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厚荣:《音配像纪事》(61)总结表彰会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总结表彰会
音配像工程的总结表彰会于2007年7月9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除了李瑞环同志以外,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和王忠禹、万国权同志。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同志主持会议。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胜玉、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天津市老同志方放和老艺术家谭元寿、李世济、梅葆玖、赵燕侠、杜近芳、孙毓敏、小王桂卿等与参与音配像工程的中青年演员、主要工作人员二百余人参加。
首先由我汇报《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的有关情况。然后,李瑞环等领导同志向为音配像做出贡献的有关个人和单位颁发纪念牌和纪念状。李瑞环同志向中央电视台、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学院等单位赠送了音配像工程光盘和音配像剧本大全。再然后,京剧名家叶少兰代表老艺术家、著名导演迟金声代表音配像的舞台导演、京剧名家王蓉蓉代表中青年演员在会上发言。叶少兰说可以用“光辉的创举,文化的奇迹”来表达自己对音配像胜利完成的由衷赞佩。他还说,李瑞环同志倡导的京剧音配像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大事件。460部音配像剧目,向世人展示了“百年薪传”的脉络,是一部“活”的百年京剧发展史。一直致力于音配像舞台导演工作的迟金声面对胜利硕果,用4个字来形容他此时激动的心情——感慨万端:“我从事京剧艺术七十多年,音配像工作我不敢说是绝后,但起码是空前的文化创举。李瑞环同志提出挖掘和抢救京剧剧目,要和时间赛跑,在当年我还理解不深,现在想来,要是不抓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恐怕就抢救不出来了。在这次音配像过程中,一大批老艺术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录制的作品基本上实现了原汁原味。”
德高望重的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迟金声老师豪情满怀地表示,还要为京剧艺术事业奋斗10年!作为张君秋大师嫡传弟子王蓉蓉,在音配像工程中参加了十多部张派剧目的录制工作。她说,自己在配像过程中有幸得到前辈艺术家的悉心指导,熟悉了一些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剧目,尤其是在张派艺术方面使自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最后,李瑞环同志和贾庆林同志讲话。李瑞环同志首先深情地回顾音配像的录制情况。他动情地说:能和大家一起开音配像工程总结表彰会,“是我一生中的一大幸事”!然后他阐述了音配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说最重要的“就是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高水平的珍贵资料”。他提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时间内,能干一两件对社会有益、被历史铭记的事是难得的。我们大家应该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感到荣幸欣慰!”最后,瑞环同志提出必须倍加珍惜音配像成果。他要求要保存好、传播好、利用好。贾庆林同志最后讲话。他对音配像工程的胜利完成表示热忱祝贺。当晚,庆祝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胜利完成的晚会《我们一起走过》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获得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音配像总结表彰会进行了充分报道。尤其是《人民政协报》,不但报道了会议新闻,而且全文刊登了李瑞环同志在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同时,还以我的诗句“五百精粹冠西东”为题,刊发会议侧记。我市的《天津日报》和《今晚报》做了很好的报道。梨园界权威刊物《中国京剧》专门为会议增发一期专刊。
附:我在会上的汇报发言
廿载工程千秋伟业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是李瑞环同志创意策划并组织实施的。这项重大文化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了。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想说的话很多,只能择其要向大家汇报。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过历代艺术家千锤百炼,创作表演了一批艺术精品;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京剧舞台空前繁荣,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造成了京剧演员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的局面。过去老艺术家的演出很少留下影像,却保留了不少录音。音配像就是选择著名老京剧艺术家当年演唱的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在熟悉这些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下进行配像,力求达到或近似当年的演出形象。其目的是抢救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剧作,为观众提供声像并茂、品位较高的京剧剧目,为京剧教学与研究提供教材与范本,使京剧艺术得以保存下来、世代流传。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由其鲜明特点、重要作用、巨大影响成为我国当代一项重大文化工程。
