画家。只是他用图像描绘先生,而你用的则是文字。我的仰慕之情可能有点小题大做,但真的是——佩服。

《心灵文本》

不妨留个谜底,如想看金双和顺子到底是怎么写的,就去翻翻《心灵文本》的序文吧!

一篇自序,应该煞尾。面对陈兄整理的《一个教书人的心史》书稿,我要说的是,我虽然已经走在人生边上,但希望自己能把余热献给教育事业。

在生活中,我一定更加努力扶助弱势群体,把这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少吃点,少喝点,少拿点,少得点”这不是吃亏之事,而吃亏更是善良和仁爱。

雨果就明快地告诫人们:“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我们教书人更应看重精神生活,我们就是要成为精神至上主义者,一个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

人之已老,其言也真。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写的虽然粗糙,不堪入目,但您们看到了我真诚的良知,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最后我要向每一位看到我和陈鑫合作的口述史的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说:

感恩:就会珍惜;

谦卑:明白我是谁;

反思:前进的基础。

这不是誓言,但却是一段口述史的过程给我的人生启示。

2020年8月2日晚11时30分

写在后面的话

陈 鑫

为宁宗一先生做口述历史可以说是我的夙愿。宁先生是南开的传奇。我虽然上学时学的是历史,和宁先生不在一个专业,但也早已耳闻其大名。

宁宗一先生

第一次见面是2008年暑假,我刚刚参加工作,作为南开大学新闻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借着一件小事,试探着打通了宁先生的电话,提出希望登门拜访。电话那端的宁先生爽快答应。当时仅仅透过手机信号,就能感受到这位老先生的蓬勃朝气。

那次访问的具体内容已经想不起了,但我今天还记得宁先生对我这个小字辈极为亲切平易,毫无长者架子,初见面就坦露胸怀谈及个人思想和生活。我想,和宁先生有过接触的人,可能都会对他剖心相待的真挚深有体会。

临别时,宁先生送给我刚刚印制不久的《心灵文本》,说:“看了这本书,你会对我更了解。”与正式出版的同名文集不同,我得到的这个版本是朋友间“内部交流”版,打开书第一眼就会看到学生简笔勾勒的宁先生画像,笑而不语、睥睨众生的书生意气、侠骨柔肠跃然纸上。

从那以后,《心灵文本》就成了我十多年来常常放在床头的书,每每读到宁先生追念恩师的情深意切、传承文脉的使命担当、自我剖析的深沉反思,未尝不废书而叹。这不仅真的让我对宁先生有了更多了解,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历史、对人性更多的思考。

朱一玄、宁宗一先生合影

随着我与宁先生越来越熟悉,亲敬之意就越来越加深。特别是,我最尊敬的几位师长——来新夏先生、刘泽华先生、冯尔康先生、孙立群老师都与宁先生为挚友。从他们那里,我对宁先生赤诚正直的真性情与真风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后来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想去宁先生家,每次聊天都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

我一直有志于通过研究南开的办学历程,观察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变迁,从创校先贤以及一个个南开人的命运沉浮,体会人世沧桑与人性的力量。因此我很喜欢倾听老先生们的故事。宁先生是一位在校70年的老南开,同时也是中国近一个世纪历史的亲历者,他的经历可以说是一座宝藏。

我几次提议宁先生应该做口述历史,可他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够格。

然而在2018年初的一次交谈中,宁先生竟然主动提出了做口述历史的意愿。我立即请缨:如果您信任,那就由我来做吧。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刘泽华先生的建议,而刘先生更是具体地提议宁先生与我合作。老先生们的信任与厚爱,让我受宠若惊,也让我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今天,人们对口述历史这种形式已经习见不鲜,“大家来做口述史”早已不仅仅是学界的呼唤,通过论文专著、图书音像、报刊网络等,可以见到大量口述历史作品,但是伴随着海量内容涌现的是质量的参差不齐。

为了把我们这部口述历史做好,我和宁先生颇做了一番准备功课。宁先生是一位“文体意识”很强的文学史家,他专门与口述史专家陈墨先生多次交流,对口述历史的文体特征、操作规范进行了认真思考。

