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像的“像”,也终究不是“是”》

朋友问我通常写作是在什么时候。刚问完,她自己便又接着回答了:是不是总得夜深人静才会有写作的灵感和欲望?或者,半夜三更突然坐起来把脑海中的一个念头赶快记下来?境况越糟糕内心情感越丰富,是不是?

我一听就笑了。“是不是还得总熬夜到凌晨?或者,作息习惯昼夜颠倒?哈哈......很多写作的人的确是这样,不过我不是!你这想法很正常。就好像,总以为艺术家们就得胡子拉碴、还有略微的精神失常!作家的书房就得哪儿扔的都是书,还不让人碰,越凌乱越显得与众不同!做音乐的男人都留长发......”

“对对对!一般的思路就是这样!”

“别人什么样儿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哪儿都挺'正常’的!有心情了就写,没心情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在电脑前一坐一整天净冥思苦想了!白天晚上都一样。我也不喜欢把书、笔记本什么的随便扔,下次再用的时候不好找啊!再说了,那也是一部分人,不能代表所有。”

......

最初写作文的时候,总有定式。不管作文主题是什么,“凤头、猪肚、豹尾”是永恒不变的下笔原则。开头先来一段花里胡哨的排比句,中间分三大段,每段开头第一句是华丽的总起,后面是洋洋洒洒地解释阐述,结尾再来一段辞藻华美的排比句照应开头......

写作文的时候,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纸张内把个人所学糅合进去、展示出来,不用发自内心,“丰富”就好,要让人一读就知道,这个人文采不错!

而现在,我写的这些文章的开头,再没有当年违心地铺陈。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客观地说:一个真正投入写作的人,Ta的重点在于作品,不在于个人。不是你昼夜颠倒、孤僻自闭就一定能写出什么让人读之泣涕零如雨的佳作了。心思用在装扮身份上的有几分,就分走了几分原本应该倾注于写作的精力。

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对李白或杜甫说,“你真像位诗人!”也应该不会有人对比尔盖茨说,“你真像有钱人!”最不应该的是有人会对你说,“你真像你!”

当一个人极力通过外在证明自己是什么的时候,只说明了这个人还不是真正的Ta想成为的那种人。

“像”,是表面,“是”是本真。

执着,应该是让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花尽心思去让自己在别人眼中“像”什么样的人!

——枕藏《长恨此身非我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