一是经历时间长。音配像工程从1985年提出创意并组织人员试录,到去年年底最终完成,共历时21年。很多单位与人员孜孜以求,不少人甚至把自己的晚年献给了音配像事业,但更多的人前仆后继,坚持不懈,最终胜利完成了任务。
二是录制剧目多。音配像工程共录制了京剧剧目460部。就一个剧种来说,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开创了其音像制品最系统、最完备,且剧目最多的纪录。音配像共为近现代115位著名艺术家的录音配了像,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家精品”工程。上述115名均是配像剧目中的录音主演,还有很多艺术家、名角是以配演身份出现的,因此,音配像实际上展现了数百名中国近现代京剧名家的艺术成就。
我们将460部戏制成744片光盘出版。同时我们还对音配像产品进行系列开发,如编辑出版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张君秋等数十个专辑,编辑出版《中国京剧音配像经典唱段》等。我们按录音整理出870万字的剧本并结集成《〈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剧本大全》,以内部资料形式出版。此外,我们还为130段曲艺、22出评剧配了像。
三是剧目价值高。音配像的剧目都是十分珍贵的艺术精品,其中很多孤本绝唱、弥足珍贵。如为梅兰芳先生配的28出戏中,包括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洛神》、《穆桂英挂帅》、《生死恨》、《西施》、《游园惊梦》等;为马连良先生配的54部戏中,包括了《群英会》、《十老安刘》、《十道本》、《四进士》、《苏武牧羊》、《赵氏孤儿》、《清官册》、《清风亭》等,基本囊括了他们的代表剧目和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成就。再如荀慧生先生生前没有留下他的剧目的影像资料,音配像由其传人孙毓敏等同志对他的《红娘》、《红楼二尤》、《金玉奴》、《勘玉钏》、《得意缘》、《三堂会审》和《樊江关》等14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从而“复活”了荀派艺术代表作。音配像中有不少都是孤本绝唱,如梅兰芳先生1951年在上海演出的《西施》,只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保存了一份钢丝录音带,费了很大力气,克服了很多技术难点,才转成配像可用的录音带。又如马连良的《三字经》只演过一场,李少春、叶盛兰合演的《打侄上坟》也只演过一场。孟小冬的《搜孤救孤》、李少春的《借东风》都是难得的孤本。
四是包括流派全。在音配像的剧目中,对开宗立派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周信芳、杨宝森、奚啸伯、李少春、张君秋、裘盛戎、叶盛兰、李多奎、萧长华等15人,其凡能配像的录音均悉数配像;对在中国京剧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京剧大师、京剧艺术家,如谭鑫培、余叔岩、杨小楼、王瑶卿、金少山、言菊朋等人,尽管没有整出戏的录音,也千方百计找出他们灌制的唱片进行整理加工再加以配像;对其他在近现代中国京剧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艺术家,如“筱派”艺术创始人、著名花旦表演艺术家筱翠花,有“江南第一旦”称号、“黄派”艺术创始人黄桂秋,有“第五名旦”之誉的徐碧云,乃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四大坤伶”等,则择其优秀代表剧目或唱段录音配像。音配像差不多涵盖了近百年来各个流派的代表剧目。
五是涵盖时程久。音配像工程配像剧目中最早的录音是1907年“百代”公司为谭鑫培灌制的《洪羊洞》、《卖马》等,从这差不多可以说是中国京剧最早的录音开始,一直到20世纪末,460部音配像剧目向世人展示了近百年中国京剧“百年薪传”的脉络,是一部“活”的百年京剧发展史!
六是音配像是培训京剧新人的特殊学校。参与音配像的中青年演员反映,配像对他们“是一次进修”,使他们终生受益。江苏省京剧院的黄孝慈同志,1998年与陈霖苍同志主演《骆驼祥子》获得文化部文华大奖,声名鹊起。后来在录制音配像剧目时,她住在老师杜近芳同志家中,杜老师对她一招一式地传授,她感慨地说:“录一出戏学到的东西,是真传实授,胜过我好几年自己捉摸。”当今菊坛当红老生于魁智同志认为,参加音配像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配像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而且这个学习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提高,超过以往任何一次过程。”
黄孝慈、于魁智同志尚且如此,其他很多参与音配像的中青年演员所得到的收获和教益更加可想而知。他们都是我们国家振兴京剧艺术的中坚与希望!