而我则从资料梳理入手,根据宁先生发表过的文章、我所了解的信息和相关历史资料、其他人的回忆文字等,初步编订出一个“二自斋年谱简编”,(二自斋是宁先生的斋号,二自者,自作多情、自知之明也。)在此基础上,草拟了采访大纲。

我们从2018年初着手准备,4月份开始面对面采访,至2019年6月,共进行了13次专题口述,每次利用下午2到3个小时,都进行了录音录像。

采访暂告一段落后,我们便根据原始采访记录和录音整理稿打磨书稿。恰好那段时间是南开大学百年校庆,我自己手头又有各种其他工作,所以整理进度有些缓慢。

《教书人手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不幸之幸是,居家办公反倒多了些处理稿子的时间。在此过程中,我和宁先生又进行了5次补充采访和一系列电话交流、微信语音问答,对内容进行完善。

我们还精选了百余幅照片和相关图像资料,图史互证,以期更好地还原历史现场。直到交稿,前后经历了将近三年时间,也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了。

在口述采访中,宁先生开宗明义便提出自己将秉持真诚与良知,秉持反思的精神。对此,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宁先生确确实实将这一宗旨贯彻始终,我想熟悉宁先生的人在读过本书后都会同意我的判断。同时,我也对宁先生的记忆力感到钦佩,时隔几十年的往事,他常常能细细道来。

求真是对包括口述历史在内所有历史作品的基本要求。叙述者的真诚与良好记忆力为叙述的真实性提供了基础。无需讳言,相对于所谓历史完整的“真相”,每个人所能触碰到的永远只是一个局部,看问题的视角也必然受限于个人立场。

同时,每个人的记忆都有其局限。宁先生就常常说,自己长于形象思维,对很多亲历的事情,画面历历在目,发生的时间却记不准确。我想,这些问题是任何个体都无法避免的,口述历史与个人回忆录、自传的不同之处,恰恰在于采访者、整理者的存在,为叙述增加了另一个观察思考的维度。

《口述史读本》

要使一部口述历史立得住,真诚的叙述、严谨的采访整理和规范的程序缺一不可。采访整理者决不能仅仅是有闻必录,其责任更在于要通过现场的提问、确认以及整理中的考证、研究、凝练,将采访到的“口述史料”组织形成口述历史作品。

这是我心中的理想,在操作中不敢说做的是否合格。不过我认为,一部口述历史作品中如果存在与历史事实的出入,整理者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当然,求真并不是要抹杀个性与个体意识。围绕宁先生的个人经历来做口述历史,并不仅仅是要为大历史去做补充、做注脚,展示一部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个人史、人性发展史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口述历史作品必定是要打破学科界限的。虽然现代口述历史产生于历史学科,但仅靠传统的历史学手段显然是不够的。

一般来说,历史学更重视文献,而采访则是社会科学田野调查与新闻写作最基本的方法。在处理的问题上,传统史学更擅长应对宏大话题,研究揭示个人的心路则是文学、心理学更擅长的领域。

《金瓶梅可以这样读》

在这一点上,宁先生有关“心灵史”和“当代意识”的思考对我有很多启发。在我看来,一部传记式的口述历史应该是亦文亦史的。这里的史是指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把控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张力,展现个人与时代的互动。

而这里的文,并不是指文笔的华丽,主要是指具有人文关怀,要借鉴文学书写、文学研究,着力发掘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宁先生经常引用的那句名言:“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

对于口述历史采访者来说,要通过提问、互动、总结来明确主题,在文稿整理中尽可能地还原叙述者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还原讲述现场,同时要通过谋篇布局、标题设置等,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叙述者语言背后的深意和心灵历程。当然这些处理最好要经过叙述者的认可,确保反映的是本人真实想法。

在口述中,宁先生谈了90年的人生波澜与心路起伏。从早年乱世变局中的童年与求学,到步入南开70年来时代大潮中的命运沉浮;从矢志不渝的教学生涯,到观点独到的文学史研究;从风风雨雨的婚恋曲折,到深挚笃厚的父子情、师生情、学友情。

