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这首诗,最后14字乃是千古名句,大家都学过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和李白并列,有“李杜”的美誉。如今的大家在课堂之中都学习过杜甫的诗歌。他的一生忧国忧民,创作了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歌,被誉为“诗史”,在古今中外都有极高的评价,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思就如此评价过杜甫:
“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家世显赫,醉心山水
杜甫的家世相比起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相当的显赫的。他的祖父杜审言曾经官至修文馆直学士,而父亲杜闲则是京兆奉天县令,属于京官。而且他的外婆李氏乃是唐太祖李世民的曾孙女,严格来说,杜甫是有皇室血统的。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巩县,母亲乃是清河崔氏的人。由于家世优渥,因此为杜甫提供的学习条件相当的不错,七岁就能够作诗了: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但是少年时的显赫并没有延续下去。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前往洛阳考进士,但是落第了。此时的他还年轻,觉得落地一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开开心心的和朋友结伴出去玩了。著名的诗《望岳》就是在这段时间写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接下来的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在山东连续两次遇见李白,几人结伴同游许久,最后还互赠了诗篇告别。在这两趟行程里,杜甫成了李白的粉丝,只不过第二次分别之后,两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再次见面。
仕途不顺,困居长安十年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召集天下“通一艺者”来长安应试,想要选拔英才,杜甫也去了。但是当时宰相李林甫乃是著名奸臣,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来拍唐玄宗的马屁,导致那场考试居然没有一个人考上。
科举再次失败,不甘心的杜甫留在了长安,想要走当时另外一条上升路径——投行卷。就是将自己的作品投到权贵家中,权贵们如果看上了你,就会将你举荐给皇上。只不过这条路也不怎么顺利,杜甫始终没有得到官职,在长安贫困潦倒。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打算举行三大祭祀盛典,杜甫献上了自己写的《三大礼赋》。这次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给了他一个京兆兵曹参军的小官。但这个小官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职责,杜甫依然闲赋在家。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又被授予了一个“河西尉”这样的小官。但是当时的河西地区实在是太过偏远,杜甫不愿去,朝廷又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负责管理兵器仓库的小官,当时的杜甫迫于生计,只能就任,同样是这一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
流离失所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的战火烧到了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出长安城。七月,唐肃宗继位,当时的杜甫已经搬家到了鄜(fū)州躲避兵灾,听到这个消息连忙连夜奔往唐肃宗所在地,但没过多久就被叛军俘虏,送到了长安。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军平叛的前锋已经到了长安城北,杜甫冒险从叛军手下逃了出来,再次去投奔唐肃宗。这一次,他倒是见到了唐肃宗,但是肃宗对他也不怎么重视,封了一个七八品的小官。但没过多久,杜甫就因为替人求情而触怒了皇帝,被贬了。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几经辗转来到了蜀中躲避战乱,到了这里,他终于有机会去参拜武侯祠,见一见自己的偶像诸葛亮了。在参拜武侯祠的过程中,杜甫作了一首诗,可以称之为经典,最后14字甚至是千古名句,大家肯定学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哪怕是被贬、流离失所,杜甫依然不忘自己忧国忧民、一门心思为了百姓的心思,不忘了报效君主,写下了这首诗。
此后杜甫又当了两次官,但都没有长久,期间他的生活穷困潦倒,时常吃不上饭,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写的。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带着全家离开了蜀中,在贵州待了两年,这两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一共作诗四百三十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乘船前往湖南,因为缺乏盘缠的缘故,他原本北上的打算被阻拦了,只能沿着湘江漂泊。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湖南耒阳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小结
杜甫的一生是悲凉的,但是不论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下,他始终不忘了忧国忧民,想着施展自己的一身才学。偏偏一直遇不上明君,甚至碰到了奸佞当道的时代,以至于一生凄苦,死后甚至连归葬家乡的钱都没有,只能说是生不逢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