七是音配像为其他民族艺术的传流起了示范。京剧音配像的成功实践,开辟了保存传流弘扬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新途径。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在抓好京剧音配像的同时,还抓了评剧音配像、北方鼓曲音配像,都十分成功。很多地方,如浙江省对越剧、绍剧,安徽省对黄梅戏,特别是上海市,他们在“李主席亲自倡议和领导的音配像工程的引领”下,抓了京剧、越剧、沪剧、淮剧的音配像,也都十分成功。我们相信,音配像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八是音配像是京剧剧目传承的物质载体。融“唱念做打翻舞美服化道”等诸多京剧元素于一体的460部音配像剧目是培养观众的特殊剧场,教授后学的特殊老师。有人说,中国京剧曾有剧目一千余出,现在舞台上演出的不过几十出。特别是,曾得到前辈艺术家亲传实授并且参与创造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艺术辉煌业绩的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日益年老体衰,音配像工程与时间赛跑,抢救这批老艺术家身上的“艺”,使其与前辈艺术家的“音”实现美的契合,从而为中国京剧存留剧目460出,且基本达到了原汁原味、神形兼备,对于京剧的流传,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九是音配像展现了京剧艺术传承的客观规律。只要对音配像相关剧目进行认真鉴赏与比较研究,无论是老生从谭鑫培,到余叔岩、言菊朋,再到谭富英、孟小冬、奚啸伯、杨宝森、李少春;还是旦角从王瑶卿,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再到张君秋,对于他们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薪火相传轨迹,便一目了然。从而昭示了京剧流传的规律:京剧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基在于继承,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是京剧发展的必经之路。
十是音配像承载着中国京剧的文化内涵。音配像剧目承载着中国京剧的文化内涵,并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精神,如扬善挞恶、保国爱民、重情尚义、明德修身、启智悦人等,这是弘扬我们民族优秀文化、锤炼我们民族优秀品格的难得教科书!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浩繁音配像剧目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已经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甚至海外人士的注意,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靳飞先生就提出要对其进行认真研究。
音配像工程是一座光芒四射的文化丰碑!这座文化丰碑是中宣部、文化部、广播电视电影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等七十多个单位,谭元寿、李世济、梅葆玖、赵燕侠、杜近芳、叶少兰、孙毓敏、张学津、小王桂卿、迟金声、马崇仁、曹韵清、阎德威、刘怀萱、王联生等三万余人次,合力拼搏,共同筑就的。特别是艺术总顾问张君秋先生、原制片人谢国祥同志、“尽忠尽孝”的艺术家、共襄盛举的海外人士等等,都为这一工程的胜利完成做出重要贡献,有的同志甚至把自己的晚年全部贡献给了音配像。他们的心血和贡献与音配像的成果同在!
音配像工程顺应了老百姓的心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热爱民族文化的需要,在宣传、弘扬和普及京剧艺术等方面,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受到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参与音配像的老艺术家们说,音配像是“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的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香港特区知名人士李和声先生得知音配像工程胜利结束的消息,最近给我们寄来一副对联:一呼百应呕心沥血成就旷世巨铸,千秋万载无量功德传承中华国粹。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理事长藤井弘昭(曾任日本外相大平正芳秘书、日本驻英国大使)说,我们注意到李瑞环主席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种种构想,以及在他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如京剧音配像等文化工程,我以为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启发意义。
正因为这样,在音配像工程胜利完成之际,作为制片人,我的心情无比激动,真是喜不自禁,写了一首诗:
廿载配像气如虹,
五百精粹冠西东。
工程传流泽今后,
创意擘画赖瑞公。
由于音配像是一项巨大系统的文化工程,尤其在我们进行突击争取完成任务的时候,肯定有很多做得不周到的地方。但是很多老艺术家和相关的同志,以巨大的热情支持我们,以宽容的精神谅解我们。在今天大家举杯庆贺成功的时候,我要说:我们由衷地感谢大家!同时我还要说,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水平有限,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音配像成果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加指导!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