经过反复斟酌,我们在采访大纲和口述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全书十二章的格局,前九章大体以时间为纲,分阶段讲述;后三章则拈出几项重点内容,分专题详解。在每一章篇首,我们各选择了一幅主题照片并拟了一句点题的心语心解。

《金瓶梅十二讲》

整理口述文稿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还是准确把握宁先生所叙内容,不能把其本意理解错、理解偏。如果说对时代背景的理解毕竟还属于历史范畴,那么我个人认为,做这部口述历史最难的部分,其实是对宁先生学术思想的整理。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但真正涉及到文学理论、文学史观问题,那还是隔行如隔山的。

宁先生本人在这方面又比较低调,一再称读书不多,对自己的学术成就不愿“自吹自擂”。可是无论如何,一部学人的口述历史,其学术思想是绕不过去的并且是具有核心意义的。

为了对宁先生的思想把握得更准,在第一轮口述采访后,我们又专门进行了多次反复地讨论、补采。实际上,本书有关学术的内容不仅体现在“学术心路”这一专章之中,而且几乎贯穿始终。

虽然有诸多难点,采访整理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与宁先生的合作是幸福的。由于与宁先生有十余年的交往,彼此熟悉信任,这使得我可以十分放松地与宁先生交流,不断沟通完善,甚至提出疑问、进行商榷。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习很多原来不懂的、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学术启发和人生启示。

《文馨篇》

在拟定书名的时候,我和宁先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教书人的心史”这个题目。因为教书是宁先生毕生的事业,而探索文学史背后的“心灵史”则是宁先生治学的最大特色。对心灵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宁先生的治学生涯中,也同样体现于他的日常生活和为人交友之中。由此也可以看出,人文学者学术思考与人生体验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这部口述历史终于将要脱稿的时候,我想感谢为本书提供过帮助的各位师长朋友。许多宁先生的朋友和我的朋友从口述规范、史实核对、文字表述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指正,比如宁先生多次请教的陈墨先生,宁先生的老同学老朋友高纪辉、王震一、张学正、刘家鸣等先生以及阎铁铮老师、汪健云老师、马瑞洁老师。我的同事陆阳、刘慕鑫、韦承金和学校电视台、校史研究室都为此事提供了大量帮助,韦兄还专门拍摄了一系列精彩的访谈照片。

我的父母和妻子雅雯也作为“第一读者”通读了全部书稿。我第一次造访宁先生家就是与雅雯一同前去的(当时我们还是男女朋友),这次整理宁先生口述历史,她从女性视角提出了很多建议。

宁宗一先生

要感谢的人很多,难免挂一漏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特别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刘国辉、金双、曾辉诸位老师为本书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与宁先生的情谊让我感动,对我们的帮助也永远难忘。

宁先生遵循传统习惯按虚岁记年龄,今年恰是九十华诞,本书的副标题即《九十宁宗一口述》。“90后”的宁先生仍然保持着他喝粥散步的生活习惯,仍然每天与朋友们在线上线下进行交流,仍然活跃在学术界、文化界,仍然关注着文学研究的新动态、中国的新动态、世界的新动态,仍然履行着知识分子的天职,进行着人性的反思、心灵的反思,仍然在微信朋友圈时常发出他的“心史点滴”。这是宁先生的传奇,是南开的传奇,也是时代的传奇。

陈 鑫

2020年12月13日

作者简介

宁宗一先生近照

宁宗一,1931 年生于北京市,满族。1954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1986 年参与组建东方艺术系,1997 年由东方艺术系退休。曾任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职。

社会兼职有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创会会长、天津红楼梦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名誉会长等。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小说戏曲美学,并努力建构心灵美学。

专著有《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探艺录》《心灵文本》《心灵投影》《倾听民间心灵回声》《点燃心灵之灯》《名著重读》《走进困惑》《教书人手记》《说不尽的 <金瓶梅>》《<金瓶梅> 可以这样读》《<金瓶梅> 十二讲》《宁宗一小说戏剧研究自集》《走进心灵深处的<红楼梦>》等。

陈鑫,天津人,1982 年生,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编审。天津市历史学学会理事,严修研究会、张伯苓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理事。从事近代教育史、知识分子史、大学文化、口述历史等方面研究,著有《南开校父严修画传》,整理出版《严修集》《严修日记》等。

(0)

相关推荐

  • 沈从文研究与书写的当代进路

    关键词:沈从文 沈从文研究 原标题:从文学到历史到心灵的探寻--沈从文研究与书写的当代进路 摘要:新时期之初沈从文带着一身"出土文物"的清辉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就试图对他进行 ...

  • 我与姑母叶嘉莹(六)

    郝世峰老师 郝世峰老师于我而言,可说是亦师亦友,我上大学时就经常在晚上去郝老师家喝茶聊天.毕业后,每次到天津也总会跟郝老师聊到夜深人静,聊时事,聊电影,聊奇闻怪事,聊诺查丹玛斯-- 我在南开上学的那几 ...

  • 无处觅菰蒲 ——谈谈鲁迅先生

    中国有两个伟大的时代. 第一个是春秋战国. 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思想便主要由两种思想构成--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虽然,后世还有种种变革,以及外界的种种冲击(例如佛教的传入),但却再难撼动儒道思想在中国人 ...

  • 《文化安顺》乡人乡贤 心灵的拷问与追寻 2020年第113期(总596期)

    心灵的拷问与追寻 杜应国 当一篇文章里出现了重复的字,我们试图加以修改,却发见它们是如此之妥贴以致我们有可能糟踏这篇文章时,那就只好让它照旧不动了.这就是它的标志. --帕斯卡尔<思想录> ...

  • 百年守素 且行且吟

    NanKai University 百年守素 且行且吟 从<南开大学报>"新开湖"副刊百期 管窥南开的精神传统 最近这些年,"大学精神"是中国高等教 ...

  • 蒲辅周先生学术思想精粹……蒲辅周先生以善...

    蒲辅周先生学术思想精粹……蒲辅周先生以善...

  • 石鼓文诠释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交友之道, ...

  • 钱理群 | 一个老学生的回忆与祝福——为乐黛云老师九十大寿而作

    据说,乐老师的学生包括了好几代人.如果这样划分的话,那么,我应该算是第一代的老学生了. 我是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我的导师是王瑶先生和严家炎先生,其实还有一位,就是 ...

  • 地理秘籍《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之一至四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刊本(序刊)共9册,明万暦,明万暦11年.

  • 地理秘籍《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之9至11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刊本(序刊)共9册,明万暦,明万暦11年.

  • 地理秘籍《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之12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刊本(序刊)共9册,明万暦,明万暦11年.

  • 先有父母心,再做教书人

    11月3日,我有幸参加"落实立德树人与创新型专业化班主任队伍建设高峰论坛"讲座,会上,十九大代表.衡水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文霞老师向我们作了<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的专题报 ...

  • 做一个寡言的人,心却有一片海

    很多人建议我调整生活的状态,我像是已经习惯了. 在几年前,我就习惯一个人. 一个特别热闹的人,独处的时候,可以做到一整天不说话. 事实上,我也很讨厌自己开口的时候,畏惧人心,怕说出来就是错,一是错就惹 ...

  • 做一个寡言,却心有一片海的人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要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前者伤眼,后者伤心."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但是我能体会到人心薄凉,也害怕被炙热的阳光灼伤自己. 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的夹缝中求生存, ...

  • 一个男生心声:“不想再追女生了”撩中了多少人的心

    导语:现在的女生可能是韩剧看多了,对男朋友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帅.要有钱.还要对自己专一,霸道总裁就更好了.现在女孩子对男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在加上现在男多女少,让很多男生望而却步,表示"不想 ...

  • 两性关系中,聪明的人都有一个共性:“撩心”

    朋友说:翻出了<哪吒传奇>里的片段,表示小时候只顾着看哪吒,没想到妲己和纣王的爱情这么感人. 虽然妲己是狐狸,起初以狐媚之术魅惑纣王,但最终仍是她的真心打动了纣王. 在现实中感情发展亦是如 ...

  • 人就是一个能量场,而心念是这个能量场的核心点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由骨肉气血组成,佛法  说就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而 这些物质都是有能量的,能量的大小是由这些物质本身的质量好坏所决定.体质好的人, 身体的能量也就会强大一些,反之则会虚弱一些.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